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如彬 副教授 周国华(1、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成都 610000)
Stalk(1988)认为应该把时间作为一种战略竞争武器,认为它与资金、生产效率、质量甚至创新同等重要;鲍尔等专家在波特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化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速度优势和机动优势的概念,他认为速度优势是组织能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而机动优势则是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顾客需求和环境的变化(高原等,2004;白如彬,2010)。本文从时间的角度认为:速度优势和机动优势都和时间有关,是组织比竞争对手更快生产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统一为基于时间的速度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以快为特征,通过提高组织的产品生产的速度和适应性来建立先发优势,从而达到降低顾客的时间成本而战胜竞争对手的目的(白如彬,2010)。组织速度竞争优势存在着战略型速度竞争优势和战术型竞争优势的区别,战略型速度竞争优势的组织将速度作为组织的竞争战略,其竞争优势就是战略层面的速度竞争优势,战术型速度竞争优势则是实行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的组织实行这种战略的速度优势,是战术层面的优势(白如彬,2010)。由于对于速度竞争优势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少有企业将速度上升到战略层面,因此本文的速度竞争优势主要指战术层面的速度竞争优势。
对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研究基本上从组织的内部流程方面进行研究。汪建等(2000)提出了组织的快速反应要通过实现流通的管理、产品的快速设计和开发、电子信息的交换、流程的再造来实现,但是这二者都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也有研究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反应速度。如Suhong Li等(2006)则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组织间战略伙伴关系、信息交流和信息质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上市速度;Handfield和Bechtel则通过实证发现买方对供应商的依赖和双方的信任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笔者的前期研究则从组织资源和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速度竞争优势的因素,并从组织内外部关系的角度了解组织间个人关系和组织关系对速度竞争优势的影响。
然而,基于权变理论的观点,组织的一些具体情境因素也可能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Peng和Luo(2000)的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间存在四个差别因素:行业类型、所有制类型、公司规模和行业发展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的这些组织特征不仅影响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何新明等,2010)。其他一些研究也论证了组织内外部的特征因素影响组织的竞争优势。如范钧(2010)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分析发现区域的软环境是影响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并从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营销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等方面建构了竞争优势的维度;武义青等(2003)则发现在中国东西部地区和不同行业的组织在竞争能力上面都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波特(1997)的五力模型也提出了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与组织的竞争地位和竞争策略的选择有紧密的关系。
但是当前的文献尚缺乏对速度竞争优势的直接测量和差异性比较,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和权变理论的指导,从组织特征、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相关特征因素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用以反映不同行业、区域和不同特征的组织在速度竞争优势方面的差异性水平。
1.组织自身特征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力争比竞争对手更快地生产和应对环境变化的速度竞争优势是每个组织不变的追求。但是,由于组织本身的特征和具备的竞争条件不一样,因此不是每个组织在速度竞争优势的建立上都要求一样的标准。如资源能力观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不同资源条件和能力的组织在竞争优势上是不同的,正反映了组织的这种异质性(夏清华,2002)。但是,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观并没有从组织特征的角度,分析组织的所有制结构、规模、运营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组织的特征因素中,组织的所有制结构常常反映着组织的经营理念、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在当前的环境下,国有企业由于机构臃肿、体制不够灵活,常存在着观念落后、组织协调能力差、市场反应速度慢等诸多弊病;而民营企业也常由于所有权结构和内控制度的难题不容易解决,相对于产权明晰的合资、外资企业和个体企业而言,在观念的变化和市场的应变速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不同所有制的组织在速度竞争优势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基于以上观点,有如下假设:
表1 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
表2 模型的最优尺度分析结果
H1a:组织所有制结构对组织速度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民营、合资、外资和个体企业的速度竞争水平应逐级升高。
从分析组织速度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可以知道,组织的规模是影响速度竞争因素的重要特征(白如彬等,2012)。组织的规模越小,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都比较大,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策略的调整,因而生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比较快,而如果组织的规模过大,管理的层次和幅度就会增加,组织的结构就会变得很复杂,容易出现信息传递链条增多、信息失真严重等问题而影响组织生产和市场反应速度。即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与组织的规模成负向相关关系。因此,基于上述观点,有如下假设:
H1b:组织规模对速度竞争优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从组织的运营时间分析,姚小涛等(2008)认为组织的年限反映了被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和观念,从周雪光(2003)经济社会学角度的组织关系机制、效率机制和制度合法性机制共存的观点也可以发现,一旦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制度体系,组织内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就变得稳定而固化,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也就相应地减弱了。对于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而言,失去弹性和灵活性的制度化组织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速度追求能力。所以,组织的运营时间与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成反比,组织运营时间越长,速度竞争优势越低。基于以上观点,有如下假设:
H1c:组织的运营时间对速度竞争优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2.组织行业特征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波特(1997)基于行业角度的竞争优势理论观点认为,行业中五种力量的影响程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获利水平,组织在行业中的竞争位势影响着组织的竞争策略选择。从速度竞争优势的起源分析可以知道速度竞争优势正成为组织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优势之外的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因此,对于组织而言,在行业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追求低成本和差异化外的速度竞争优势就成为一种新的合理选择,因为组织的竞争不外乎成本、价值和时间等几方面的竞争。特别是对于战术层的速度竞争优势而言,组织可以利用比对手更快地实现产品的成本优势或独特价值来赢得顾客和战胜竞争对手。所以行业的竞争对手越多、竞争程度越激烈,分销商组织就会比其他竞争不够激烈行业的组织在产品的上市速度、应对顾客需求变化等方面表现得更快、更积极,即反映出更高的速度竞争优势。同样,行业中的供求关系越不平衡,组织越倾向于积极生产或获取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组织都会倾向于在组织内部和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调,使得组织可以更快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更高的市场业绩。因此,基于以上观点,有如下假设:
H2a: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对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供求关系越不平衡的行业,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越高。
3.组织地域特征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从武义青等(2003)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在竞争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西部地区的企业在区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上与东部地区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在竞争理念的认识、竞争环境的紧迫性以及商业文化等各方面都领先于西部的企业。同样,对于速度竞争优势而言,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在理念的认识、实施的动力和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东部地区的分销商组织应该比西部地区的分销商组织具有更高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因此,有如下假设:
H3:东部地区的组织速度竞争优势显著高于西部地区的组织。
本研究采用统计实证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样本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从我国东西部城市四川宜宾、成都、乌鲁木齐、上海和广东深圳上门调查获取。调查对象设定为供应链下游分销商企业的主管及其上人员,调查的行业涉及家具装饰、机械汽车、服装、电器和食品饮料等行业。调查采用上门调查,调查总共收回问卷717份,其中有效问卷580份,占80.9%,圆满完成了问卷的搜集工作。
1.因变量测量。本文采用分销商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作为因变量,组织特征、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作为自变量。首先速度竞争优势的量表设计主要从分销商的角度出发,用于反映分销商组织的产品的上市速度和适应市场的调整速度。问卷题项主要综合了Bhatnagar和Handfield等在产品上市速度和市场反应速度方面的测量量表整理完成。问卷经过SPSS17.0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和Lisrel8.7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的α值和因子载货都大于0.7的标准,AVE大于或等于0.5的标准,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白如彬等,2013)。
接下来,通过收集的数据,本文分两步对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高低进行测量。首先,由于组织速度竞争属于单一维度因子,因此直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计算出组织速度竞争优势的得分;第二步通过Spss17.0聚类分析中的K均值聚类法将分析样本分为速度竞争优势水平低、中、高三类,并分别赋值1、2、3,数值越大,表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的水平越高。
2.自变量的测量。自变量组织特征中的两个变量组织所有制结构是名义变量,因此,直接用1-5表示。在进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时将其定义为名义变量,相互之间不存在等级关系。组织的所有制结构根据问卷的顺序表示,其中1代表国有企业,2代民营企业,3代表合资企业,4代表外资独资企业,5代表个体企业;组织规模1-5的定序等级分别是企业的产值:1代表100万以下,2代表100万到500万,3代表5百万至1千万,4代表1千万至5千万,5代表5千万以上的企业;运营时间的5分定序变量分别是:1代表3年以下,2代表3到5年,3代表5到10年,4代表10到20年,5代表20年以上。
行业特征选用了同类竞争对手数量、所属行业供求情况2个变量。竞争对手数量是5分定序变量,1代表很多,2代表比较多,3代表一般,4代表较少,5代表很少;行业产品供求情况为3分定序变量,根据假设在问卷值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根据行业供求平衡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其中1代表严重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2代表轻度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3代表行业供求关系平衡。
地域特征直接由问卷收集的地区所确定。即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1代表西部地区,2代表东部地区。
3.分析方法。由于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包含多分点的定序变量或名义变量,因此本研究的分析方法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对变量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各组均值比较可以发现分销商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位于平均水平左右,总体的均值为1.66,略高于平均水平,说明现有组织整体上的速度竞争优势处于中等的水平。通过表1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6,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种共线性问题,可以用最优尺度回归进行分析(姚小涛等,2008)。
本文利用最优尺度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如下:首先通过模型1检验组织自身特征的三个变量组织所有制结构、组织规模和运营时间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模型2检验组织行业特征的两个变量竞争状况、供求关系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模型3用于检验组织地域特征与速度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模型4则放入了全部变量,用于观测所用变量对组织速度竞争优势的解释程度以及各变量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的关系在总体模型中的变化情况。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1的检验结果表明组织特征与速度竞争优势显著相关(p<0.01)。三个变量所有制结构(p<0.001)、规模(p<0.001)和运营时间(p<0.001)与速度竞争优势都显著相关。说明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规模和运营时间的组织在速度竞争优势上面存在显著差异,假设H1a、H1b和H1c都成立。国有企业速度竞争优势最低,个体企业的速度竞争优势最高。组织规模越大,组织的速度竞争水平越低。运营时间越长的组织,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越低。
模型2的检验结果表明组织行业特征与分销商组织速度竞争优势整体显著相关(p<0.001)。其中竞争状况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水平显著相关(p<0.01),由于行业竞争的代码1到5表示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由高到低,因此相关系数为负(β=-0.195,p<0.001)。假设H2a通过检验。说明行业的竞争越激烈,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越高。行业供求关系的均衡状况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的关系不显著,假设H2b不成立。说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与产品的供求状况无关,行业产品的供求关系只会让行业的重心在生产导向和市场导向间变化,与具体企业间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关联不大。
模型3的检验结果表明组织的区域特征与速度竞争优势水平高低关系不显著(p>0.1)。假设H3不成立。说明东西部的企业在速度竞争优势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模型4将特征因素的所有变量都放入回归方程中,整体回归的结果显示出高的显著性(p<0.001)。检验结果与前面三个模型的结果一致,组织的所有制结构、所属行业和行业竞争状况依然与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显著相关。行业竞争状况的显著性有所下降(p<0.05)。进一步证明了假设H1a、H1b、H1c和 H2a的成立。
综合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首先,不同所有制结构、规模和运营时间的组织在速度竞争优势上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国有企业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显著低于合资、外资和个体等其他类型的企业。说明了不同所有制的组织在速度理念、组织内外部各个流程的管理、协调上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积极提高组织的信息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才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规模和运营时间和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负相关,说明不同规模和运营时间的组织在速度竞争优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的弹性和灵活性就会相应下降,因而速度竞争优势水平下降。同样,运营时间越长的组织越正规化和制度化,制度的刚性作用同样使得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下降,所以组织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也会下降。其次,行业的竞争状况越高,行业所在组织整体的速度竞争优势水平也越高。说明当前的组织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对于速度竞争优势的作用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体会,组织正在积极构建低成本、差异化之外的新的竞争优势。最后,东西部地区的组织在速度竞争优势上不具有差异显著性。说明东西部的组织在速度理念的认识和速度竞争能力的构建上差距不大,相对比较平衡。
1.晁纲令,马勇.速度竞争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2)
2.高原,霍国庆.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研究的三种视角[J].管理现代化,2004(2)
3.白如彬.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速度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0(4)
4.白如彬,周国华.企业组织速度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时代,2012(31)
5.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6.汪建,曹德弼,孙林岩.快速反应战略的核心问题及发展趋势[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6)
7.白如彬,周国华,谭德庆.跨组织私人关系、组织间合作关系与组织速度竞争优势路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3,27(1)
8.何新明,林澜.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组织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4)
9.范钧.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浙江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0,31(2)
10.武义青,马银戌,顾培亮.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比较— 从行业角度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6)
11.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12.姚小涛,张田,席酉民.强关系与弱关系: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1)
1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