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思想保证,而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而论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蕴;最后就二者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90-02
当今世界处于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相应引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文化也层出不穷。党的十八大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这对实现马克思“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由的全面的本质。”这一最终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而言之,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若想实现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灵魂性的东西即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正基于此,产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系辨析》。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现阶段,我国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的局面,在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上我们迷茫了,也将造成实践活动上的迷茫。因此,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个人、社会甚至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前提
“自由”,顾名思义,是“解放”。之所以要解放,说明存在局限。人处于一个依附性社会。这要求一种按照人本性生活的樣式。庄子“虚己以游世”便是一例。但这仅限于灵魂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适合社会和人的发展。
在《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为群众所掌握;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的这个道理说得很透彻:以彻底的理论来说服人,最终就会导致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最终会导致武器的批判。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是要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当今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这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曾着重强调的。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随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我国,就是用马列主义、毛邓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来“化”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的言行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魅力。这样人们不仅能够满足个人发展的目的,还可以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强盛。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
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改变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国家,其中,文化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着经济和政治的实质,从中得到反馈,加以提炼,得到升华,并以其先进性指导经济和政治。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蕴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如何挺立人在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中的地位而摆脱再度被异化为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状况,即前人或自己所创造的事物的奴隶是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眼前广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无一不是靠劳动者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可结果人类并未因此而得到发展。这是因为人们的物质基础薄弱和精神层面空虚。这意味着我们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依附性社会,而“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独立人格的唤醒”的自由人联合体仅是我们的憧憬,但它是建立在个人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同时又对风险自我负责的基础之上的。然而,传统社会经济理论对此采取了回避态度,不敢认真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经济自由和独立经济人格,忽视了个人的选择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种理论上的朦胧加剧了实践中的迷茫,计划经济中个人的经济自由丧失和个体经济人格的非独立性就是明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在带来全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普遍联系的同时,造成具有异己性的物化关系成为支配人的强大力量,拜金、物质和享乐主义的泛滥导致人的精神层面的空虚,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但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确立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想目标。
我国所要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而在当代,在这些因素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就相应的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
马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最早且最为系统的介绍“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著作。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恩在吸收同时代和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基础上,立足于自己所处的实践活动而创建的。这是马恩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本质所做的规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所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和谐发展。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由的全面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导向共产主义社会之船的帆。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实现人和社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基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是相互依存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的最终目标。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
文化的功能在于“化”字,究其实质,是将先进文化从实际生活所获取的外在约束力,经人们“消化”而内化为人自身的三观,即认识和行动的内在准则,并落实于人们的实际行动中,达到人自身发展这一目标。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的解放是一切人解放的前提。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每个人的教化,成为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是指导我们社会向前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既要自由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又要把其他人的发展看作是自己发展的条件,用自己的发展去促成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点,社会首先必须把自己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自由发展的条件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为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那就依赖能指导我们的思想。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和目的所在
认识是来源于实践并给予实践以指导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智力的培养和文化的教育就在人们的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就是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活动,才能保证每一代人都能吸取同代及历代人所创造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出人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一代人胜过一代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当代,教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的意义更为重大,而对于我们而言,就应该以最大的限度来坚持和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的一种教育。它已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实施素质教育已是众望所归。但是,理想终归不等同于现实。就现今看来,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大空话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来开展,即使在少数地方能够得以实施,那也是浅层次、平庸化和形式化的层面。正是这样的局面,这样的反馈效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落后,尤其在现今我们所实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造成了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完成计划为目的;我国现今面临的就业难即失业问题;以及基于其上的文化发展水平较低,比如近几年道德日益沦丧、人才发展偏颇的状况,更别说创新型人才了。究其一点,就是作为大厦之基的经济基础的薄弱。而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生产力,只能依靠于能够进行生产的劳动者,而只有先进文化“改造”过的劳动者才真正会为人类带来光明,尤其是掌握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因此,素质教育的开展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并使之落到实处;作为自己、家庭的一员及国家的一分子尽一己之力、同学之力、家人之力努力地为自己、家庭、社会及国家出一份力,做到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争取使我们这个仅仅在世界上能够存在几十年的有限的存在在这看似“无趣”的地方获得并实现我们本性所要求的意义、价值,这样无限的存在,并从中“悟”到了“快乐”,使自己、家庭、社会及世界和谐发展,走向“快乐”,也就是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境界了,而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用我们的行动可及的美好蓝图,也是一个富有生命感的活生生的现实过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黄正雨.自然的箫声《庄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