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勤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读书、自学、思考等综合性语文能力的重要和有效途径。因此如何通过有序、有效的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究的问题。本论文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对如何创新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90-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实践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即必须让学生居于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并逐渐具备独立阅读本领;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常用教学模式按照流程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品读领会重点段落内容、通过悟读体验文章情感的三步模式;二是阅读、思考、讨论、练习依次进行的四步模式。这两种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侧重了锻炼学生领悟文章的能力,如果能够到位实施,应该说都是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但恰恰是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具体方法手段的不恰当,引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的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大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太过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而基本不再进行指导引导或组织引导有限,发挥不出应有作用。虽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相对较弱,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出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甚至欣赏者的作用,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得阅读之法于课堂”,为课堂下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找到有效指导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探索阅读课堂指导的有效方法并付诸实践。
2.对阅读中的思考、领悟、品味重视不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仅仅“会读”显然是不够的,按照课程标砖要求,必须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有独立的审视和见解,绝不仅仅是理解了文章的字、词、句或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否则就是将小学语文阅读中“悟”的概念简单化了。一片文章需要学生消化理解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蕴含的基本信息、思想情感、组织方式、表达效果等等,要悟意(把握字词句段的基本含义和“言外之意”)、悟形(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悟法(字词句段的读写方法)、悟境(体会如何用语言描绘意境)、悟情(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情感)、悟理(明了语言揭示的道理)、悟异(提出不同于他们的见解)等多管齐下。甚至可以说,领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但领悟文章的意识和能力并非小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有意识的逐步引导和培养,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起来。
3.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调动。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课堂时间有限,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的学生只能是少数,其余学生没有发表观点、体会的平台,难以提升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如何改进课堂组织方式上多做思考;二是课上课下没有充分结合起来,课下准备不足,导致学生课堂上难以很快进入阅读教学情境,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三是课程内容拓展过多或不足,拓展过多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对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影响,学生上完课还是一头雾水,拓展不足使得学生视野、思路、思维方式都受到局限,难以满足小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
二、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要想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必不可少。
1.教师要恰当、适时发挥作用。前面提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的是组织、指导、引导的作用,虽然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必须体现,但小学生并不会自觉的将自己方到课堂主体的位置上,主动的开展阅读学习,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来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站到主体的位置上去实现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可通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恰当设置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积极思考等。如阅读《赤壁之战》时,针对黄盖与周瑜定下苦肉计诈降曹操的内容,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以下,黄盖写给曹操的诈降信中,可能会提及哪些具体内容,如何表达才能更好的让曹操深信不疑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阅读的同时自觉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感悟,是一种意识和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逐渐培养的,这是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理解感悟文章的能力,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想象情境、比较鉴别、联系上下文、角色表演体验等多种方式,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恰当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去跟文章“打交道”并逐渐掌握多种方式方法。例如在《荷花》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分别扮演旁白、荷花、小鱼、蜻蜓,甚至还可以补充燕子、蝴蝶等几个课文中并未提及的角色,来感悟内容并调动情感,并引导学生掌握转换人称和根据语境叙述对话的能力。
3.善于抓住课文阅读关键点,激活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每一篇阅读课文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可以拓展的教學点需要教师敏锐、准确发掘和把握,作为撬动整个课堂氛围的支点。例如,有些内容可以拓展、延伸、求异、想象、换位、质疑等,均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积极主动融入课堂的方法。例如《凡卡》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凡卡的信寄出后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会对凡卡接下来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王萍.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J].读写算(教师版),2015.
[2]肖华. “悟”与“误”——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4,(6):65.
[3]张改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