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汪新民,今年73岁,是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的一各普通退休老师。我和我创办的书屋获得了“全国优秀农家书屋书屋管理员”、“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三项荣誉称号,去年4月,我有幸当选了第二届全国十大读书人物。从2003年到现在我办书屋有11个年头了,书屋图书由当初不足200册发展到现在10万余册。办书屋不仅圆了孩子的“读书梦”,实现了乡亲的“致富梦”,也编制着我老年人生的“幸福梦”。
为了村娃办书屋
我最初为什么想到要办书屋呢?有两个孩子的故事打动了我。一个是我村羊角明德小学六年级学生胡小静,其父母在外打工,她寄居在姑姑家里,她非常想要一套《小学生优秀作文丛书》,但她觉得父母在外打工很辛苦,不忍心向他们开口要钱,她便利用空余时间捡破烂换钱买书,但钱一时不好凑起来因买不起想看的书,她在路过书店时偷偷地抹眼泪。另一个是五年级的王丹,他特别想看《格林童话》这套书,但他自己买不起,他就利用周末去表哥家的机会,白天帮亲戚家做些家务活,换得晚上抽空看看表哥家的书。
我听到这两个事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长大了,懂得父母在外打工很苦,不想过多花他们的钱,而且自己想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这真是难为了他们。看到他们的处境,于是我心中开始萌发了在村里别传一个“知识小屋”的念头:以书屋传播农村文化的火种,带动村民爱书读书用书,给孩子和乡亲们送去知识和光明。
1998年,当我从学校退休回家后,我就着手准备办书屋。当时和老伴商量,却遭到了她强烈反对,她说我们家连自己都养不活哪有闲钱去办书屋。村民也都说我傻,拿着退休金可以像他们一样打打麻将,打打扑克,过点安稳日子多好,何必自讨苦吃。
我这个人脾气有点犟,认准的事我一定要去做。2003年3月,我在自己住了40多年的砖瓦房里办起“农家书屋”。摆放书要书柜,一个书柜要七、八元百,这够我买好些书,不划算。于是我上山砍回3棵松树,锯成木板,钉成了四个书柜。书柜有了,我把自己多年积蓄的近200本书摆放上去,一个再简陋不过的小书屋就这样诞生了。
书屋点亮希望
如何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呢?这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按照标准和村民阅读的习惯我将书屋的书分成了十二个大类,涵盖历史、文学、科技、童话等,免费个人借阅。
洗马镇官塘村的姜小毛家有5亩鱼池,有一次,鱼得了一种“怪病”,眼看2万元的收入要泡汤。他听人家的介绍,来到我的图书室求助。我和他一起在家技类的藏书里面找,终于找到了治鱼病的方子,很快对症下药治好了鱼病,帮他挽回了损失。他拉着我的手说:“多谢王老师的书帮了我的忙,不然我就要亏惨了。”
每到周末,来书屋看书的孩子特别多,这里就像留守儿童的家一样,他们在这里快乐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现在村里打麻将的人也少了,许多村民一闲下来就去书屋看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如《二十一节气与农业生产》、《农村养猪新技术》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辐射作用,我推出了“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模式,试图把我的一家书屋发展成为“户户书柜”,凡是我村附近的村民,都可以申请,每户可申请100册图书。中心户不但自己借阅,还对他们的邻居开放,书屋在他们之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目前,我所创办的“农家书屋”已成为省图书馆图书流通点、湖北之声希望书屋,县农家书屋示范点、县未成年人校外文化活动基地。我本人地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国际频道《最美中国人》栏目,用近十分钟的长片,先后3次播出我的事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及省市主流媒体纷纷对我事迹予以报道。
事实上,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退休老师、一名最基层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应该去做的且都是普通的事情,面对这么多荣誉,我付出的却是那么少,这让我感到汗颜。我将奉献余生,甘当最基层的义务文化工作者,努力把书屋越办越好,不断满足乡亲的需求,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梦”出力、加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