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洲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结合全国各地历年中考试卷命题情况分析来看,中考中涉及的文言文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朗读节奏
一般来说,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有一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夫”“又”“盖”“至”“是以”“已而”“故”“惟”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其次,文言文语言简约,常常省略一些成分,又多为单音节词,应注意其诵读时的停顿。如“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一战”(《曹刿论战》)。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此外“也”在句中时表感叹,属于助词,朗读时在后面应停顿。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余闻之也/久也”(《捕蛇者说》)。另外,主语与谓语之间、动词与宾语之间、动词与补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都要有停顿。而且还要积累一些古文中沿用下来的成语的固定读法。如“一衣带/水”“约/法三章”“乘/人之危”等。
二、理解文言词语
常见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1.通假字。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一词多义。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复习时,一是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3.古今异义。常见有四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教材中大部分已有注释,如“牺牲”“交通”等,复习时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就可以了。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词类活用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词性,起另外一类词的作用。复习时要将课本中出现的活用的词加以归类整理,理解记忆。
5.关于文言虚词,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1)表示并列关系,如“溪深而鱼肥”;(2)表示承接关系,如“日出而林霏开”;(3)表示修饰关系,如“杂然而前陈者”;(4)表示递进关系,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5)表示转折关系,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三、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其次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四、理解文章内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考查三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态度;鉴赏写法。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第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011·湖北宜昌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黑体词的意思。
解析:由文中的“揭太常之旗”我们很容易联想起《过秦论》中“揭竿而起”的“揭”,都是“高举”的意思。“杉之阴”很显然是“树荫”,即“阴凉”的意思。“散柯布叶”中的“柯”让人想起《与朱元思书》中的“横柯上蔽”中的“柯”,指杉树的枝桠,是本义。“安而不危乎”中的“安”是我们接触很多的一个疑问代词,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等等。
2.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黑体词“之”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将“之”的三种用法进行对照排除。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3.请用“/”为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读的能力。只要读懂句子的大意就能准确断句。“庭有八杉”指的是数量,“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说的是形状,“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写的是高度及枝叶。
4.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解析:首先逐字直译:吾(我)欲(想)为(做、成为)直(正直),为(做、成为)直(正直)必(一定)折(挫折),直(正直)可(可以)为(做、成为)乎(吗)?然后修改意译: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5.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
解析:树的“直”与人的“正直”相对应。文中的两个词为“直节”。
6.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
解析:文中以树的直喻人的直,以物喻人,只要找到与“直”相关的句子即可。答案:(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2013·湖北宜昌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卷冰雪文序
张岱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黑体词的意思。
(1)藉( ) (2)异( )
(3)遂( ) (4)固( )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文中第一层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