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

2016-01-05 14:00李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期

李伟

【摘要】 目的 探究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50例。对照组给予芒针透刺拮抗肌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芒针透刺拮抗肌;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205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1], 其预后较差, 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主要方法包括神经阻滞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矫正器治疗等[2]。本文主要对5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的效果作分析, 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 且均已确诊, 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65.21±3.01)岁, 男51例, 女49例, 病程1~6个月。随机将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给予芒针透刺拮抗肌治疗, 上肢主要的穴位为肩髃、臂臑、臑会、天井、三阳络、外关、阳溪、温溜等, 下肢主要穴位为阳陵泉、悬钟、曲泉、阴包、丘墟、足临泣、太冲、中封等。对患者需针刺的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 之后按照先上后下的方式进行针刺, 以患者的肌肉产生拮抗作用为准, 平均留针时间为40 min, 实施针刺治疗1次/d, 4周为1个疗程, 每周治疗6次。

1. 2. 2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

1. 2. 2. 1 姿势摆放 取抗痉挛体位, 仰卧时患者的整个上肢放于枕上, 将手指分开伸直, 掌心朝上, 腕部和肘部伸直, 上臂外展、肩上抬前挺。下肢主要姿势为髋骨和骨盆前挺, 大腿稍内旋夹紧, 将垫物放置在患者的患肢外侧, 足尖向上, 脚踝呈90°, 之后患者的患肢与健肢交替。

1. 2. 2. 2 抑制痉挛 下肢:患者取仰卧位, 双膝通过双手抱住, 之后进行轻微的前后摆动, 尽量将脊柱的曲度减少。握住患者足部, 腿屈曲, 保持髋关节不外展, 伸腿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内旋和内收的情况。将患者的患足抵住, 使其尽量的背曲, 之后患者进行伸肌收缩运动, 此次抑制其小腿出现三头肌痉挛的情况。上肢:患者取十指交叉的状态, 将患指放置于最上端并进行外展, 在保证患者肩胛骨外伸的状态下抬上肢。手:患者的双手交叉, 之后翻转, 双手的掌心朝上, 两臂倾斜。患者的双手放置于治疗的平台之上, 将手心朝下, 进行负重训练。

1. 2. 2. 3 刺激足趾的背屈 患者在仰卧状态下进行下肢屈曲, 握住患者踝关节前方, 按压使其放在床上, 之后将患者下肢由内收状态活动为外展的状态。

1. 2. 2. 4 运动时抑制偏瘫 患者在行走时, 医疗人员将双手分别放置于患者的两侧骨盆, 通过手掌放置于患者的臀肌上促进患者进行伸髋行走, 使得患者的骨盆前翘。在患者身后将其双臂握住, 使患者在双臂保持外旋、伸直的状态下行走。

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

1. 3 疗效评价标准[3] 将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这4个等级。治愈: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均消失。显效:患者经治疗后, 其痉挛评分提高2个等级。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其痉挛评分提高1个等级。无效:患者治疗后的痉挛评分较之治疗前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是指患者的神经中枢系统不能随意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控制, 导致患者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芒针透刺拮抗肌可以加强患者患肢劣势肌肉的力量, 平衡患者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张力。芒针具有较好的激发经气作用, 可以对患者的拮抗肌造成刺激, 使患者的拮抗肌出现收缩。芒针透刺肩髃、臂臑、臑会、天井、三阳络、外关、阳溪、温溜、阳陵泉、悬钟、曲泉、阴包、丘墟、足临泣、太冲、中封等穴位, 可以达到贯通经络的作用, 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4]。

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通过帮助患者进行良好姿势的摆放、抑制患者上肢、下肢、手部的痉挛、刺激患者足趾的背屈、运动时抑制患者的偏瘫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5]。

本文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经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后,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给予芒针透刺拮抗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 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佩芳, 齐慧萍, 董赟, 等.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2009.

[2] 张守光.张力平衡针刺法配合正脊疗法治疗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9):153-154.

[3] 郑智元.疏经通督手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康复效应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4] 李珩.儿童脑性瘫痪的中医康复评定及相关证候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5] 刘恩远, 马蕾, 李政, 等.平衡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甘肃科技, 2014, 30(4):112-113, 71.

[收稿日期: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