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13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湖北省枣阳市抓住机遇,于2013年启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经过网上初评、现场核查、集中评审、立项公示等环节,该试点项目于当年11月正式获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成为2014年湖北省唯一一家获批的县(市)。笔者近期对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初步找出了试点项目推进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枣阳市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该试点项目位于枣阳市七方镇,涉及大店、常庄、曹营、郑庄等发展基础较好、辐射效应明显的四个行政村,试点区总面积20056亩,其中耕地面积15885亩,总人口5459人。该项目从申报以来,枣阳市超前谋划,强力督办,协调推进,试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一)建设内容。该试点项目从2014年开始实施,预计到2016年建成验收。项目划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三大板块,重点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生态资源涵养和优势特色种植功能区、标准化养殖功能区、农业科技‘育繁推’一体化功能区、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功能区、物联网和精准装备功能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功能区”等七大功能区分布实施。
(二)资金来源。该试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4297万元,其中,园区试点项目投资12047万元,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及金融资金52250万元。在园区试点项目建设投资中,中央、省财政投资6300万元,枣阳市自筹建设资金5747万元。
在项目建设和资金筹措上,枣阳市财政部门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要求,对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如财政局(农发办)负责完成园区内常庄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2016年分三年实施),资金来源从省下拨的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中调节安排。水利局、财政局负责完成园区内郑庄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2016年分三年实施),资金来源从省下拨的专项资金中调节安排。国土资源局负责完成园区内大店村、曹营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2016年分三年实施),资金来源从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中调节安排。交通运输局负责完成园区内95.40公里的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来源从交通建设资金中解决。林业局负责完成园区内所需63768株树的林网建设,资金来源从下拨的林业建设专项资金中解决。七方镇与以上单位进行对接,做好相关的协调配合工作。
(三)进展情况。枣阳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项目运营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和各责任单位分别召开项目筹备会,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分工负责协调对接,制订路线图,排出时间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为科学编制园区规划,枣阳市积极与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沟通,最终确定聘请该研究所对园区试点项目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同时,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召开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推进会,按照各部门职能和技术力量进行了分工。目前,园区内龙头企业已与合作社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合作社已与农户签订分红协议,路网、林网等基础设施已动工建设。
二、枣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也存在着制约建设发展的一些问题。
(一)设施农用地指标有待落实。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就合理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规范设施农用地使用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枣阳市农业园区内基本农田占比达85%,如何在不违背政策的情况下,进一步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切实解决园区建设设施农用地指标,迫在眉睫。
(二)规模化经营有待加快。土地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但目前园区土地整片、整畈流转短期内难以到位,农业经营依然存在散、乱、小的状况,难以实现集中连片经营。据统计,目前园区内土地流转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园区内个别农户将其他矛盾转嫁到土地流转问题上,部分村组干部对土地流转存在畏难情绪。同时,随着前期土地流转经营合同陆续到期,一些农户要求提高补助标准甚至提前终止流转合同,给规模经营带来了不利因素。
(三)资金投入有待增加。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园区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但仍无法满足交通、灌排、电力等配套需求,园区设施农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不强。目前,市、镇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园区建设大部分依靠业主自行投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进度。在招商引资上,引进园区建设的业主数量不多,尤其是引进有实力的业主较少,业主投资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发展需要。
(四)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运用水平还不高。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还需加快,农业品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科技型、创新型龙头较少,农产品附加值还不够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园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0%,劳动者的素质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和科技推广应用的需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断层,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功能弱化,社会化服务覆盖率下降,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按照“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和“资金一年一拨付,项目一年一验收”的考核管理机制,建设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枣阳市必须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上水平、上规模、见成效,走出一条“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路子。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对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服务环境等进行统筹考虑,明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增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把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枣阳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扶持方面,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三年建设、持续发展”,切实把农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
(二)突出重点,夯实基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道路、沟渠、水电、通信、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建好园区基础设施,确保交通便捷、沟系通畅、排灌自如、道路循环成网。二是打造园区环境。按照生态化、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抓好园区内的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确保园区环境整洁美观。三是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和经营。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园区综合效益。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注重培育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积极引导,加快合作组织与农户进行对接,形成科学的利益联接机制。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成片流转、集约开发、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中心、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逐步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三)创新方式,多元投入。一是以园区为平台,推进全市涉农资金整合。将各类涉农资金集中使用,实现项目和项目、资金和资金的“无缝对接”,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同时,科学整合农业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不断探索园区的实用机制和优化园区的创新体制。二是发挥园区项目引导带动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统一区域规划,统一勘测设计,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项目实施,统一检查验收、分头报账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统筹使用效果。三是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金。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本级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四是积极吸引外资、国内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加强银企对接,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农商行、农行等金融机构DdAfuHarVrfFhgVAweY7ZA==加大对设施农业的信贷投放,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政策扶持,示范引领。要完善园区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园区主导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并进行认证,建立全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促使园区在生产加工、质量管理及销售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方式、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科技水平,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园区经营;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平台和网络,切实降低农产品销售风险。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高科技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整合劳动力培训资源,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加强领导,规范运营。要强化组织领导,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细化量化年度实施方案,实行“路线图”管理、“秘书制”服务,确保农业园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要强化政策落实,集中优势、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支持园区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购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人员配备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要强化环境整治,对阻碍和破坏园区建设发展的各种行为进行依法严厉打击,确保园区生产经营正常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