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产业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水平、综合效益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文章结合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阐述“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以期对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基础。
关键词: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创新创业
1 背 景
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作中提到,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要注重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带动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重要领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为此,在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各方应当积极应对,紧跟时代步伐,只有提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分析、加工和运用能力,才能有效、快速地利用信息产业知识,把握信息时代发展的脉搏;在《规划》的指导下,提升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拓展市场空间。
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特征。它们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也是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稳增长目标的重点领域。
2 “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创新实践
2.1 政用产学研
“政用产学研”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
政府通过政策、规划等引导整体产业链发展,通过专项基金、科研计划、创新平台等形式支持重点领域的新技术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整个产业链,促进应用转化和创新价值的实现以及产业发展。
用户是创新的中心,用户积极地参与到产业链中,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正逐步形成,用户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不仅足生产,更代表企业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应寻找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机构、高校人才和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产业链创造更高的价值。
从学校方面讲,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环境和资源,结合各个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学校教育往往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而生产、科研实践则能让学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这二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在人才产出的同时要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对高校的人才库进行充实。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需要借助政府或社会的平台资源。科研机构除了在技术上不断研发新成果,完成研究仟务,还要借助国家政策与企业合作,以多种形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值。
“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完善产业链,发挥各自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巨大作用。
2.2 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作为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持续动力。面对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本身更加快速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实施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信息产业和我国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素质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应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从“育才、引才、用才”3个环节着于,培养和锻炼信息技术领域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NITE)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组织国内外众多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教育培训等机构,于2006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高端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它主要定位于国家重点领域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履行为国家培育人才、为产业储备人才、为企业提供人才的职责。
NITE通过调研跟踪企业用人需求,定期发布行业紧缺人才的专业和数量,对紧缺人才供需进行动态管理;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软件园区、高等院校等,建立和完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培训、实验室共建等形式,多渠道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急需应用型人才。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如图l所示。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中积极探索“政用产学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依托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集合各类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如下:
1)积极建设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CSIP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安徽、广东等20余省市开展人才现状调研、技能评测、专家研讨与评审等工作,组织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动漫、游戏、嵌入式、集成电路、软件应用、信息安全等13个领域的近200名业内专家,构建了我国信息技术高端紧缺人才技能模型,推出了13大领域大数据高端分析师、物联网、JAVA工程师等近百个岗位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了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人才的甄选、任用、培养提供指导和参考,并建设完成各方向配套教学资源体系,如图2、图3所示。
2)联合微软、AMD等行业国际公司开展专业人员培养计划。
根据部委要求,与微软公司基于合作备忘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面授培训、远程培训、师资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数万名软件信息人才,并与微软共同开展了“E-Iearning”网络教育平台的推广应用,建立了MIIT-MS(工业与信息化部一微软)技术培训实验室。
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的整体水平,联合超威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简称AMD)在青岛、厦门、重庆、成都等12个城市共同开展近百期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专项培训活动,培训数千名人才。其中,集成电路企业工程师占54%,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占21%,在读研究生占l9%,高校教师占6%。专项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所在城市集成电路人才的设计水平,促进了产业发展。
在服务外包方向,联合财团法人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简称AOTS)和财团法人国际信息化协作中心,首次将“对日外包桥梁工程师”培训课程引入中国,并分别在北京、合肥和南京开展培训活动,累计培养对日外包高端复合型人才数百名。
3)联合政府园区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协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组织开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训工作,多方共同打造出一批具有战略发展思想的产业管理队伍和具有权威技术支撑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输送新型技术和产业管理人才,更好地助力政府、园区、协会和企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效率持续提升。
先后为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解读国发4号文件;针对扬州市政府干部开展经信委系统及软件服务业行业管理培训;针对园区开展行业规划等高端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规划解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发展趋势及规划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及其司法鉴定实操等),智能公车管理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典型应用案例介绍;发布推广安全可靠软硬件;开设面授培训,提供继续教育学习平台,累计培训规模达到数千人次。上述措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政府干部信息化产业知识的整体水平。
4)与百度合作推进“翔计划”。
“翔计划”是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又称“百万中小企业助力计划”。CSIP与盯度合作共建互联网营销学院,以培养中小企业人才的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加强对企业教育资源的利用。学院结合高校的教学环境,以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置换、实训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采取基础教学与企业项目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中小企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学院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积极开展相应的试点工作。
5)与高校联合开展信息技术创建共建计划
秉承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企业创新的宗旨,CSIP关注于软件与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将领先的软件及集成电路技术引入高校,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了推动高校专业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CSIP加强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在政策支持下,面对高校开展高校信息技术创新共建计划,联合国内众多高校,帮助高校搭建先进、开放的实验平台,共同建设一批具有权威技术支撑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与高校联合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工作。培养产业急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自2006年起,CSIP就与多所重点高校实施共建工作,包括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
3 结语
“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贴近政策及规划,发挥政、用、产、学、研各方力量,建立应用创新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按各个行业方向,联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用户和科研机构联动机制,通过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研究院、研发基地、校企共建、创新园区、实训基地、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教育培训、科学传播的融合,促进需求与技术的对接。这期问,CSIP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行业科技咨询等活动,以项目合作、创新项目策划等多种形式促进“政用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强化五位一体的需求与价值实现,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