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婷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江苏苏州,215004)
在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南边,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巷子。与人们印象中烟雨江南清静幽长的小巷不同,这条巷子可是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是吃货们的聚集地,而且它还有个颇为任性的名字——太监弄。作为国内唯一一条以太监命名的街巷,太监弄一度还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初闻这巷名,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会感到疑惑。这以美食著称的街道怎么会有这么雷人的名字?它与太监又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太监弄位于宫巷北端西侧,东起宫巷,西越北局至邵磨针巷,所以最早名为“宫巷南西巷”。但是后来又更名为“金玉如意弄”。“金玉、如意”就是两个太监的姓名。《吴门表隐》云:“按二监(即金玉、如意),赐明太保俞大悦侍从,筑室以住,即今太监弄。”“太监弄”之名,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编纂的《吴县志》上开始著录,这是依据当地的史实而命名的。
要说太监应在皇宫内呆着,可金玉、如意这两位太监怎么会出现在江南水乡的苏州呢?这就不得不提及苏州的丝织业了。众所周知,苏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蚕桑业和丝织技术非常发达,出产的丝织品久负盛名。据史料记载,从宋朝开始,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往南方迁移,北方精湛的丝织工艺也随之带往南方,这使得苏州的丝织业得到繁荣和发展。元朝,为了满足宫廷对丝绸的需要,在苏州设立了织造局,专门为皇宫采办丝织品。由此开始,历朝都设立了管理织造的官府。明代,朝廷在苏州设立的织造局就位于与太监弄衔接最紧密的北局,其遗址便是如今苏州最繁华的人民商场所在地。
苏州织造局建立后,承担着大量的差派任务。比如,明天顺四年(1460年),苏、松、杭、嘉、湖五府,就在常额外增造彩缎7000匹;弘治十六年(1503年),苏、杭两局曾增织上贡锦绮24000匹。如此重大而辉煌的临时任务,常常会比额定的数量高出几十倍。而负责管理苏州织造事务的人,正是皇帝特派的亲信太监,他们还带了若干中小太监作助手,就在北局附近驻营。据《苏州织造局志》载:明朝的历代皇帝,均派内官、内使、太监来苏州监管织造局,少则一二人,多则十来人。如成化年间(1465—1487年)派太监罗政、陆英、麦秀来苏州监管;正德年间(1506—1521年)派太监龚洪、杨軏、芮景贤、晁进、孙锐、张玉、浦智、廖宣、梁玉、李彬等来苏州监管。这让当时姑苏城内没亲眼目睹过太监的老百姓们很是好奇,把他们当作茶余饭后闲聊的话茬,并以此戏称其所在地为太监弄。时过境迁,原来巷子的名称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太监弄这个称谓也由此流传下来了。
谈及太监,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被阉割之人。实际上,在太监弄里居住的太监并非为阉人。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唐代开始就设有太监这个官职。“太”即“大”也,古人常将“太”字写作“大”字,“大监”也可写作“太监”。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之为“太监”,其下有少监、监丞。在元代之前,“太监”一词与宦官毫无关系。到了明代,二十四衙门及其他机构的主管均称为“太监”,这才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宦官是皇宫内看门之人,为了防止淫乱后宫的妃子及宫女,所以宦官必须阉割。到了清代,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所以,明、清两代的太监,并非都是阉人,朝廷派来苏州监管织造事务的“太监”,也只是一种官名而已。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北局废址的开发,太监弄逐渐繁荣起来。早先太监弄有东西段之说,东段是太监弄,西段原称青年路,因清宣统三年基督教设“青年会”而得名,到1982年才统称太监弄。青年会的设立,使得娱乐场所和各大菜馆纷纷在此开设起来。民国元年(1912年),太监弄中吴苑深处茶馆开业,各种小吃茶点摊汇聚茶馆内外。民国十八年(1929年)新苏旅社建成后,由此向南的苏州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东吴乾坤大剧场(后称开明大戏院)相继兴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货商场(今人民商场)落成开业,一时北局成为老百姓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北局中央有块空地,在此栽花种树,放置板凳,由此,北局也成为了人们口中常念叨的“小公园”。可以说老苏州人无人不知北局,无人没到过北局。
那作为明、清时期太监们工作的场所为何唤为北局呢?是否还有南局之说?清朝沿袭了明代“江南三织造”的旧体制,在城南带城桥下塘设立苏州织造总局,称“南局”(今天十中所在的位置)。老百姓为了方便区分这两家相同性质的官府,于是就称原来的织造局为“北织造局”,简称“北局”,巷名即以“北局”名之。同一时期,苏州竟然拥有两处皇家的织造局,足以证明苏州的丝绸生产在全国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三年(1674年),织造局改为织造衙门,又称织造府或织造署。除在北京设立织染局外,全国只在苏州、杭州、南京三处设织造府,其中苏州织造府规模最大,形制也最为宏伟,已远远超过了普通官府的地位。这一时期,可以说苏州的织造完全可以代表国家的水平。苏州织造署还倍受清朝皇帝的恩宠,康熙二十三年(1778年),朝廷斥巨资于府中西花园建造行宫,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曾多次驻跸行宫内,织造署也因此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后来,在曹雪芹的旷世巨作《红楼梦》中,我们稍许了解到了其中的人文风物。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苏州织造一职。曹雪芹的曾祖母曾经是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曾是康熙的侍读,也是康熙孩提时代的玩伴。曹雪芹青少年时期,曾在织造府的“葑溪别墅”中住过较长时间,对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苏州织造署与《红楼梦》有了深深的关联。
“天堂是苏州,吃煞太监弄”。如今的太监弄就如这一姑苏名谚所说的那样,成为了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各种菜馆鳞次栉比,有乾隆创始的松鹤楼,被搬上银幕的得月楼,大名鼎鼎的王四酒家等……尝完苏帮菜,还有最具苏州特色的苏式馄饨、小笼包、酱汁肉、各式糕点等着你品尝。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小吃,身处巷中的你,定会流连忘返。然而苏州人似乎从没想过要去美化它的名字,这正体现了苏州人尊重历史文化的态度。
丝绸产业自古以来就是苏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为了传承和保护丝绸文化,苏州也一直在努力。2012年初《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对传承发展苏州丝绸产业,提高苏州丝绸品牌和形象,重振苏州丝绸文化的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传统丝绸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也正在筹建中国丝绸档案馆,这个国内首家在地级市落户的“中”字头的国家级档案馆,也将为苏州丝绸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再次徜徉在太监弄里,眼前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令人不禁联想起它200多年前的样子:热闹的北局,繁盛的苏州丝织业,当然还有来来往往、手握一方大权的太监们。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你读懂太监弄后,你会发现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美食,还有它本身承载着的苏州历史,以及与苏州丝绸相连的这种深切情缘。
1.宋执群.锦上姑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潘君明.苏州街巷文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3.李奕仁.神州丝路行: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研究札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孙珮.苏州织造局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
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李平生.丝绸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