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树海 雷 娜 王晓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石家庄 05003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但在京津冀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北京、天津流动的趋势,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化解一体化中的“虹吸效应”要以市场为主体,完善的顶层设计为指导,良好的商业文化为土壤,做好三地的产业对接和转移,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虽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但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三大城市群主要发展指标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较为落后。
从表1来看,京津冀在人均GDP、经济密度,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等方面都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导致京津冀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天津特大城市对周围地区“虹吸效应”的存在。
经济学上的“虹吸效应”是指在区域经济的某一地区,由于特定的区位优势,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会将相邻地区的资源、资金、人才、投资和消费等吸引过来,造成被吸引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同时加速吸引地区的经济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现状、与北京对周边资源的过度垄断和汲取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同天津、北京相比,在人均GDP(河北3999<北京99995<天津105889)、人均可支配收入(河北16647<天津31506<北京43910)、城镇化率(河北46.51%<天津78.28<北京88.02)、利用外资情况(河北70.1<北京90.4<天津188.67)、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河北320亿元<北京1286.6亿元<天津133121亿元)、产业结构等主要经济指标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北京对河北省的“虹吸效应”最明显。
北京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总部经济效应明显,到2013年底,北京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企业的总部,总部企业在北京的数量将近4000家,拥有资产近83万亿元,吸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0万,总部经济效应的存在强化了北京的磁力作用,导致资源向核心区域聚集,对津冀特别是河北地区产生“虹吸效应”。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缓慢,核心问题就是行政壁垒的束缚,由于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生产要素长期集中,导致京津冀内部市场要素的发育缓慢,行政体制僵化,长期以来政府的干预导致京津冀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人才、资源、资金长期聚集在北京手中,而河北的产业还在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扩张,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牺牲较大,2014年河北省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了51.1%,工业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突出。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商业文化淡薄,官本位的思想比较严重,在官本位盛行的京津冀地区,评价人的标准是官职的大小,这种评价标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要素往往得不到最合理的配置,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中央自然在资源的配置上会产生倾斜,这必然导致相邻的地区的发展产生副作用,这种商业文化的淡薄是导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生虹吸效应的内在原因。
由于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过度聚集,北京、天津的大城市病日益凸显,人口增长较快,到2014年底,北京的固定人口为2114.8万人,流动人口800万,人口密度到达了1.6637万人/km2,远远超过了北京人口容量1800万人的红线,人口增长较快且无序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治安形势严峻、房价过高、水资源和能源短缺、雾霾持续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解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刻不容缓。
虹吸效应最大的受害者是河北省,2014年河北省的人均GDP为39991元,为北京的40%,天津的37%;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全国重点城市污染指数排名中后十个城市河北省占了七个,造成污染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河北省产业与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以2014年北京、河北的三次产业比重为例,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为0.7∶21.4∶77.9,河北省为11.7∶51.1∶37.2,北京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而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依然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重,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钢铁、电力、医药化工、水泥、建材等行业依然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河北省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动力,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启动,北京首批207家企业开始外迁,可是外迁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三高一低”企业,这些企业外迁河北,不仅不能带动河北的经济健康发展,对河北省本来脆弱的经济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表1 2014年京津冀主要经济指标
表2 2012年三大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
京津冀长久的发展中,政府一直在起主导作用,消除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虹吸效应,要以市场为主导,打破行政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消除虹吸效应在京津冀三地培育共同的市场体系,首先,三地要相互开放资产要素市场,特别是北京和天津的要素市场要向河北无偿开放,促进生产要素能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三地要建立统一的市场协调机构,统一三地的发展规划,协调京津冀之间的产业对接和合作,进行公共设施的统一部署,共同治理制约三地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特点的,北京和天津是直辖市,行政级别高于河北省,这种政治上的不平等短时间内无法弥补,所以京津冀开展顶层设计显得尤为必要。在顶层设计中要从大处着眼,细节处着手,对京津冀三地普通关注的产业对接、环境保护、交通物流要提出顶层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按照习总书记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会上的七点要求来设计,要在顶层设计上完成实质性的突破,并要具有可操作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明确各自的定位对协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协同发展中,北京要变“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疏散非首都的核心功能,人口向天津和河北分散,产业重点向河北转移,具体定位为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往中心;天津在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北方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创造研发基地、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要定位于承接北京和天津的部分功能,靠近京津的保定和廊坊定位于疏散首都功能,建立现代生态区,张家口、承德建立环京津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石家庄、唐山的两翼辐射功能,石家庄建立冀南地区副中心城市,唐山建立冀东北地区副中心城市。
完善产业对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产业的对接、转移和升级关系到京津冀三方的切身利益,产业对接的顺利实现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京津冀实现交通体系一体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环六放射,使京津冀公路全网覆盖和对接;铁路建设要围绕北京建立客运一小时到达交通圈,重点建设天津到石家庄的高速铁路,做到相邻城市客运一小时到达;港口建设方面,河北省要同天津市紧密协调,建立环渤海港口群,实现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的无缝对接,实现北京、河北等内陆城市到海港的有效链接;航空建设方面要建设京津冀机场群,建设现代化机场体系,重点建设北京新机场、承德机场、北戴河机场、邢台机场,调节石家庄机场成为北京、天津机场的中转机场,建立现代化的航空服务体系。
2.京津冀实现产业对接转移并优化产业链条。2014年北京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0.7∶21.4∶77.9,河北省为11.7∶51.1∶37.2,天津为9.2∶42.6∶48.2,北京第三产业占比最大,是典型的知识型区域,天津二、三产业较为平均,符合加工型区域的特征,河北省第二产业占比较大,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由此可见京津冀产业错位互补较为明显,在京津冀产业对接转移中,北京要把不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集中精力发展高精尖的产业,重点在第三产业上做文章,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天津要承担和疏通首都的部分功能,做好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现代化物流基地、文化教育、休闲度假、环境工程、健康医疗六大支柱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要改变产业结构,吸收北京和天津的产业外溢,要注意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是软实力不强,软实力包括商业文化和商业制度,京津冀地区一直是传统农业地区,农业人口一直占大多数,小农意识较为浓厚,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业文化相悖,造成合作意识比较欠缺,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制度,京津冀地区一直在闷头发展自己的经济,京津冀一体化提出了20多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就是小农意识的理念在作怪,京津冀协同发展就要打造新型的商业文化、培育新型商业文化的土壤,培养适应新型文化的人才,塑造优秀的商业精神,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1.张贵,王树强.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7)
2.谢会昌.“虹吸效应”将给“长三角”带来什么[N].人民政协报,2010-3-6
3.张云,窦丽琛,高钟庭.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与路径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管理,2014(3)
4.刘和东.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