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未来养猪多业态发展模式
本刊编辑/张金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养猪业面临着土地、环保、疫病、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在此情况下,如何找到一种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好的养猪模式事关重要,未来养猪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模式的竞争,到底哪种模式更适合未来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对于国外一些好的养猪模式我们能否照搬,如何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养猪模式?为此,我们邀请到行业内的专家、企业家代表就此话题展开热议。
特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鲍洪星:双胞胎集团董事长
何鑫淼: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猪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沈忠明:西南大学商贸系(部)副系主任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副教授
吉崇星:新道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樊福好: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质量负责人兼检测室主任,研究员
陶一山:唐人神集团董事长
500~10 000头母猪的中等规模猪场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未来中国养猪业主要有两大主体:一类是万头母猪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一类是50~500头母猪的家庭农场。我国每年6、7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太大了。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需要靠50~500头母猪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这样一个主体,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养猪主力。我觉得一些大型企业,未来可能就像美国这种模式。美国模式更多的是公司养母猪,5 000头母猪一个场、10 000头母猪一个场,然后把断奶仔猪分给有土地的农民去养。很多都是标准的猪舍,1 000、1 200头1栋,一般养2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农民边种地边养猪。我认为在东北这些地方,这种大规模养殖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在欧洲看到的,更多是家庭猪场,设备比较好,栏舍条件比较好,对于养猪产生的粪肥也是就近循环利用,很少花很多钱去治理。美国那边就说:这几年养猪不赚钱,或者连续5年平均赚10美元/头。但是粪肥价值就有8美元,一头猪省下来的肥料钱就有8~10美元。所以他们这种是一种良性循环。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适度规模,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我们了解到,欧洲90%以上的猪肉都由存栏200~500头母猪这种规模的群体提供的。我国每年6、7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太大了。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需要靠50~500头母猪的猪场这样一个主体,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养猪核心主力。
所以未来中间层要么往上要么往下,我们在法国、德国这些地方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所以,未来中国家庭猪场通过硬件、人才、设备的改进,整合社会化资源,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中国养猪业由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就黑龙江省而言我认为未来更倾向于3种产业发展模式,一是规模化养猪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的养猪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二是发展集团化养猪模式,发展集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生产、生猪屠宰、肉品加工、商业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养殖模式,调整粮食结构、合理化产品生产和连锁式运营模式,既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环境资源又能通过加快体系创新和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三是发展林下养猪模式,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下养猪可以将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散养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地资源,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经济共赢的复合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生猪及其制品等养猪业终极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决定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的首要因素。针对发展养猪产业和适应市场环境条件变化的要求,整合养猪业要素资源,积极改造传统的养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出现养猪产业一体化的经营趋势。具体说,一是兼业规模饲养向专业化规模饲养转变。世界上许多养猪业发达国家都把重点放在饲养专业户上,作为生产基础和扶持对象。巩固目前的扶持政策和有效措施,积极培植能够从事现代养猪业生产的饲养专业户,使其逐步成为生产的主体。二是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使生猪饲养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前提条件,是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三是生猪产业中介组织得以适时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有能够将生猪饲养专业户与市场联结起来的组织,养猪业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中介组织的形式即行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生猪饲养专业户与市场联结起来。中介组织对内规范生产行为,对外参与市场竞争,解决了分散的饲养专业户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积极发展生猪饲养专业户、养殖小区和中介组织,不断提高养猪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未来我国养猪发展模式将呈现和凸显开拓国际市场和巩固国内市场、整合生猪业要素资源的产业一体化经营、生猪食品加工业推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养殖技术理念、动物福利等未来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养猪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规模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阶段,这样的养殖模式从客观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肉问题,所以说,规模养殖对于解决肉食供应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越来越野心勃勃,将规模养殖片面理解成了“规模越大越好”,一味追求那种不符合中国国情超大规模,过度集约化以及呆板不变的标准化,造成了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终于到了始料未及的程度。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极大,人均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占有量极少,与西方某些国家的国情有着天壤之别。《素问 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养猪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此的提法应该到了终结的时候了。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不适合在中国推行过度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
我国某些地方政府的管理者惯性地认为养猪企业越大越好管,中小型猪场越多越难应付,于是乎就“无所不用其极”地把一些适度规模的猪场强行拆除。但反过来,为了解决本地区猪肉的自给问题,这些管理者掉转头来又笑脸相迎大型猪场入住,动辄10万头、20万头,甚至上百万头的养殖规模,猪场周围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草木不生,周围的居民怨声载道、挖桥断路、推倒猪场围墙的事时有发生。
有自己的土地,采用牧草饲喂,养地方猪,猪的粪便只是当成农家肥使用,就是因为这样的小猪场不符合所谓标准化的要求而变成了非法,这些猪场何罪之有?我依然坚持以为,家庭农场和农牧(农林)结合才是中国养猪业的一条正路。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生态化,绿色化和资源节约型是中国养猪业的特色之路,中小型规模的养猪企业才是中国养猪业未来的中坚。总之,适度规模才是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未来养猪应该朝着适度集中化、规模化发展,为此新希望六和推出了“聚落式”养猪新模式,主要借助当地产业链和相关资源,建设种猪企业、商品猪养殖企业、扶植合同基地养殖户、整合当地饲料企业、发挥食品企业溢价能力、进行系统资源整合,构建区域性养猪聚落。该模式主要体现3方面的聚集:一是生产单元的聚集。在一个区域内有数个规模种猪场和部分自养育肥场,有众多养殖商品猪的合作农户,有1个或数个服务于合作农户的管理组织(放养部)。二是相匹配产业资源的聚集。在此区域内有饲料厂、猪肉加工厂、担保公司。三是专业人才的聚集。在此区域内聚集众多的生产、兽医、育种、营养等专业人才。
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散养户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正加快退出,养殖业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趋势推进。“公司+家庭农场”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既发挥了公司在育种、饲料、养殖技术、加工屠宰等方面的优势,也发挥了养猪户在场地设施、劳动力投入、防疫等方面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优势,能确保养殖户在行情不好时有钱可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