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软件企业更热衷于招聘经过培训机构培训的开发人员,而放弃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的现象,分析培训机构与高校教育模式的区别,提出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路,为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件人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模式
0 引 言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是促进国民生活信息化的基础。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国内软件企业面临技术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份额被国外软件巨头抢占等问题。2013年(实际引用2012年数据),我国前100强软件企业的收入总额为36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而2012年IBM、微软的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848亿美元和600亿美元,也就是说我国前100强软件企业的收入总和不及IBM和微软其中一家。虽然这一数据有所突破,但是当前国内软件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国内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一直处在规模较小、利润较低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软件行业高级人才短缺以及行业内部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没有专业的项目架构师、软件质量控制人员、项目风险评估师、软件自动化测试工程师等,也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获得了CMMI体系认证。
企业没有合适的人选,究其根源是因为高校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所以才会出现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招聘名额用不完的现象。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相比,更多的企业选择聘用参加过某些教育机构编程培训的学生,这也是软件培训班火爆的原因。
1 高校教育与软件培训机构教学模式比较
1.1 培训机构以项目为驱动;学校教师的项目实践经历少
国内培训机构在招生时强调“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某个完整的软件项目贯穿课程培训始终,培训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交互,当学生在实际操作、完成项目中遇到困难时,培训师给予自己的见解以及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案。每节课程,除了培训师讲解及指导以外,还会配备培训助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为更多的学生解答问题。
目前,高校的软件课程指导教师主要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的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只有极少数教师是来自软件企业的工程师、架构师。不可否认,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但是他们通常缺乏实际的软件开发经验,不了解最新的软件开发模型、框架以及最新工具的使用,再加上每个教师一般教授多门课程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搭建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进行教学实践,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
1.2 培训机构课程灵活多变;学校课程体系跟不上技术变化
以Java为例,打开国内某著名培训班的课表,Struts2.1.6、Hibemate3.2.1、Spring2.5等知名框架最新版本的课程已经融入Java的培训课程中,另外还有Android最新版本从基础到高级的开发讲解。培训机构之所以讲授这些内容,是因为其聘请的培训师大多是软件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小身已经具备了这些框架的开发能力,所以讲解得心应手,甚至经常会提及一些自己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心得或一些异于其他人的思维方式。
高校的Java课程目前大多停留在只讲解基础知识的阶段,如果涉及Java的高级课程,由于教师实践水平有限,再加上长期不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无法透彻地了解新技术。
1.3 培训机构“教”“练”结合;高校以“讲”“听”为主
培训机构中,学生和培训师在课堂上都配备电脑,授课的方式为“教一练一解答”的循环过程,学牛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就培训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
高校中的软件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文科教学模式。教师把授课内容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屏幕上,以讲为主,学生无法即时实践教师所讲的内容,甚至对教师所讲内容完全不理解。课堂上形成了“讲一听”的循环,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1.4 培训机构课程连贯、一气呵成;高校多门课程同时进行,学生知识容易混淆
培训班的课程安排通常是围绕一门编程语言,比如Java,从初级开始培训,然后是中级,最终到高级,中间不会穿插其他课程,从而保证学牛有充分的时间学习Java。如果多门课程同时开设,学牛往往在接触新的编程语言时,出现语法混淆、知识点梳理不清等现象。
高校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通常是多门课程同时进行,每周可能只有两次Java授课。以目前人多数高校学生情况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课后也不会及时复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导致下次上课时,对于上一次课堂知识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的学牛已经完全不记得之前所讲过的知识点。
2 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见
2.1 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软件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软件行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腱,似足软件技术并不像其他行业技术一样趋于稳定,而是不断变化、推陈出新。“技术变化快,花样繁多”是软件行业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满足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响应市场的变化,积极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授课方案,比如适当增加当前主流编程语言的课程,与企业进行联合人才培养,采取“1+1+2”的办学方案,让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接下来带着更加明确的目标回到学校中,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
2.2 加强校企合作
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既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也可以让学生尽早地熟悉企业环境,了解自己以后就业的方向以及工作内容。另外,高校可借鉴培训机构模式,组织企业中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和软件架构师进入学校课堂,为学生讲授一些新技术和新框架的使用方法,“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通过接触项目提高学习兴趣。
学校与企业应该采取较传统的合作和更为亲密的交流,为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之问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由进出企业和学校,了解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企业中如何应用,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
2.3 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水平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高校在建立自己的企业合作伙伴时,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与软件工程师进行交流,多沟通探讨当前软件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鼓励优秀的、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参与和承担企业的项目或深入企业中锻炼,提高高校教师的动手能力。
2.4 改进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于文科专业来讲,传统的笔试能够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于某些理科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笔试仅仅能衡量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无法反映学生的实践水平。因此,采取笔试加机试结合的考试方式[能够全方位地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这也符合软件企业招聘的流程。
在笔试加机试的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让企业人员参加学生的专业课考核,采取招聘面试的方式,让企业出题,企业高工+教师组成面试团队,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还能让学生更早地熟悉应聘流程。
3 结语
作为现代化人才重要培训基地的高等学府,应该充分调查社会的需求,掌握软件行业发展的轨迹,逐步建立并完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后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的阶段。我们相信,通过以上几点改革意见,能够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兼备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软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