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平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16)
构建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战略需要,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是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基础保障。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内陆盆地之一,青海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是我国和乃至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富集区,是青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如何依托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利用创新集群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提高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集中度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柴达木地区产业链的良好发展,从而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显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
创新型产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战略新兴产业,还应包括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等提升其整体附加值及竞争力而形成的创新型优势产业。近年来,柴达木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及煤炭化工等创新型优势产业和特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
1.盐湖化工产业
盐湖化工产业是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近年来,柴达木地区盐湖化工产业以钾资源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盐湖综合利用、梯级开发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钾、钠、镁、锂、锶、硼、溴等盐湖资源及其系列产品,加快盐湖化工产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旨在建成全国最大、有世界影响的盐湖化工产业基地。截至2012年,柴达木地区共产原盐253.47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5家。如图1所示,盐湖化工产业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其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
图1 盐湖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图(单位:万元)
2.油气化工产业
柴达木地区石油天然气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截至2012年,该区共产原油205万吨,天然气63.5亿立方米。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1家;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2家。该区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增加值61.3亿元,较上年增长2.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92.5亿元,较上年增长4.6%。现完成格尔木炼油厂150万吨炼油扩能及产品质量升级改造、中浩化工60万吨甲醇等项目。由图2可以看出,柴达木地区油气化工产业2009年虽然各项指标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下滑,但是2010年迎头赶上,继续保持增长。
图2 油气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图(单位:万元)
3.有色金属冶炼产业
柴达木地区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重点发展金属镁、金属钠、金属锂、金属钙等以盐湖轻质金属深度开发为主的冶金产品,着力加强对铅、锌、黄金、铁等金属采选冶金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综合回收金、银、锌等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合理开发钼、锰、钴、铌钽等有色矿产资源及冶金产品。2012年柴达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有4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有6家。由图3所示,柴达木地区有色金属冶炼产业2006至2008年间缓慢发展,由于受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项指标值有所下降,但在2010年该产业发展达到一个高峰,工业总产值达到418.3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7.9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1.19亿元,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也有所提高。2012年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7.02亿元,工业增加值135.98亿元,较之前各项指标值有所下降。
图3 有色金属冶炼发展趋势图(单位:万元)
4.煤炭及煤炭化工产业
柴达木地区煤炭及煤炭化工产业以煤炭清洁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煤化等下游产业,重点开发煤焦化、煤焦油、粗苯加工、焦炉煤气甲醇、煤制烯烃等下游系列产品,构建煤焦化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煤盐化一体化、煤焦化冶金一体化产业链。截止2012年,柴达木地区共产原煤2096.43万吨,洗煤281.62万吨;且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11家。如图4所示,煤炭及煤炭化工产业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各项指标值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且工业总产值自2009年后上升的速度最快。
图4 煤炭及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图(单位:万元)
1.特色生物产业
柴达木地区特色生物产业以其独特的牦牛、枸杞、白刺、青稞、中藏药材等动植物资源开发为重点,统筹规划生物产业加工基地和原料基地,重点发展蔬菜、油菜制繁种、脱毒马铃薯、枸杞、牛羊肉、绒山羊、饲草、水产等适应冷凉气候条件的特色农畜产业产品,加快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培育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产业,积极延伸拓展以牦牛、枸杞、脱毒马铃薯生物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构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目前柴达木福牛和枸杞两个“百亿元”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3年该区枸杞种植面积达30.3万亩,干果产量达3.9万吨;柴达木福牛繁育及加工产业、东阿阿胶野血驴养殖基地、果蔬设施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拓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2.新材料产业
柴达木地区新材料产业以盐湖轻质金属材料开发为重点,建设金属镁、金属锂、镁基合金、锂电池材料等产业项目,积极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合金材料产业,着力打造国家最大金属镁及其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化学合成材料基地。该区现已启动建设柴达木杰青20万吨结构板材、青元泛镁高强高韧镁合金等项目,积极探索盐湖轻金属、油气化工、冶金下游产品精深开发,大力发展工程塑料、轻金属、锂电池、硅系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品。
3.新能源产业
柴达木地区新能源产业以科学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为核心,重点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构建装备制造——太阳能发电、风电产业及风光互补、水光互补、光热发电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着力推动硅资源、光伏产业、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构建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发电基地和风力发电基地。目前柴达木地区相继建成国电龙源、国投华靖、华能、青发投等多个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全球最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基地已初具雏形。此外,该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073兆瓦,累计发电量26.4亿千瓦时;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247.5兆瓦,并网容量198兆瓦;青海中控10兆瓦全国首座塔式光热电站建成并实现并网运行。
1.“一区四园”产业集群布局已初步形成,但产业发展水平低
柴达木地区包括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四个园区各具特色,相互辐射,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格尔木工业园区着力发展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光伏发电和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茫崖、冷湖、大柴旦、都兰等地的盐湖资源、有色资源、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已形成300万吨钾肥、45万吨硫酸钾镁肥、50万吨原盐、150万吨炼油、100万吨甲醇、30万千瓦燃气发电生产规模。德令哈工业园区以盐湖钠盐、锶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构建两碱化工、新型建材产业链,着力发展两碱化工、锶化工、新型建材产业,辐射带动乌兰、都兰、大柴旦、冷湖等地区的工业发展;已形成290万吨纯碱、3.5万吨碳酸锶、12万吨氯化钙、100万吨水泥生产规模。乌兰工业园区着力发展煤焦化工、盐化工、特色生物产业,辐射带动乌兰、都兰等地区发展;已形成100万吨焦炭、300万吨原盐、100万吨铁矿采选、50万吨铅锌采选、400万吨焦煤生产规模。大柴旦工业园区着力发展能源、煤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产业,辐射带动大柴旦、冷湖、茫崖等地的发展;已形成220万吨原油、100万吨钾肥、150万吨铅锌采选、15万吨铅锌精粉、15万盎司黄金、320万吨煤炭、15万吨石棉生产规模。
但是该区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内多数企业管理方式粗放,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集聚效益差,产品多为低档次初级矿产品,创新型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资源优势尚未真正实现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各产业项目规划清晰完整,但项目落地问题多
2013年,海西州签约项目达到100个,签约金额达506亿元,64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柴达木地区完成产业项目投资279.8亿元。在盐湖化工产业方面,先后建成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二期、昆仑碱业100万吨纯碱等项目;在建盐湖集团10万吨金属镁一体化、滨地钾肥48万吨硫酸钾等项目。在油气化工产业方面,完成格尔木炼油厂150万吨炼油扩能及产品质量升级改造、中浩化工60万吨甲醇项目。在煤化工产业方面,木里煤田开发有序推进,省能发集团鱼卡1000万吨矿井项目进展顺利;围绕煤炭清洁利用,建成庆华集团二期100万吨焦化、15万吨煤焦油项目。在金属冶金产业方面,建成庆华250万吨铁矿采选、金涌矿业40万吨铅锌采选等项目,在建庆华集团200万吨钢铁一体化等项目,铅、锌、黄金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但是该区项目落地问题较多。受项目审批、前期工作、资源配置、基础条件、资金筹措及配套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大项目迟迟不能“上马”,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和核心产业上,问题还比较突出。
3.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但建设资金相对紧缺
表1 柴达木地区六大产业体系及产业链
柴达木地区已建成青海油田30万吨甲醇、黄河上游公司30万千瓦天然气电厂、青海碱业120万吨纯碱、盐湖集团综合利用一期和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二期、庆华集团乌兰焦化一期、青海中浩60万吨甲醇、海西化建200万吨水泥等项目,以盐湖化工、金属冶炼、油气化工、煤化工、特色生物、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为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该区建设资金相对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柴达木地区的发展。而且该区金融服务相对较弱、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国内有些地区相比,该区的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支持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政策配套体系。
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依靠的是该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或是政府为了发展区域经济而有意识将创新型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作为实现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深入分析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特征:
1.资源依赖性突出,深加工度低
对于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来说,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就是说,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是创新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长期以来以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为主,这些行业资源依赖性强、加工度低等问题突出。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最终产品比重小,附加值和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
2.集群发展模式粗放,环保门槛将不断升高
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小而散”。集群内企业只注重自身的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资源(包括原料、能源等)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粗放的集群发展模式使得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为特征,形成了一种粗放式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柴达木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遵循科学发展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升级,走出一条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道路。
3.集群企业间未形成完善的分工协作机制,缺乏有效的合作
创新型产业集群要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创新集群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建立起了紧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正是这种分工协作机制才使得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吸引更多的配套企业进驻集群。一般来说,集群企业间的分工是错综复杂的,集群核心产品的上下游纵向分工与主辅产业间的横向分工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形成了复杂的分工网络。然而,对于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来说,集群内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分工也不够完善,因此产业链也就难以得到延伸,最终会危及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4.集群内产业层次低下,高附加值的核心产业链条薄弱
由于柴达木地区绝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群是资源禀赋类型,集群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集群的发展主要是处于初级化发展阶段,产业层次不高。尽管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低附加价值的中低档产品层次上,在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上却是非常薄弱,甚至缺失。在这种情形下,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就偏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也就十分有限。
鉴于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属于探索性阶段,因此要立足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遵循指标的综合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原则,对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以保证各种指标的量化。结合本研究,本文建立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竞争程度、政府支持、创新能力和集群对地方经济促进能力5项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均包括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一共是20个,这样就保证了各项指标之间的一一对应。二级指标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未经处理的原始值,只有某几个指标,如创新型产业增加值对地区GDP贡献率、创新型产业对地区就业贡献率等是经过具体核算得出的。
此外,一级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在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专家分析方法,对各项指标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重要性进行排序,以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
表2个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为使得评价模型具有真实可靠,本文在数据获取方面采取了多种方法,主要有:①从当地统计局、州政府等部门获取创新型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情况资料;②从当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和当地科研机构获取更为详实的创新集群发展数据资料。数据资料的多方来源保证了本研究的实证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数据见表3。
表3 柴达木地区2010年、2011年、2012年各个指标数据
①参考序列和评价序列的选取
评价序列分别由X1,X2,X3柴达木地区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各个指标数据构成,而参考序列为X0各个指标值的最优值构成。
(20)),其中K表示二级评价指标的序号。
②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专家打分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为:W=(0.2,0.15,0.2,0.25,0.2)
③关联系数的计算对数值进行初值化处理,取分辨系数β=0.5,得到关联系数表4如下:
表4 关联系数表
④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为了对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客观评价,本文对表2中各一级指标进行计算,模型求解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灰色关联评价综合结果
由表5可知,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综合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5489、0.6803和0.7567,从定量方面进一步论证了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总体竞争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5个一级指标来看,2011年政府支持指标关联度变化幅度最大,增幅达到0.2以上,创新能力指标增幅最小,其他指标同2010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2年创新能力指标关联度变化幅度最大,但其值最小,其次是政府支持指标的增幅较大。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快速和良性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方面可以加速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企业的集聚程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快速提升该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尽管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创新能力却是该区创新型集群竞争力长久保持和提升的短板,所以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鉴于柴达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长足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政府需要持续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力度,而企业的聚集程度和竞争程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集群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1]李亚军.探索构建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J].中国科技产业,2014(2).
[2]臧良运,孟芳,张建华.黑龙江省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3(3).
[3]李刚.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支撑对策[J].当代经济,2013(2).
[4]胡青华,蒋汉祥.新时期促进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J].矿业与地质,2013(10).
[5]李红艳.河南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J].决策观察,2013(4).
[6]杨连盛,朱英明,张鑫.从创新集群理念到创新集群实践——国外创新集群研究动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
[7]丁魁礼,钟叔华.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群的区分[J].科技进步与政策,2010(10).
[8]孟芳,李振甲,邱玉兴.齐齐哈尔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理论观察,2010(1).
[9]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中国情境下创新集群建设模式探析[J].中国软科学,2012(11).
[10]郑小勇.创新集群的形成模式及其政策意义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