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对粮食补贴工作的管理,保证粮食补贴发放得公平、公正,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湖南省冷水江市财政局与农业局近日抽调人员,对全市粮食补贴工作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种粮补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冷水江市地处湘中腹地,属于山地丘陵地带,辖16个乡镇办210个村(居)民小组,区域面积439平方公里,其中:水田5.5万亩,旱田2.6万亩,林地33万亩;2013年,全市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5万,4.7万户。近年来粮食补贴发放方式,严格按上级要求,一律采取一卡通方式发放到村民存册,2013年实际发放粮食补贴总额为76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国家种粮补贴除了发放工作量大、发放成本较高以外,补贴对促进农民种田的作用也有限,真正种田农民不一定得到补贴。
一是耕地抛荒成扩展之势。从调查的三个样本村情况看,由于种田劳动强度大,而收益又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不愿继续从事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基本是妇女、小孩和老人(有人戏称他们为“386199”部队),根本无力耕种自家所承包的耕地。此外,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交通不便等因素,也是导致耕地抛荒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是补贴面积核实难。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的依据是种了粮食的土地面积。可是,由于农民田地分散,地块小而多,且一年中上下半年都是动态的,如果要每年核实种植面积,难度很大,几乎是不可能。因此,现行的操作模式,许多的村是按2002年税改面积发放,使“粮补”成了“地补”。
三是补贴领取不方便。该市的粮食补贴采用一折通,通过邮政银行发放,但少数村落农户还是需去乡镇或城区邮政银行领取,由于交通不方便,领取补贴除了要花费半天时间外,还要花费十几、二十元的车费,有的农户如果为几十元的补贴专程跑一趟的话,除去时间和车费就所剩无几了。
四是补贴发放成本较大。种粮补贴的发放,涉及农户、乡村干部、市级财政农业相关部门、代发银行等。由于补贴涉及千家万户,每一次发放,都要进行数据采集、核实、录入、发放、检查等,市、乡、村花费在补贴发放上的工作经费(网络运行费、存折工本费、纸张印刷费、交通费、宣传费等),相对较小的补助额度来说,发放成本较大。
五是种粮户得不到粮补。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是“谁种粮谁受益,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以前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种田成本高,土地承包农民只能将土地无偿提供给耕种者,有的为保自己的承包地不荒芜,还求人耕种。自国家启动补贴政策后,农民不愿将国家补贴发给租种者,土地承包农民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将农田流转给种粮户。因此,实际种粮农民只能在牺牲国家补贴利益的情况下租种土地,种粮者并不能拿到国家补贴。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种粮补贴的标准太低,起不到弥补亏损的作用。从调查的三个样本村的情况分析,丘陵山区田块多而面积小(一般每块地面积都在几厘、一分之间),家庭承包地少(每家承包地在三、五分左右),且由于地势的影响,不适宜机械化耕种,大部分都是纯手工、牛工操作,种粮成本较高。恒源村村民算了一笔账,在正常的自然生产条件下,每种一亩田要亏损300元左右:一是种田综合成本大约是2190元/亩,种子一亩3斤,需150元;整秧田两天,按每天80元计算,需160元;耕田、耙田(四轮)四天,包括人工工资、牛工,需700元;肩挑农家肥工资200元;栽秧苗工资160元;农药化肥成本280元,农药化肥人工费用200元 ;收割人工费用240元;翻晒费用100元。二是收益,以每亩1400斤计算,按国家2013年收购价格计算,总收入为1890元,收抵支后每亩净亏损300元。因此,广大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不愿把心思花在田土上。
三、改进对策
一是适当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当前的补贴标准不足以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影响,要达到有效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必须提高补贴标准。要建立补贴标准与物价指数同步增长机制,保持与农资价格增长水平,让补贴政策成为农民种粮的内生动力。
二是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为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在实施农资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将粮食价格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这样,在粮食补贴政策和粮食价格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保证广大农民种粮不亏本。
三是适时调整粮补资金的用途。对于丘陵山区来说,粮食补贴资金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作用不大,农民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可以探索由中央财政安排等额粮食补贴资金,在不改变“三农”用途的前提下,由县市级财政部门整合其他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农村水利设施、公益事业和农业保险等项目,解决一些农业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