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足球就像血一样在我身体里流着,它是我最亲的亲人。”延边足球球迷协会会长张彬跟我们这样形容他对足球的感情。一见面,张彬独特的发型就告诉了我们他作为延边足球“死忠”的身份。记者还见到已经追逐延边足球22年的副会长赵一奎和协会秘书长兼领喊张海明。
刚到延吉的第一天,下午在球场就感受到球迷的热情。即便是在没有比赛只是训练的情况下,球迷们也都在场旁默默等候,自制的“王者归来”手绘条幅、统一的服装、时不时喊出自己支持的球员姓名为他们加油。球场上,忠诚的延边球迷把激情释放在呐喊声中,鲜见他们高呼“下课”、“换人”声,反而是每当球队落后看台上便会掀起一轮助威的高潮,用忠诚小心呵护着。
在延吉采访的几天里,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个百年足球之乡里人人是球迷。“延边不能没有足球”,是这几天记者听到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延吉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在这里,出租车起步价几乎能带你到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口只有65万的县级市,本赛季每个主场都有超过2万人到现场呐喊助威,若是把这个比例放到北京,需要10个工体才能坐得下。
今年33岁的张彬,本职工作是二手房买和婚庆策划,但和足球相比,这些工作反而更像是业余爱好。“延边队的比赛我基本场场都去,每次下午三四点的比赛我们中午12点半就会到球场,我们的10看台正对着阳光,一晒就是6个小时,每次都是嗓子哑了才出来,站太久了腿都迈不动。”赵一奎更是和记者回忆起当初年轻时候为了看球而付出的辛苦:“我记得当时每个月只有200块钱的收入,我生活的地方离球场有180公里的距离,但还是一场不落地来看球,每个月的收入几乎都花在看球的路费、门票和住宿上。”
作为球迷会的主要负责人,赛前筹划互动环节、准备幕布、排练助威歌曲,这些都需要他们几个人亲力亲为,一到比赛日基本都没有办法正常工作,每次客场远征更是要花掉三四天的时间。张彬的儿子今年4月7日刚刚出生,但他从一周前就在筹划4月17日的首个主场比赛,白天都在球迷会里忙着。“对家人来说我还是有很多亏欠的。”说到此处,三个人的眼角隐约泛起了泪光,但他们并不后悔自己为足球所做的一切:“虽然没有任何人强迫我们,但足球在我身体里像血一样流着。”
不光是主场,北京、大连、呼和浩特和哈尔滨等地都留下了张彬和他的远征军的身影。“对阵北京北控是我们今年第一次远征,一共到场2000多人,声势完全盖过了主场球迷。”本赛季张彬一共去了六七个客场,费用基本都是自理。在去呼和浩特时,为了省下400元,他们一行人先坐火车到哈尔滨,第二天再转机到内蒙,但就是这样一趟下来也花了近3000元。“我自己也算过,今年为了看球大概已经花了三四万,承受倒是还能承受,最大的问题还是时间。”
赵一奎给记者讲起他记忆犹新的事情,那是2006年,延边队由于资金的短缺,打客场时候只能住条件最差的站前旅馆,球迷们听了心疼,自发组织捐款。“虽然我们球迷的能力也有限,当时一共募捐了6000块钱,但是这是我们的心意和对延边队的支持。”
这样的故事,在延边还有太多太多。张彬不多说自己,给记者讲起延边的“球迷故事”。
2007年4月,延边队与上海七斗星队交锋之前,两名身穿“延边足球”字样赛车服的球迷,骑着赛车驶进了延吉市体育场。这两名球迷分别是李东浩和李英林。为了宣传延边和延边足球,他们于3月21日从延吉出发,开始了往返北京的远征。
李东浩还说他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登上珠穆朗玛峰,将延边足球的旗帜插在上面。他说他能实现。
74岁的朝鲜族老人李爱信,退休金只有2100元的她在今年6月底为球队捐款1000元,只为给队员们买西瓜解渴:“现在天那么热,运动员们踢球更热,我要用我的钱给队员们买西瓜,西瓜7毛8一斤,能买1000斤吧,其余的钱给队员买营养品。”……在甲A时期,即使当时延吉的人口只有二十多万,但场均上座仍有将近3万人。为了看球,买不到票的球迷们纷纷爬到树上,甚至还需要提前“占树”。这些“树挂看球”的照片成了甲A时代火爆球市最珍贵的回忆。
就像赵一奎所说,球迷对延边队的爱和对足球的爱是骨子里的,每一个球迷都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儿,是自己家的事儿。这次冲超成功,球迷们的心中的狂喜不亚于球员,从一个球迷的角度,他说延边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坚韧、坚持、团结。“我们的延边队,虽然没有像其他俱乐部那样充足的自给、甚至近乎奢侈的条件,但是我们是靠感情,靠热爱为自己心中的足球理想拼搏。”这次冲超夺冠,他说是“选对了路,找对了人。”朴泰夏主教练的地位在球迷们心中已不可动摇。
“我的梦想就是追随延边队一生,无论它在中超还是中乙,只要延边还有球队,我就会一直支持下去。”采访的最后,张彬还有更多希望;“我觉得延边的球迷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原创的东西太少,希望能努力多创新,把延边球迷文化真正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