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委,王 斌
(1.浙江省仙居新区开发管委会,浙江 仙居 317300;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裁弯取直工程根本性地改变了河道的现状情况,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布置形式直接关系到上下游河道的防洪、河床冲淤、堤防安全等问题[1]。尤其是在山溪性河道坡陡流急,洪水位暴涨暴落,裁弯取直必将对工程区上下游河道的水文形势及河势产生影响,从而危机两岸堤防以及临近河道村镇的安全。目前,对于山溪性河道裁弯取直工程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有较大的研究意义[2-3]。
以仙居县城市防洪裁弯取直工程为例,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裁弯前后的沿程洪水位、流速分布、水流流态以及局部河道冲淤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山溪性河道裁弯取直工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水力学问题[4]。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县城地处永安溪中游河谷平原。仙居县城市防洪工程担负着县城的防洪、排涝任务,使城区的防洪标准近期达到20a一遇,远期50a一遇,从而进一步保证仙居县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该工程主要包括城区河段防洪堤建设、柴岭河段裁弯取直工程、永安溪河道整治、安洲橡胶坝和冲砂闸以及永安溪支流6座水闸建设等项目。其中,柴岭裁弯段原河道长3.4km,边滩宽约200~400m,裁弯将弯曲的河势改变为顺直河段,缩短约2.3km,裁弯比3.09。裁弯后在引河位置设置橡胶坝,平时蓄水形成城区水景观。工程布置见图1[5]。
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河工物理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数学模型主要模拟实际洪峰演进过程,通过永安溪干流洪水与沿程支流洪峰叠加计算,分析裁弯对上下游河道沿程洪水位以及洪峰历时等要素的影响;物理模型则侧重于裁弯对洪峰时刻沿程洪水位、水流流速流态以及河床冲淤影响等方面的试验。该2种研究手段是当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使结论更加科学可信。
物理模型平面比尺为1∶250,垂直比尺为1∶65,变态率3.85。模型上边界取仙居水文站,下边界则取下洋大桥以下2km位置,全长约20km。模型考虑盂溪及朱溪的支流汇入,上游采用流量边界,下游采用水位边界 (见图2)。
图2 物理模型局部图
3.2.1 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沿垂线平均的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控制方程:
式中:η为水位,m;u、v垂线平均流速分量,m/s;h为水深,m;g为重力加速度,9.81m/s2;f为柯氏力系数,无量纲;ρ0为水的密度,kg/m3;τ为表面风应力和底部摩擦力,N;s为辐射应力张量,N/m2;T为侧应力,Pa;t为时间,s。方程(1)为水流连续方程,方程(2)、(3)分别为x、y方向的动量守恒方程,采用控制体积法显式迎风模式求解[6-7]。
3.2.2 计算范围及网格布置
数学模型全长约27km,上边界为仙居水文站,下边界至临海柏枝岙水文站。模型内主要包括三桥溪、盂溪、桥下溪及朱溪等支流,计算范围见图3。模型最大网格边长约50m,工程区及涉水建筑物附近网格根据实际地形特点渐变加密,最小网格边长约为10m。整体计算区域网格节点17907,单元总数33863,局部网格布置见图4。
3.2.3 模型验证
模型采用2005年的“罗莎”台风以及2007年的“韦帕”台风2场洪水的洪痕调查资料进行验证。其中2005年的“罗莎”台风相当于5a一遇洪水,验证结果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计算验证点与实测资料差值在0.20m以内,表明模型的选择、参数的率定等都较为合理,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图3 数学模型计算范围图
图4 模型计算局部网格图
图5 数学模型验证比较图
从图6可以看出,在P=2%工况时,河埠大桥洪水位分别下降1.96,1.55m(分别为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值,下同);裁弯进口断面洪水位分别下降2.05,2.03m;石牛大桥位置分别下降0.38,0.88m。因此,裁弯取直使河道洪水行进路程大大缩短,裁弯段水力坡降增大,从而加快洪水演进速度,使工程区附近水位有所降低。
其次,图7中P=2%工况时,洪峰到达黄粱陈村断面较裁弯前提前约15min,洪水位增加0.08m,永安溪干流洪峰提前与支流朱溪下泄洪峰叠加;而物理模型为恒定流,变幅在0.04m以内,属于测量误差范围内,认为基本没有变化。因此,裁弯后弯道河段及其浅滩不复存在,在洪水期该河段蓄滞洪量减少,导致裁弯下游河道一定范围内洪峰流量有所增加,洪水演进速度加快,从而引起下游干流和河道支流洪峰遭遇时刻的变化,洪峰叠加情况有所改变。
图6 裁弯工程前后洪水位变化图
图7 黄粱陈村断面裁弯前后洪水过程线图
从图8、图9可以看出,弯道上下游沿程水流流态和流速分布基本与裁弯前相似,水流过河埠大桥后主流沿河道左侧主槽下泄,至塔山断面处,分布已经较为均匀。橡胶坝前主流略偏左侧,总体尚均匀,坝后500m范围内存在急流区,说明坝前水流流态主要受坝址断面控制,类似堰坝过流。
其次,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受裁弯后河道整治等影响,支埠头以上河段流速有所降低,以下河段流速基本保持不变,但裁弯后流速仍较大,大于河道一般的抗冲流速1.80~2.50m/s,容易引起河床及堤脚冲刷。因此,裁弯工程改变了天然河道水流形态,必将导致冲淤平衡破坏甚至河势不稳定等情况出现。
表1 切滩前后断面平均流速变化表 m/s
图8 裁弯前河道流态图
图9 裁弯后河道流态图
为验证防洪堤堤脚安全,特进行局部动床试验,试验范围包括河埠大桥至橡胶坝位置,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埠大桥—南峰山之间的左侧防洪堤位置容易被冲刷,其中:P=20%工况,在三桥溪出口处最大冲深深度达4.0m左右;南峰山位置超过6.5m。P=2%工况,在三桥溪出口处最大冲深深度达7.4m左右;南峰山位置也超过6.5m。其次,盂溪出口下游以及橡胶坝前总体呈淤积状态,坝前水流主流偏向河道左侧 (见表2、图10)。
因此,裁弯取直前,必须对河道冲淤情况以及河势作详细分析,弯道附近主流主要集中在凹岸位置,容易对凹岸的堤防堤脚形成冲刷,而泥沙在往下游移动过程中则逐步淤积在河道右侧浅滩位置,从而进一步改变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造成不利影响。
表2 局部动床试验成果表
图10 河埠大桥至盂溪段局部动床试验照片 (P=2%)
本文采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通过仙居县城城市防洪工程,对裁弯取直前后的洪水位、流速分布以及动床冲淤影响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山溪性河道裁弯取直的几个水力学问题。
研究表明,山溪性河道裁弯取直能够较好的达到降低弯道上游洪水位的目的。但对于下游河道,必须处理好干流洪峰与支流洪峰叠加问题,以降低下游河道防洪压力。其次,裁弯后上下游一定河段水流形态发生变化,需要对河道冲淤平衡以及堤防安全做进一步论证。
[1]赵志民,宁夕英.浅议蜿蜒型河道裁弯取直工程 [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2(2):28-29.
[2]张晓波,包红军.山区型河道“裁弯取直”防洪影响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9(3):42-44.
[3]金中武,郭炜,徐海涛.山区河流典型河段综合整治模型试验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5(S):40-43.
[4]包中进,徐岗,王斌,等.仙居县城市防洪工程河道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0.
[5]吴蕾,吕中明,施冯洪,等.仙居县县城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杭州: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3.
[6]陈玉璞.流体力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7]包中进,周杰.曹娥江大闸导流堤方案水力学数值模拟 [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4(S1):94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