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五个着力”提升县委书记领导能力

2015-12-29 00:00:00李群江
农家书屋 2015年5期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处于承上启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重要位置,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较为稳定的单元。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遵循。县委书记岗位关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准确理解、科学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结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工作实际,我认为,新常态下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必须把锤炼党性、能力建设、服务群众作为基本要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干事做起,适应新常态,推进新发展,实现新作为。

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发展动力等都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状态变了,要求也会变。作为县委书记,指导发展的理念、体制、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既要持续发力、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又要保持定力、不急不躁、顺势而为。

一是保持发展上的“自信心”。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发展的总趋势没有变,发展仍是我们最大的主题。新常态、新特征、新要求,谁干得早、干得成、干得好,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抢得先机;谁落后一步,就会一步慢步步慢。我们要始终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辩证认识县情,科学谋划发展,树立“小县有大志气,求大作为”的雄心壮志,善于把要素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后发优势转化为成长优势,增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保持发展上的“平常心”。加快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要始终将遵循规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为力,冷静理性、顺势而为,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加速推进有内涵、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就我县来讲,在项目建设上,要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产业搞联合、扩规模、抓技改、创品牌,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另一方面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按照“两符合、一能够”(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带来财税或增加就业岗位)的原则,着力建设“大而难、少而精、新而特”项目。

在城镇建设上,重点抓规划、抓基础设施、抓精品工程,特别是坚持规划的刚性引领,不急于求成,不贪大求洋,把宜居宜业融入到县城规划建设的血脉中,既注重功能配套,又注重品位提升,科学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把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城区总规,以及交通、水务等专项规划一起考虑,逐步实现“多规合一”,把握不准、考虑不成熟的,宁可留白,也不留憾。

三是保持发展上的“进取心”。新常态、新探索、新跨越,要创新思路和方式,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保持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敢作为、能作为、有作为,坚持合理区间调整,实现合理的、适度的经济增长,着力抓好开放招商、项目建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各项重点工作,按照发展思路项目化、项目管理团队化、团队工作绩效化的思路,集中优势力量,成立攻坚团队,抓重点、破难点、育亮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着力提升改善民生的能力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使其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增长降速、民生改善提速,这一降一提的鲜明对比,成为新常态后的一大亮点。实际上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但对民生的关注却要始终“超常态”,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越要坚定民生优先的理念,让老百姓物质更富裕、精神更富足、生活更美好。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增收难度加大,而民生需求是多层面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又要抓住重点,不撒“胡椒面”,不搞零打碎敲。特别在扶贫攻坚上,把握政策深度,找准对接角度,加大争跑力度,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

在民生事业上,从县情和财力出发,兼顾现实与可能,遵循“三个坚持”原则(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前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升整体水平),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用每年干几件实事好事的办法,以锤子钉钉子的精神,扎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又非常紧迫的民生问题。

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干部还是群众,只要环境变差了,大家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倡导生态平等的新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在各地各行各业展现出来。作为县委书记,必须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

要深化一种认知,生态建设既是重大的生态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

要坚持一条路径,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要把握一个关键,划定生态红线,善用铁规,真用铁腕,让红线成为“高压线”,像人口红线、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一样,作为硬约束、硬指标来执行。环境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治理起来也不可急于求成。

要把眼光放在长远处,把心思用在打基础上,把精力集中到实干中,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从源头抓起、从苗头抓起,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克难理应在我,我们不做谁做、现在不做更待何时去做”的使命感、责任感,敢作敢为敢担当,努力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新和要切实做好“水”和“绿”的两篇文章。下大力气着力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引黄入冀、南水北调为契机,加快滏阳河水系治理,推进地表配套水厂和输水管网建设,逐步关停城区自备井,减少地下水开采。并对县城北部古河道及旧有坑塘进行整治,打造北湾湿地。扎实开展县城增绿工程,去年植树60万株,城区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顺利通过了省级园林县城验收。我们既做质变的突破工作,又做量变的积累工作,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新的变化,过上较好的生活。

着力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随着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对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程序、法治方式来解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社会稳定等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战略部署,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标志着我党治国理政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状态。县委书记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适应依法行政新常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决策对社会关系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确保决策内容的科学性。同时,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一法宝,严格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常委会、全委会的作用,由集体讨论决定。我们成立了科学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对重大举措、重要决定、重大项目建设等先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干正确的事,正确地干事。

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办事,教育引导各级干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严守法治底线,坚决纠正“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不出事就是本事”的错误倾向,特别是在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注重从事物发展的负面后果研判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防范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切实解决问题,坚决依法处置。

着力提升党要管党的能力

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上率下改进作风,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四风”问题,可以看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已成为政治新常态。县委书记是党建“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搞不好发展是失职,搞不好党风也是失职 ;发展搞好了是政绩,风气搞好了也是政绩”的理念,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严格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努力尽到组织领导、教育引导、匡正风气、监督管理、以上率下五项职责,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并严明责任分工,层层传递压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干部选任条例》为准则,按照习总书记好干部的标准,把干部的任免升迁与干事创业的成果挂钩,与群众的民意要求挂钩,坚持“干部抓工作、抓落实的态度,就是县委对干部的态度;干部抓工作、抓落实的质量,就是县委评价使用干部的标尺”,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发展,让不干事的人让位置。

要强化作风建设。以“三严三实”促进干部作风转型,进一步抓常、抓细、抓长,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同时,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建章立制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筑牢制度的笼子,从制度和规则上保证“改进作风常态化”。

要从严管理干部。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进一步健全教育、监督、惩处“三位一体”体系,突出教育这一前提,加强道德修养,敬畏历史、敬畏群众、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制度、敬畏人生,强调养成,成为习惯,形成文化;突出监督这一关键,抓早抓小抓预防,让各级干部时时处处受到监督;突出惩处这一重点,强化执纪问责环节,对腐败行为形成震慑,努力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