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杳, 马云芳
(1.阳煤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山东 平原 253100;2.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用量猛增。据估计,地球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在100年内枯竭。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石油自给率相当低。近年来,石油进口依赖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014年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达到59.6%,这就造成我国的能源安全日渐堪忧[1]。同时,我国又是一个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t。但目前,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合理,存在利用率低、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2]。而通过煤炭液化生产液体燃料油,不仅能提高煤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煤直接液化又称为煤的加氢液化,是将固态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与氢气反应,在催化剂和供氢溶剂的作用下,通过热解、加氢裂化等一系列反应使煤直接转化成液体油品的工艺技术[3]。
煤直接液化技术始于20世纪初。1913年,德国化学家Bergius研究了高温高压可将煤加氢液化生产液体燃料的技术,并获得专利,为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开发煤直接液化制油技术,煤炭液化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将直接液化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共拥有12家煤液化工厂,总生产能力达到400多万t/a。在二战结束后,由于煤液化技术存在油收率低、投资大等问题及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大量煤液化工厂被迫关闭。但随着1973年石油危机的出现,煤液化技术又重新得到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关注,从而进入了发展迅速的活跃期,在工艺和技术等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4]。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煤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研发工作,并在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多个煤直接液化项目[5]。
煤直接液化的反应过程见第46页图1。煤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碳为骨架的多聚芳香环系统,其核心由C—C、C—O、C—S等化学键连接,包括大量的烷基、羧基、羰基、硫醇、吡啶等化学基团。在芳香环周围,有碳、氢、氧及少量的氮和硫等原子组成的侧链和官能团。在液化的热解过程中,煤中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多聚物受热分解,造成其分子结构中的化学键开始断裂,从而生成大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自由基碎片。在具有供氢能力的溶剂环境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自由基碎片因加氢而转为相对稳定的沥青烯(相对分子质量为500~700)和液化油分子;沥青烯及液化油分子能够继续通过加氢裂化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50~400的分子[6-7]。当液化所需的活性氢供应不足时,热解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碎片可发生缩聚反应和高温下的脱氢反应,最后生成固体半焦或焦炭。
图1 煤直接液化反应过程
目前,世界上较先进成熟的直接液化技术可分为热裂解法、溶剂法、催化加氢法等,并以溶剂法和催化加氢法或2种方法的结合为主[8]。煤加氢液化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煤的直接液化流程
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煤液化粗油精制联合工艺、氢-煤工艺、催化两段加氢液化工艺和HTI工艺等。
1)煤液化粗油精制联合工艺(IGOR工艺)
在1981年,德国DMT改进了原DT工艺,形成了更先进的IGOR工艺。该工艺把循环溶剂加氢和液化油提质加工与煤的直接液化串联在1套高压系统中,避免了分立流程物料降温降压又升温升压带来的能量损失,并且在固定床催化剂上使CO2和CO甲烷化,使碳的损失量降到最小,轻油和中油产率可达50%以上[9]。
2)氢-煤工艺(H-Coal)
氢煤法的开发始于1963年,是美国能源部等资助下由碳氢化合物公司(HRI)研究开发的煤加氢液化工艺,其工艺基础是对重油进行催化加氢裂解的氢油法[9]。
3)催化两段加氢液化工艺(CTSL)
该工艺是美国HRI公司在H-Coal试验基础上开发的催化两段液化工艺。CTSL工艺采用2个与H-CoaI工艺相同的反应器,达到全返混反应器模式;催化剂采用专利技术制备的铁系胶状催化剂,催化剂活性高、用量少;在高温分离器后面串联有加氢固定床反应器,起到对液化油加氢精制的作用;固液分离采用临界溶剂萃取的方法(CSD),能够最大限度地从液化残渣中回收重质油。
4)HTI工艺
该工艺是在H-Coal工艺和CTSL工艺基础上,采用悬浮床反应器和HTI研发的胶体铁基催化剂而专门开发的一种煤加氢液化工艺。反应温度420℃~450℃,反应压力17MPa;采用特殊的液体循环沸腾床反应器,达到全返混反应器模式;催化剂采用HTI专利技术制备的铁系胶状高活性催化剂;在高温分离器后面串联1台加氢固定床反应器,对液化油进行在线加氢精制。
这类方法是在Pott-Broche溶剂抽提液化法基础上发展的,代表性的工艺包括溶剂精炼煤法、Exxon供氢溶剂法和日本的NEDOL法。
1)溶剂精炼煤法(SRC法)
溶剂精炼煤法(solvent refining of coal)简称SRC法,由美国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二战前德国的Pott-Broche工艺而开发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SRC法属于加氢抽提液化工艺,分为SRC-I工艺和SRC-II工艺2种。SRC-I工艺是在1974年—1977年第1阶段开发的工艺,其工艺特点是加氢量少、不使用催化剂、氢化程度较浅,产品以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固体燃料为主,且脱硫效果好。SRC-II工艺是在SRC-I工艺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以生产液体产品为目的的工艺。SRC-II的工艺特点是,加气量大,反应器操作条件苛刻,产品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液体燃料为主,轻质产品的产率提高[10]。
2)Exxon供氢溶剂法(EDS法)
EDS工艺是美国Exxon石油公司开发的煤液化技术。EDS法的原理是,煤浆在循环的供氢溶剂中与氢混合,溶剂首先通过催化器拾取氢原子;然后,通过液化反应器释放出氢原子,使煤分解。EDS法的特点是,循环溶剂的一部分在1个单独的固定反应器中,用Co-Mo、Ni-Mo等催化剂预先加氢成供氢溶剂,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对残渣进行焦化,发生干馏和气化反应,转化为液体产品和低热值煤气;减压蒸馏,避免了复杂的固液分离技术难题[10]。Exxon供氢溶剂流程见第47页图3。
图3 Exxon供氢溶剂法流程
3)NEDOL工艺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EDS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NEDOL烟煤液化工艺。相对于EDS工艺,NEDOL工艺的改进之处是,在煤液化反应器内加入铁系催化剂(合成硫化铁或天然硫铁矿),反应压力也提高到17MPa~19MPa,反应温度为430℃~465℃,循环溶剂是液化重油加氢后的供氢溶剂,供氢性能优于EDS工艺,液化油收率有较大提高[11]。
煤油共炼法也称为煤油共处理,是自1980年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最早由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公司(HRI)开发。煤油共炼法是一种介于石油加氢裂化和煤炭直接液化之间的工艺,可将煤和石油渣油同时加氢裂解,转变成轻、重质馏分油,生产各种运输燃料油。该工艺的实质是用石油渣油作为煤炭直接液化的溶剂,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使煤液化成液体燃料,并同时使石油渣油也裂化成较低沸点馏分。相比煤或石油渣油单独加工工艺,煤油共炼工艺中存在煤和渣油的协同效应,原料转化率可高达90%以上,油品的产量可增加2倍~3倍,质量得到提高,并易于精炼提质。由于工艺简单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煤油共炼法相比其他直接液化法有其更强的市场竞争力[12]。
中国化石能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气、少油,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从发展前景上看,石油供应紧张是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保障我国石油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采用煤炭液化技术把储量丰富的煤转化成汽油、柴油等燃料,是解决石油进口造成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和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煤炭液化技术也是煤炭深度加工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解决燃煤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国应在煤液化基础理论研究、工艺开发和优化、工程和设备制造、煤液化残渣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煤液化技术水平,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 张彤,张文琴,王渊,等.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分析与风险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1-7.
[2] 齐晓燕,郭丕斌.煤炭生产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矿业,2013,22(11):41-45.
[3] 姜元博,李群花,施力.煤直接液化油品组分分析研究进展[J].理化检 验-化学分 册,2014,50(10):1324-1328.
[4] 任相坤,房鼎业,金嘉璐,等.煤直接液化技术开发新进展[J].化工进展,2010,29(2):198-204.
[5] 李克健,程时富,蔺华林,等.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研发进展[J].洁净煤技术,2015,21(1):50-55.
[6] Mochida I,Okuma O,Yoon S H.Chemicals from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J].Chemical Reviews,2014,114(3):1637-1672.
[7] Akash B A.Thermochemical liquefaction of coal[J].Int J of Therm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3,5(1):51-60.
[8] 李刚,凌开成.煤直接液化研究评述[J].洁净煤技术,2008,14(2):18-21.
[9] 李克健,史士东,李文博.德国IGOR煤液化工艺及云南先锋褐煤液化[J].煤炭转化,2001,24(2):13-16.
[10]张伟,金俊杰,俞虹,等.煤的直接加氢液化工艺[J].洁净煤技术,2001,7(3):31-33.
[11]张德祥,刘瑞民,高晋生.煤炭直接加氢液化技术开发的几点思考[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1,27(3):229-335.
[12]喻泽华.煤油共炼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