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恰恰是顺应历史的抉择,我们要倡导形成的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及新时期的“和谐观”将成为未来中国走向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支撑中国在完成“富强”的基础目标下逐步实现“文明”,并向世界输出新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但为那些国家带去财富,还能带去让人信服的价值观,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就会成为未来世界的普世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水运业的制度变革从来没有停歇,在市场化、对外开放以及权力下放过程中都进行了诸多改革并取得了坚实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水运业的制度供给也随着政府简政放权的推进而不断完善。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世界各国面临深度调整,需求不足以及供给过剩双重压力冲击水运业,BDI指数在2016年初经历了超乎寻常的低点,航运市场只有市场高点不足1/10的运价在考验和煎熬着水运业。未来,需求升级需要水运业的供给侧创新与之匹配,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需求逆转还需要水运的相关制度进行深度变革。在此意义上,水运业的制度变革不是从现在开始的,而是“已在路上”。未来水运制度变革是“问题导向”下的被动前行,还是具有某种程度“顶层设计”下的理性趋近,亦或是沿袭一直以来的路径“摸着石头过河”,值得深入探索。国家层面的制度变革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运变革也需要构建核心的价值观,以避免水运变革偏离水运发展的核心价值。
贾大山早在2007年就在其《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中提出了内河水运发展战略的内涵之一:至臻性,并在2015年其与纪永波合著的《内河优势战略》中进一步完善了其内涵。所谓至臻性,就是充分发挥水运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就是不断提升运输服务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和可预期性,不断减少建设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航道高等级化、区域成网,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和码头专业化,逐步向自身最具经济竞争力的状态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水运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秉持水运发展的至臻性就是充分认为水运行业的内在规律性,按照其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相对优势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就存在水运发展合适度的问题。水运有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就有相对劣势,比如速度慢、大多依赖天然形成的自然河道等。未来,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时效性会逐步增强,而新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过程中也将使得水运能耗低和环境友好的相对优势弱化,因此未来水运业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弱化,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比较优势”。在这样的趋势下,需要探索水运业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发展状态究竟是怎样?如果仅仅按照过往的逻辑不断建设更大规模的码头、更大规模的船舶恐怕会在其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破坏其至臻性。船舶大型化会不会因为未来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而被遏制?内河航道高等级化需要限定在怎样的范围内才能被经济社会所接受并具有维持该航道运行的货物需求量?水运设施建设的度到底在哪里?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下沿海港口适度超前的度到底是多少?中国沿海港口能力过剩正在逐步显现,放眼国外已经有很多码头晒太阳的案例。美国19世纪铁路大发展的后遗症是:1916年美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41万公里,而现在仅为26万公里。水运是综合运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各种运输方式在其各自的至臻性领域发挥作用,并一同构筑经济社会的运输网络。客观理性认清水运业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方向,水运业的发展才能张弛有度,才不会常常经历行业发展的巨幅波动,才能与每个时代经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
从大航海时代以来,无论是早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及其后的英国,直至现今的美国,海上探险以及海运业在海洋国家崛起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海上探索所面临的风险包括海风、海浪、天气、海盗、地缘政治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吸引人们从事海上探险,海运规则总是在其产业链条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比如责任限额、反垄断豁免、单船公司等都是从降低海运业的风险来考虑的,与此同时则加大了货主的风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运发展历程来看,水运业长期处于瓶颈约束状态,尤其是2002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伴之而生的是水运需求的快速提升,给基础设施建设乃至政府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水运业的制度变革也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加快水运建设的方向推进,比如涉水相关行政事业费的征收与使用,更倾向于快速构建水运的基础服务、公共服务、行业监管以及水上支持保障体系,这其中部分费用在瓶颈约束的环境下让行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承担更多,水运业由于自身要价能力较强而影响较小。未来,水运在经济社会中的比较优势趋向于其至臻性,我国水运业的供需关系也将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发生变化,水运业的制度变革应该向引导水运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和谐发展的方向推进。这种和谐观,就是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客观判定船方的责任而不是将责任限定在船方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些年兴起的鹿特丹规则正是代表货方向长期以来倾向于船方的汉堡规则的挑战;这种和谐观,还应结束港口与船东之间无休止的指责,而是通过规则制定以及强化监管从而实现兼顾到双方利益的和解,同时也通过制度构建使得船东和港口通过资本的纽带共享水运业的收益;这种和谐观,更是水运业与经济社会在节能环保、安全应急领域的和解,水运业为经济社会提供绿色环保的运输服务,同时也通过新时期所构建的水运安全制度为经济社会提供更为安全的水运服务;这种和谐观还是港口与城市的和谐观,满足城市扩张、港城互动过程中的协同发展;最后,这种和谐观,还是水运业与人民大众的和谐观,既要满足内河水运水上观光旅游的大众需求,满足边远地区人民出行的需要,还应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景下富裕的中国人邮轮出行的高端需求。
当前在交通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是在国家“信用中国”的总体框架下的“信用交通”建设。2015年5月交通运输部政研室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政研发〔2015〕75号)。交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建,其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系统建设和第三方评价应当放在重要的位置。第三方机构开展诚信评价,对诚信表现良好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诚信表现差的企业进行公示并纳入到黑名单中,从而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打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连接,让曾经的信息孤岛互联互通,从而使得行业内的违规企业在社会上无处遁形和寸步难行。当前,弘扬水运业的“正能量”尤为重要。本来,企业自身具有维护其品牌价值的天然动力,诚信经营是其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但是长期以来的市场环境已经使得水运市场“诚信不彰”,需要适当的环境去激发。2016交通运输企业诚信建设宣传推进活动由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发现杂志社、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信用评价管理委员会、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参与举办。活动自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通过诚信交通建设动员宣传、交通运输企业诚信建设调研活动,深入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运输服务、安全生产、企业管理等领域,开展主流新闻网站诚信建设重点报道,企业诚信建设及信用管理人才培育,企业诚信主题创建、企业诚信品牌塑造、落实企业诚信建设主体、搭建诚信企业助力平台和诚信建设成果展示、诚信交通典型经验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当前的航运市场,失信行为比比皆是,诚信就变成了稀缺性资源,市场中的诚信行为因而显得弥足珍贵。低迷市场下航运企业都在寻找盈利的突破口和创新的方向,而以“诚信”为突破口重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也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良好市场的构建,不但要完善“鞭子”,还应树立“榜样”,让行业内长期运行的潜规则(中日航线负运价、海运市场纷乱复杂的附加费等)逐步从市场中消失。江苏金马运业有限公司是走在最前列的践行者。本着“诚信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江苏金马运业有限公司在市场极为低迷的环境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5.53亿元,利税5052万元。随着金马运航运大数据网络平台上线,一个“诚信为本”和创新驱动的新型企业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行业需要正能量,时代呼唤正能量,水运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应当给予“诚信”以重要的分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水运变革需要“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底层实践”不重要,制度创新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顶层设计为改革明确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索道路,两者相辅相成。对于水运变革,“摸着石头过河”并非盲目而是稳健,不是无奈恰是自觉,改革三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仍然有效。未来水运变革的总体方向,是在对水运业的至臻性、和谐观以及诚信观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把握下,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居间作用,进而重构水运业的政企关系,使得水运的制度变革向着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够接受、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定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