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影响并改变着我们

2015-12-29 14:35郁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时代信息课堂

郁明

《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是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的力作。舍恩伯格教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最前沿的理念——大数据将如何改变教育。MOOC、可汗学院、多邻国语言学习网站等众多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 大数据正在悄悄影响着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对于全世界的学习与教育活动,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数据:让学校“变性”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非常忠诚地履行着它的义务。

在学校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标准有序地进行, 封闭的教室环境很大程度地保障了教学效率。以往,学生的信息获得渠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课堂教学,教师也承担着信息收集与传播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师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师生的角色并不对等。简单点说,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能力、数量、质量并不一定比学生强。另外,随着智能媒介的普及,信息发布与接收的途径也完全改变,学校已不再是信息的主要发布点。

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利用在线视频进行免费授课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该学院现有关于数学、医疗卫生及医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经济学、宇宙学、计算机科学等科目的5600多段教学视频,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可汗学院的诞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其最主要的结果就是“翻转课堂”的出现。

翻转课堂,2007年诞生于美国。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将教学信息化过程前置, 要求学生课前学习教学内容视频, 而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进行探讨,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人性化的指导, 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式的改造。

试想,未来的学生可以在家里通过观看网上视频等形式接受信息,然后到学校和教师、同学就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学校将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场所,是一个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场所。此时学校的功能也将发生“变性”,由原先的“学习场”转变为“交流场”。

这种改变是时代的需求,因为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了。翻转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技能发生改变:以前照本宣科的传授、宣讲知识的技能,转变成组织学生讨论的技能;转变成从数据中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技能;转变成根据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引导的技能。此时,“教师”将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改变”必将成为这一职业的出路:改变教学的思维、改变教学的方式、改变教师的定位,改变职业的功能……

大数据时代,教师将不断地改变着!也唯有改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大数据:让“遗忘”成为一种奢望

舍恩伯格在书中指出:与大数据同行,至少会带来两个危险,一个是“永久的过去”,一个是“决定了的未来”。所谓“永久的过去”是指,我们作为个人不断地成长、发展、变化,而那些多年来收集的全面的教育数据却始终保持不变。想象一下,某个学生的所有活动记录被存储下来,直至他找工作时被提供给未来的雇主,这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此前,我们大多是以纸质数据的形式进行信息的储存。近些年,我们虽然大面积地推行无纸化的办公,电子数据成为发展的趋势,但这些数据没有达到完全的共享,因此也很难进行定位、存取、复制和分析。随着数字工具尤其是便捷存储(比如百度云盘、360云盘等)和快速检索(比如百度、谷歌等)的出现,使今天的数据极大地延长了保存时间,并且更易存取。

有资料显示:国外有公司在招聘人员时,不仅会使用谷歌搜索求职者的信息,有的甚至开始要求他们提交Facebook的详细日志。招聘人员能够查看求职者近十年的个人观点、兴趣爱好和欠考虑的自拍照。也许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还能看到其他人对求职者的评论。这些数据非常忠实地记录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永久的过去”将人的轨迹永远定格。

舍恩伯格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中写道:“过去正像刺青一样被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变成了常态……”

大数据时代亦被称为“全记录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对学生进行“数据道德”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种深化和改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创新举措。

笔者曾经在美国阿肯色州的康威(Conway)学区进行过访学,与当地的学区官员、校长、教师进行过访谈。当谈及“公民的信息发布”时,他们普遍认为美国的孩子在公共媒介上发布信息是很谨慎的。因为学生明白:如果有一天自己想成为议员、州长甚至总统,那么今天的一些出格举动,都会成为明天其他政客反扑自己的证据。所以,能够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每一天累积起来的数据。

在国内,目前大家对“数据危害”的意识普遍薄弱,信息发布大有“语不惊人,誓不罢休”的势态。出格的语言、出奇的行为时常在公共媒介中“裸奔”。可以说,大家对待“大数据”这样一种新兴的产物,缺乏敬畏的心态,缺少必要的“数据道德”。所谓数据道德,笔者个人觉得是一种建立在安全环境背景下的,对待数据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时代里,迫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心怀谨慎,如履薄冰。大数据是把双刃剑,正所谓:成也数据,败也数据。

大数据:让隐私暴露在阳光之下

现代思想家福柯有一个著名的“全景敞视监狱理论”,它虽然源于对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倡导的圆形监狱的理论思考,但对于大数据时代来说,这种理论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圆形监狱“因为一目了然,每个角度都能看到,犯人有了会被人监视的感觉”“观察者却是隐蔽的,看不到的”;大数据也被称作“黑暗中的第三只眼”,虽然你看不到,但它时刻监视着你。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数据的监控。如今你做什么,除了天知、地知、你知外,还有数据知道。遍布大街小巷的不计其数的电子监控将你的行踪记录得滴水不漏,淘宝年终账单记录着你一年的购物经历,微信朋友圈记录着你每天的喜怒哀乐和所作所为,信用卡消费记录着你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了大数据的基础。有人说,大数据就是一只“天眼”,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现在,网络上个人信息泛化。根据美国Pew Internet于2009年的一次全国性调查发现,有57%的人在网络上搜索过关于自己的信息,这部分人中的63%能够找到或多或少的关于自己的东西。在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中:42%的受访者知道网上有自己的照片,33%的受访者知道网上有自己的生日,31%的受访者知道网上有他们的邮箱地址,26%的受访者知道网上有他们的家庭住址,21%的受访者知道他们的家庭电话号码被列在网上。

这一切告诉我们:获取信息,几乎成为唾手可得。以往黑客需要有过人的技术才能获取相关的数据,现在每个人的鼠标下都蕴藏着海量的数据。因此,笔者认为在个人隐私和道德制约的前提下,大数据时代不是一个滥用数据的时代,而是一个需要善用数据的时代。自觉地、合法地使用数据成为行为与生活的常态。

数据可以“裸奔”,但“隐私”不能任意曝光!目前,国外的学校已在广泛开展针对每一个使用者的数据意识教育,但在我国目前仍处于一种待起步阶段。我们觉得:提升每一个数据使用者在数据的生产、管理和发布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这一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它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的未来!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教育集团 310000)

猜你喜欢
时代信息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订阅信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