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文
近日,老师开学点名遭遇尴尬的事引发关注。开学后,四川眉山某小学一个班50多名学生,有4名学生的名字老师不认识。英语老师犯了难,求助于语文老师后,仍有两个字不认识。语文老师想点名,发现有学生的名字喊不出来,感到有些尴尬。(9月14日 《成都商报》)
看来,都是学生用生僻字取名惹的“祸”。
老师们遭遇了怎样的尴尬
在某校,有个学生的名字叫“任洨慧”,其中的“洨”,老师在点名时有边读边,直接念“jiāo”,被该生纠正。原来,这个字念“xiáo”,第二声。老师课后回去查字典,发现这个字确实很偏,意为“古水名,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一带,一说即今沱河”。
某校的赵老师班上有个女生叫“刘翾翯”,作为班主任,第一次上课他原本想点名,但眼光一扫,花名册上的“刘翾翯”三个字有两个字不认识,于是只得作罢,改口说“老师相信同学们都很自觉,不用点名了”。后来赵老师回去查字典,知道“翾翯”的读音为“xuānhè”,于是下次上课时,直接念出了刘翾翯的名字。刘翾翯向老师投来敬佩的目光,说:“老师,我的名字你是第一个一下子就读正确的。”赵老师则回答说:“你的名字取得很好,希望你人如其名,展翅飞翔,做人高洁。”其实,说这话时,赵老师明显感觉自己底气不足,因为他也是查了字典后才知道的。
有一个“80后”女孩的名字叫“王冫冖”,很多人都会质疑,怎么拿偏旁部首做名字?可是,这确实是汉字。但怎么念呢?查现代的汉语字典,很难查到“冫”“冖”两字,只有查古代的汉语字典,才能查出这两字分别念“bīng”“mì”。“冫”古同“冰”;“冖”古同“幂”,意为覆盖。专家解释说,诸如“冫、冖、丨、氵、丿”等偏旁部首确实为古汉字,但现代已不用了。
有老师在网上“吐槽”,她教过的一个学生名叫“铁丝缪贇贇”,前三个字都懂,后面两个“贇”如果有边读边、或者读成“赞”就错了,其实该字念“yūn”。这5个字,尽管不算非常生僻,但倒难为了用这个名字的学生,别的学生在老师发了新书、作业本、试卷后,很快就写好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个学生常常只写到一半。
有一个名叫“魏嫈”的网友则在网上发帖说,他小时候上学,回家爸妈总问老师有没有叫他回答问题,他每次都回答说没有。“一两个星期没有也不奇怪,但全年一次都没有叫他回答问题,连我爸妈也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老师怕叫错了丢脸。”小嫈说。除了上课不用回答问题,他还遇到过不少情况,比如别人的奖状名字都是印上去的,只有他的奖状从来都是手写的。他名字中的“嫈”念“yīng”,一般人都不认识。
如何化解不认识学生名字的尴尬
说起来,要有效避免不认识学生名字的尴尬,除了提前“备课”,把所教班级学生的花名册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赶紧查字典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因为我国的汉字千变万化、多如牛毛,谁也不可能完全认识。
据统计,目前我国汉字的总量接近10万个(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录汉字91 251个),而常用的汉字不过几千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量约为3 500个,其中小学识字量2 500个。此外的大量汉字存在于各类古籍、字典中,谁也无法预料某位家长会从中寻找哪些生僻字作为孩子的名字。
有一本成书于清朝的工具书叫《康熙字典》,该字典共收录汉字49 000多个,号称古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起一个称心如意的名字,就像老学究一样翻起了这本字典。有一个家长给女儿取名为“芃頔“(读音“péngdí”),这两个字便是从《康熙字典》中找出的,“芃”意为草茂盛的样子,引申为勇敢、健壮,“頔”意为美好。这两个字,现代的一些常用字典查不到,因此,学校应该购置一两本古代汉字工具书,以便老师随时查阅。
当然,所谓生僻,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汉语水平不高的人,估计多数汉字都算生僻,而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人,认识常用汉字应该不是难事。老师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如果学生的名字在常用汉字范围之内,老师还经常读错或不认识,那就太不应该了,尤其是语文老师。因此,老师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提笔忘字的“键盘时代”,老师更应引导学生守住汉语的“根”。
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在执教公开课时,随机抽到某个班级,而这个班级中恰恰就有学生的名字不认识。这时候,老师没有必要太慌张,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学生请教,反倒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或者用一些较为轻松幽默的语言,如“老师被考倒了”“老师也要当一回学生了”等,也能较好地化解尴尬。切忌质问、挖苦学生,如“怎么起这样的名字”“起这样名字有必要吗”,这样不但不能化解尴尬,反而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极不可取。
此外,某些家长给学生取名是出于财运、前程等迷信的考虑,对此,老师可适时委婉地引导学生:尊重长辈在自己名字中寄予的美好期望,但不能过分偏信,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不建议用生僻字取名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因此,从法律层面说,公民取什么样的名字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但是,从方便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角度来说,我们还是不提倡使用过于生僻的名字。四川大学从事汉语言文字理论研究的教授雷汉卿指出,取名既要遵守社会基本用字的规范,又要考虑交际的方便,更要考虑社会公共意识,适当考虑别人的感受,尽量不用生僻字作为名字,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大量因为名字过于生僻而办不了证件、办不成业务、买不到实名票等各种新闻。在学校中,也出现过因老师不认识学生姓名而不敢点名的情况,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教育。
由此看来,用生僻字取名并不明智。专家指出,取名字最好还是使用常用简单的汉字,因为说到底,名字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人的代号,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对自己有个称呼,如果使用一些常人念不出来的生僻字,那名字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
而要避免名字重复,专家认为,如今四个字的名字越来越盛行,这是个不错的方法,能很好地解决重名的问题,而且许多名字中含有父母双方的姓氏,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男女平等。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词汇丰富,取名时如想与众不同,许多同音转义的字也能满足日常取名所需,不一定非得“舍近求远”找一些生僻的字。例如“明”“静”等字容易重复,转而使用“铭”“婧”来代替也未尝不可,而且意义也十分美好。
尽管不建议使用生僻字取名,但从了解中国文字、增长文化知识的角度来说,多认识一些生僻字未尝不是好事,尤其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多了解一些关于汉字的知识,对于教育教学将大有裨益。
(综合《成都商报》、《生活日报》、天津网、中国江苏网)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