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剑
嘉骐—小记玉雕大师袁嘉骐
伍 剑
他的人生和玉雕艺术都是传奇……
一块拙石经他的手变成价值五亿的无价之宝。
—题记
春天本来是多雨的季节。
这是初春的第一场雨,雨点猛击着地面所有的角落。一些刚冒出地面的新芽全部痛苦地趴在地上,但在两墙夹缝中,有几株嫩草却还立着。
袁嘉骐伸出头来望着那几株在墙缝中挣扎着的嫩草,他似乎有所感悟。他对母亲说:“妈,你看那几株嫩芽儿……”
“哦,”母亲的心像被虫子咬了一下,她回眸望了一眼站在窗边的身体单薄、脸色苍白的袁嘉骐,感到阵阵心痛。一个半大的孩子因为自己和他父亲受到牵连。袁嘉骐的母亲也想不明白,为了祖国的医疗事业从广东的韶关去到遥远的美国,再来到河北,又从河北来到武汉,“迢迢千里月”只为报效祖国。记得当年从国外回到祖国的时候,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激动的心情还在荡漾,转眼自己和袁嘉骐父亲却成了“归国特务”。为了祖国的医疗事业,自己和袁嘉骐的父亲从来没有患得患失,因为,自己是成年人,受再大的委屈也无所谓,可孩子却受到了很多不该有的境遇。初中毕业就下放到农村,虽然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毕竟孩子小,不会照顾自己,加之偏僻的农村条件艰苦,整天吃着红薯、荞麦,而且劳动强度大,每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扛着锄头下地,直到月亮悬在天空才回到宿舍,没有了父母的照顾,累得趴下的孩子有时候只喝一小口麦汤就躺在床上,平时壮实得像牛一样的袁嘉骐一下瘦下来,瘦得风能吹倒他。不久,袁嘉骐的胃大出血,便血,吐血,直到昏迷不醒……大概是上帝的怜悯,袁嘉骐整整在医院躺了几个月,终于好了。但他的身体变得更加单薄……不过,母亲还是希望袁嘉骐能像这夹缝中的小草,能经受住风雨。
《白莲香风》和田玉袁嘉骐/作
由于病重,袁嘉骐办了返城手续,从此他孤独地呆在家里,每天望着蓝天白云。时光在蹉跎,总觉得应该干点什么,让自己的枯燥的生活变得略有光彩,偶尔,袁嘉骐会从母亲带回的文学著作中得到安慰和消遣,然而,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件事,是什么事情呢?他不清楚。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书中有幅插图,美轮美奂,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他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还是在无意间,他看到桌子上有张白纸,于是,他随手勾画起来,一笔两笔……一会儿,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跃然纸上,于是,袁嘉骐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房间里。晚上母亲回到家里看见墙壁上的这幅画很惊讶,母亲不敢相信墙上挂着的画是自己的儿子袁嘉骐画的。
“是我画的。”袁嘉骐肯定地对母亲说。
“嗯,像我的儿子。”母亲高兴得紧紧抱住了袁嘉骐。
(“可能是遗传的缘故,我母亲虽然是学医的,但很有绘画天赋,听母亲讲,她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画画写写,在重庆还考上了中央美院,可惜当年姥爷不许……”袁嘉骐大师说。)
这好像是个奇迹,一个并不懂绘画的人,拿笔就能临摹出和原作如此相像的画,估计很多学习多年的人也难以办到。这种奇迹慢慢地变成了传奇。
不久传奇故事就发生了。一天袁嘉骐在家里画画,“春风无意上楼台”,他桌子上的一张画被风吹落到地上,袁嘉骐正准备起身去拾,然而风却把画吹到大街上。无巧不成书,那张临摹的工农兵画像正好落到一位居委会的婆婆脚下。婆婆捡起地上的画,惊讶地望着已经站在面前的小伙子问:“是你画的?”
“嗯”,袁嘉骐羞涩地点点头。
“画得很好,明天到我们居委会来画画吧。”居委会的婆婆说。
于是,袁嘉骐意外地有了第一份不领工资的工作,也是他第一次展示自己美术天赋的机会。
紧接着又是一个传奇故事,故事发生在1975年的夏季。武汉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街道两旁的树叶儿抵不住太阳的暴晒,都卷成个细条了,人一动更是浑身冒汗。可袁嘉骐却顶着火辣的太阳,在居委会门前画宣传画,他拿着彩笔一笔一画地认真地画着,他身上的衣服上尽是白花花的汗盐。在暴晒的阳光下,人很稀少,就在这个时候,几个带着草帽,肩上挂着黄书包的人匆匆朝居委会走过来,他们走到袁嘉骐身后站住了,其中一位长者点点头,说:“就是他了。”
《高山流水》绿松石袁嘉骐/作
《极乐图》绿松石袁嘉骐/作
这几个人是湖北工艺美术厂来招工的,当时袁嘉骐并不知道,他也没有这样的奢望,毕竟自己的父亲还戴着“帽子”。但这几个招工人的就相中了他的绘画水平,因为,湖北工艺美术厂是从事玉雕工艺的,必须要有美术基础。一个“归国特务”的子女能进正规的国营厂,这也缔造了一个传奇。
接着在袁嘉骐身上又演绎出很多的传奇。进厂一年,还没有出师的学徒工,竟然以绿松石雕《骄杨颂》,荣获了全国玉器评比一等奖。1979年,他的绿松石雕《极乐图》赴香港展出,轰动一时,拍卖底价达180万元,他被称为“当代杰出玉雕大师”。1986年,他的绿松石雕《高山流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1994年,他和妻子皇甫映共同完成的绿松石雕《武当朝圣图》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奖“真绝杯”,并被当成国宝收藏。
佛经言:释迦牟尼端坐在蒲台上,佛的背面闪耀着一团红色的火焰,光芒四射……
这是佛经箴言。
世俗之人谁也没有见过真佛,芸芸众生只能冥想,只能盼望,只能期待……然而世间就有了这样的传奇—一尊白玉雕佛再现了“佛光普照”的妙境。
1996年仲夏,那是一个激情似火的日子,更是让袁嘉骐终生难忘的夏天。那天的傍晚,长江边的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白天的太阳蒸晒着打蔫了,袁嘉骐和夫人皇甫映在长江边纳凉散步,夫妻俩嗅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明天我就要到新疆去了,一定要找到一块好籽料。”袁嘉骐对夫人皇甫映说。
夫人皇甫映点点头。皇甫映懂得丈夫的心境,作为一位玉雕大师,没有好的材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皇甫映积极支持他到新疆去寻玉。
火车在北疆、南疆的荒野上奔驰,车窗外闯入眼帘的是青一色的戈壁滩:青一色的粗砂、青一色的碎石、青一色的丘陵、青一色的河床,青一色的满目荒凉。袁嘉骐的心也像荒漠一样的悲凉,因为,他跑遍了新疆产玉石籽料的角落竟然没有发现一块满意的原石籽料,看来满心的希望也将遗留在这苍茫的大漠里了。
“回吧!”袁嘉骐沮丧地说。
“回吧!”跟随一起去的同事们也没有了信心,他们整理行装准备打道回府。一次满怀希望的旅行变成了空空的竹篮。就在他们行色匆匆的时候,路过一家玉雕厂,出于对同行的尊重和博采众家之长,袁嘉骐提出进去拜访。当袁嘉骐踏进玉雕厂厂长办公室的那一刻,他眼前一亮,仿佛又有一个传奇即将发生。在办公室的地上横卧着两块白玉籽料,其中一块重达80千克,高35厘米,长60厘米,厚22.8厘米。外表看上去枣红色的皮与一般的鹅卵石无异,袁嘉骐拿着电筒反复地照了又照,他相信是一块难得的大玉料,也是自己心中梦寐以求的大玉料。于是,袁嘉骐和玉雕厂的厂长谈,希望能够买下这籽料。厂长显得有些尴尬,因为,他正在和一位台商谈着……
《残阳如血》戈壁石袁嘉骐/作
袁嘉骐坚持……
台商犹豫了……
玉雕厂的厂长也被袁嘉骐的诚心感动了……
玉料乘坐着飞机,飞回了武汉……
玉料摆在袁嘉骐的工作台上……
(右图)《佛光普照》璞玉袁嘉骐/作
玉料有了,做出怎样的美味佳肴,也让大师袁嘉骐颇费一番脑筋。自古以来“神仙难断寸玉”,玉料的内部是不是会有裂纹杂质,谁也难以预料。面对这块璞玉,袁嘉骐日日面壁观察琢磨。常常在璞玉前一坐就是一天,时时在万家灯火亮起的时候,别人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他还坐在这块璞玉前。工作室头顶上的灯光射入斑斑点点细碎的光线,也落到这块鹅卵石般的璞玉上,摇曳的灯光迷迷离离的,恍惚中,他似乎看到一尊佛祖端坐着,佛祖身后闪耀着火焰……佛!应该雕一尊玉佛。于是,袁嘉骐开始大量地阅读佛经资料,做案头准备,渐渐他进入了佛国净土的宁静,一尊释迦牟尼像端庄伟岸的身姿在脑海里形成……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在稿子上画出草图,然后,小心翼翼地在整块大料的中心处确定下佛祖头像的位子,一切都如所愿了,他才长长吁了一口气。第二天早上,朝阳透过碧纱的窗帘,袁嘉骐大师已沐浴完毕坐到工作台前,他拿起刻刀把整个身心潜进去……
玉雕刻刀的电机发出轻声的嗡鸣,一点一点地打磨,一点一点地推进,然而,璞玉的体积太为深厚,神仙也无法窥视到内部,袁嘉骐深推的时候发现了玉料上出现杂质斑点,于是,他不得不再次深推,刚见到一片洁净,惊喜还没有显露出来,料上又出现一丝瑕疵……时光在工作台上的灯光下消失,几个星期就在推琢中无声无息地过去了,可佛祖像的位置也向料心推进……
还有杂质斑点……
再向前、向前……
电机嗡嗡响……
玉料越来越薄……
弟子们纷纷围过来,大家担心把玉料雕透了……
“老师,改做卧佛吧!”弟子们纷纷建议。
袁嘉骐没有作声,似乎有一种感觉,一种奇妙的感觉,一种完成传奇梦想的感觉,一种……
刻刀继续推进、推进……
玉料越来越薄,在佛像推移即将穷尽时,一个传奇的故事终于发生了:玉料中的瑕疵不仅没有了,竟显出玉质冰肌般的清澈,更如超凡脱俗的仙子。最让袁嘉骐感到热血沸腾的是在佛像的身后传奇般地出现一片正圆的淡黄,恰似一轮佛光烁烁生辉,美轮美奂地在佛的身后闪耀着。千百年来玉雕界没发生过如此的奇迹,千百年来人们盼望的奇遇,现在竟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难道是佛对自己心诚的眷顾?还是佛要成全自己对玉雕艺术的痴情?
佛像身后显现出光彩的消息不胫而走,宁静的工作室顿时沸腾了。大家睁大眼睛望着这难以置信的光彩。
有人把眼睛凑到玉料前反复端详,有人兴奋得蹦跳起来,也有人质疑:不会是涂上去的颜色吧……
直到所有的人“验明正身”,确认佛祖身后的光彩是玉料本身的自然色彩后,大家似乎忘记了下班,忘记了肚子饿,一直围着这尊佛像谈论着,直到夜幕降临,华灯高照的时候,大家才记起该回家吃饭了。“今天我请客,”领导说,“这可是千载难逢,是我们中国玉雕界的大事,更是我们湖北玉雕研究所的大事……”
《大爱如天歌》和田玉袁嘉骐/作
在桌子上,一位老同事兴奋之后劝告袁嘉骐:“见好就收吧。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是一位玉雕老艺人的经验之谈。
嗯,袁嘉骐点点头。
从餐馆出来,袁嘉骐没有回家,而是又坐在佛像前,他眼睛紧紧盯着玉雕,心情却似大海的波涛,翻滚起伏,这一切都似乎在冥冥之中,但佛身后的火焰应该是火红的,金灿灿的火红,这种淡黄,远远不是袁嘉骐想要的。
似乎又有一个声音在他心底呼唤着,似乎有一个梦想在他脑子里升腾着,他坚定地相信应该还有更好的,像火一样的颜色在里面,他就让自己的得意门徒—聋哑人田培来做。可等他从外面回到工作室的时候,顿时感到工作室的空气凝重,压抑得让人喘过不气来,田培呆若木鸡似的站到玉料前,当袁嘉骐走到玉料前,他的心一下拔凉拔凉的,佛像的身后那正圆的淡黄光芒变成一半红,一半黄……
所有人都在埋怨田培把玉雕坏了。袁嘉骐没有作声,他在想:玉的最妙处往往是不动一丝一毫的,更何况是佛。俗语道:佛门有妙境,无门可跻攀。飘浮不定的佛光,难道是天意……
大家都离开了,袁嘉骐还坐在工作台前。晚上,皎洁的月亮躲在柔和似絮的云层里,工作室里,那一盏照耀着他工作的台灯,一闪一闪。恍惚中,他感到佛祖身后的光越来越亮,越来越清晰,于是,他拿起刻刀……
刻刀的马达在旋转,袁嘉骐的手也些颤抖,他真不知道继续打磨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在玉雕行业是没有“如果”的,一刀下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窗外清冷的月光洒下屋子,是那么幽黯,窗外天空上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他久久地望着窗外的繁星,忽然,一颗星闪烁出极亮的光芒,好似就在袁嘉骐的眼前,星光的闪烁好似一种启示,于是,他再次拿起刻刀,刻刀在旋转。
一点点,一点点……
刻刀接触到玉面发出轻快的咝咝声,像在歌咏、在呢喃、在细语,渐渐又如潮水般四溢开去……
佛祖的身后,一轮红彤彤,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火焰在升腾起来……
袁嘉骐呆住了。
这是佛的传奇,这是玉雕界的传奇,更是袁嘉骐人生的传奇……
还有一个传奇,令世人难以置信的传奇:两岁就聋哑的田培就在见到闪烁佛光的那一刻,他能说话了……
传奇故事往往不是刻意缔造出来的,而是在无意和有意之间。
许多人都还记得,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那一块价值不菲的翡翠,让各路人马为之疯狂。可在江城亮相的一块长61.5厘米、高21.5厘米、厚16.2厘米、重达25.5千克的和田玉雕《大爱如天歌》,更是让人疯狂到癫狂,因为,叫价整整5亿人民币。
“天啊!世界上竟然有这么贵的石头?天价!一定是炒作。”没见到这块石头前,很多人都这样议论。可当他们见到这块已经被雕刻成“大爱如天歌”的玉雕,异口同声地说:值!
“不仅值,而且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因为,独一无二。”收藏界的行家们说。
为何收藏家们如是说?不仅玉料本身的成色之罕见,更为它精美绝伦、浑然天成的再创作:玉雕正面,众多仙子簇拥着观音菩萨云游在佛国仙境,26位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幅作品细节丰满,层次分明,气韵生动。玉雕背面,隐约可见群山峻岭,一群仙鹤凌空飞过,颇富空灵之意。
《巍巍长城》和田玉袁嘉骐/作
其实,这块玉料是袁嘉骐一位多年的朋友在上世纪80年代,到新疆时发现的,但由于对方开价20万而未能如愿拥有。直到2006年,这位朋友再次到新疆,这块玉料身价已涨到了1000多万。这位朋友多方筹得资金,终于将玉料抱回,交给袁嘉骐。
妙手回春,于是,又一个传奇故事发生了……
5亿人民币!
5亿啊!
袁嘉骐在玉器行业中缔造了一个个传奇故事。采访结束后,我带着袁嘉骐大师送给我的画册回家,当我把画册递给朋友欣赏的时候,很多朋友在赞扬之中常用:巧遇、运气来解释,还有些朋友用了“意外”一词。
真是意外么?但这是情理中的意外,还将出现更多这样的“意外”。
其实,我把袁嘉骐大师的艺术和人生定义为传奇,并不仅仅指他的《佛光普照》中恰巧的红光,而是他在《大爱如天歌》中构思的精巧,还有《紫竹园》中的巧用色块,《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妙用玉皮……用伟大艺术家罗丹的话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
《拔萝卜》和田玉袁嘉骐/作
《山里伢》和田玉袁嘉骐/作
正因为大师对玉雕艺术的追求和执着,一个个传奇故事才会在他身上发生。在金钱欲望极盛的今天,作为一个国家级玉雕大师,他甘守着那份清贫,还呆在原来的湖北省玉雕研究所,拿着日常的工资。没车!住着研究所的宿舍,请客人吃饭自己掏钱……
更成为玉雕界传奇的是,大师作为玉雕艺人第一个走上大学讲坛,在中国地质大学作为硕士导师,在武昌理工大学和浙江海洋大学全面主持艺术类的教学工作……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袁嘉骐大师还能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的作品,难道不是传奇?
袁嘉骐简介:
现任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玉雕专业本科学科带头人及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绿松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94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6年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7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4年被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2006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2013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玉石雕大师评委。聘请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宝玉石专家委员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和阗玉研究会高级顾问及行业专家。
20世纪70年代拜北京玉器厂著名艺人王树森、王德龄为师学习琢玉技艺,后又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深造,融传统艺术精华与现代雕塑语汇为一炉,形成鲜明的个人玉雕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主编《玉器专业技术培训大纲》《现代玉器艺术思考》等专著,多次举办个人玉雕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