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核集团1月6日对外宣布,由该企业牵头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控制棒驱动系统研发”科研项目日前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评审,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已完全掌握适用于12英尺和14英尺燃料组件的控制棒驱动系统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实现了核反应堆“心脏”的自主化和国产化。
1月18日,国内首座高震区水下沉管隧道——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全面建成,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连接海河北岸于家堡金融区和南岸东西沽地区的海河隧道全长4.2公里,双向六车道,穿越海河地段采用沉管法施工工艺,每节沉管宽36.6米,高9.65米,长85米,重达3万吨,三节沉管总长255米,采用轴线干坞预制。该隧道是国内首座高震区沉管隧道,抗震级别高达8级。海河隧道正式通车后,在实现全天候通行的同时,将南北两岸的车程由原来20多分钟缩短至3分钟。
江门中微子实验1月10日在广东省江门市召开建设启动会。这是继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之后由中国主持的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实验站将建在地下700米深处,计划2020年投入运行并开始物理取数,运行至少20年。实验建造的中微子探测器将是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这一实验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从起步到跨越的转变。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1月12日对外宣布,由该所为天津航天科工集团某研究所研制的高纯水系统通过技术和性能验收并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用于航天航空领域高精尖设备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日前,随着武汉市地铁四号线二期通车,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正式投入整线使用。该系统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研制、武汉中直电气公司生产,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线的运行成功,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破了我国轨道交通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月12日对外宣布,该所科研人员在贵州省发现了一种距今约2亿4千万年的史前飞鱼类化石——精美乌沙鱼。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原始最古老的飞鱼类化石,为研究史前飞鱼的生殖方式和水上滑翔起源提供了新证。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是世界性临床医学难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戴建武领导的再生医学研究团队通过十余年努力研制了基于胶原蛋白的神经再生支架,结合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引导脊髓再生。该项目于1月16日顺利完成了首例临床治疗手术。这在全世界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