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波,陈晓颖
(渤海大学 旅游学院 东北亚走廊研究院旅游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 121013)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鲁小波,陈晓颖
(渤海大学 旅游学院 东北亚走廊研究院旅游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 121013)
辽西走廊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政府发布《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辽西走廊可通过积极挖掘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扶贫战略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均衡格局。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和生态文明建设。辽西走廊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类型以及地理位置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为了促进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未来需要采取5项对策:(1)政府重视、扶持;(2)地区、部门联合发展;(3)生态旅游精品打造;(4)客源市场开拓;(5)生态信用管理。
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划是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分类分区进行国土空间开发的管理手段[1]。《纲要》明确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全国规划”)。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也发布了《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辽宁未来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管理的宏观指导依据。旅游业引起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一种即能够保护旅游环境,又能具有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旅游模式成为世人追求的理想。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便应运而生。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倡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和享受自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近20多年来,生态旅游逐渐在中国各级自然保护区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消费的新需求,同时也带动了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当今区域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热点。辽西走廊的锦州、葫芦岛、朝阳和阜新等市在辽宁省属于经济相对落后,但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截止2012年辽西走廊范围内拥有自然保护区共39处,其中国家级8处。景观多样,类型齐全,适合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是辽西走廊地区旅游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83年,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3]。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进行生态旅游相关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以游养保应视为成功之道[4]。2006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国家公园分别接待游客2.7亿、1.5亿和3 000万人次,证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为世界当前最受欢迎的旅游模式之一[5]。近年来,中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2006年仅森林公园的游客量高达2亿多人次。中国不少自然保护区已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且发展迅速,如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998年仅有38万人次的接待量[6],之后逐年递增,2006年增至225万人次,2007年达250万人次,2012年高达363万人次,年旅游收入逾10亿元。其中以优美自然环境闻名天下的九寨沟火爆的旅游市场,充分表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强烈市场需求。
中国政府之所以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内发展生态旅游是基于3方面重要原因:(1)可以筹集保护资金;(2)能够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3)借助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增加民众的环保意识[7]。同时也应该看到,生态旅游会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早在199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破坏,有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8]。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2年底中国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 669个,总面积为1.497 9×108hm2,占国土面积的14.94%,超过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位居世界前列,即保护了中国丰富的生物种类、生态环境以及地质遗迹等,同时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2014年5月24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4〕11号),作为指导辽宁省今后较长时期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并实施。《规划》提出,辽宁着力构建全省国土空间的三大战略格局:构建以“一带一区”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以“五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以“两屏一带两廊”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以辽东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辽西丘陵低山生态屏障区、沿海防护林带、辽河流域生态走廊、凌河流域生态走廊为骨架,以国家级和省级限制开发区域为支撑,以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的格局。《规划》提出根据国土空间综合评价,辽宁全省划分五大主体功能区:(1)全省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盘锦等8个市的36个辖区,面积11 324 km2,占全省总面积7.65%。(2)全省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包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等12个市的38个县(市、区),以及76个重点开发的城镇。面积38 861.4 km2,占全省总面积26.26%。(3)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包括康平县、法库县、台安县、北镇市、义县、黑山县、阜蒙县、彰武县、开原市、西丰县、昌图县、北票市和建平县13个产粮大县(市)及其他以点状分布的218个乡镇。区域面积68 411.6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6.22%。(4)全省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13个县(市)。其中:岫岩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本溪县、桓仁县、凤城市、宽甸县等8个县(市)为水源涵养型;凌源市、朝阳县、喀左县、建昌县等4个县(市)为水土保持型;长海县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区域面积29 403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87%。(5)全省禁止开发区域:共 221处,总面积为34 268.03 km2。区域功能定位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3.1 辽西走廊的范围
辽西走廊是指西起山海关沿渤海湾东行,经绥中、葫芦岛到锦州医巫闾山之间的辽宁西部依山面海奇妙组合的狭长地带。“辽西走廊”不是行政区划,是自然地理概念,因是渤海辽东湾西海岸与松岭南麓之间形成的一条天然通道的地形特点,并处于辽宁西部而将其称为辽西走廊。蜿蜒长城,连亘关陲;巍巍闾山,雄峙北端。习惯上,作为与辽宁在历史上有着密切关系、并曾经在行政和经济上同属一个地区的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也可以从地理概念上属于辽西地区。如承德曾经是热河的首府,当时的热河省,包含了今天的朝阳、锦州、葫芦岛。从研究旅游开发必须依据的区域理论角度出发,对纯地理特征意义上的辽西走廊与区域旅游资源意义上的辽西走廊有个新的界定[9]。区域旅游意义上的辽西走廊旅游带不仅包括行政区划的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还涵括地脉与文脉与辽西走廊相通的朝阳市、阜新市在内,即同于时今辽宁省西部的5个地级市。
3.2 辽西走廊的经济与旅游发展
辽宁经济的整体格局按照三大自然区域分布,辽中平原区经济最发达,辽东地区次之,辽西走廊地区最落后。辽西走廊地区不仅经济落后,旅游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辽西走廊的锦州、葫芦岛、朝阳和阜新占据辽宁省地区经济水平排名的倒数5位中的4个。辽西走廊五市土地面积为辽宁省的36.69%,GDP仅为全省17.08%,如果根据29.42%的人口比重,其经济水平也只是全省平均值的58%[10],辽西走廊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辽西走廊五市2012年人均旅游收入6 332元/人,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 289元/人。2012年辽西走廊五市人口为1 248.4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的29.42%,而旅游收入合计为790.8亿元,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的20.06%。这些数据都证明了辽西地区不仅经济相对落后,而且旅游发展在辽宁省内也是欠发达地区。
3.3 辽西走廊生态旅游
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开发强度较低一般都保存了大量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因此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辽西走廊在省内相比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开发时间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原因,目前整个辽西走廊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率低,只有盘锦的红海滩生态旅游比较成熟,其他的医巫闾山、海棠山、努鲁尔虎山、章古台、白狼山、朝阳大黑山、菊花岛、大凌河口、小凌河等生态旅游资源要么开发不足、方向不正确,要么缺乏知名度、没有形成规模,总之,辽西走廊地区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发展滞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辽西走廊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促进地区的发展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发展方式的选择方面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来看,当今经济发达地区都是将发展重心转向第三产业,因此旅游业发展不仅有利于辽西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辽宁在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的实现。综合起来辽西走廊地区选择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有如下4方面。
4.1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需要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要求全国各地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新时期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功能区”这一概念,各区域该发展什么、该如何发展,则都是建立在其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之上。在《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提出,辽西走廊范围内的辽西丘陵低山生态屏障区、沿海防护林带、辽河流域生态走廊、凌河流域生态走廊等成为生态安全地带,是国家级和省级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辽西走廊地处沿海与内陆、干湿气候、华北、蒙古与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地带,生态脆弱、原生物种丰富,未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过程中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任务。通过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效实施,也能实现辽西走廊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2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称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辽宁较早就重视生态文明,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提出辽宁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于2006年完成,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 年初将辽宁定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之一。《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辽宁计划通过20 年,经过3阶段,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
旅游经济已成为辽宁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对辽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将会持续增强。在建设生态辽宁的过程中,旅游业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旅游业发展方向是否符合生态辽宁建设不仅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辽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同的目标。“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和细化,1990年加拿大召开的Globe’ 90国际大会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的描述[11]。“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12]。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也很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1999年被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并使生态文明在旅游行业更加普及。
4.3 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纲要》中同时还要求未来发展中“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0]。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以消除传统旅游模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又可以依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来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通过的《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中明确提出“生态旅游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所以,生态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之一,对于辽西走廊地区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经济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4.4 社区发展的需要
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只有真正实现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以及资源保护等环节,生态旅游才能健康、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被认为是第三世界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保护环境有效兼顾的理想的发展模式,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尝试发展生态旅游(Martha Honey,2008)[13]。2006年厄瓜多尔的人均GDP约为3 900美元,而生活在最底层25%的农村人口的经济状况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生态旅游给厄瓜多尔的农村居民带来了机遇。生态旅游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之中,并且也鼓励和培育了大量小型经营者,从而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必然会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有效经济增长,但是也必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实现当地社区的参与,否则生态旅游可能会导致地区内更大的经济差距和激化的社会矛盾(Daniela Haase Liggett,2009)[14]。辽西走廊地区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人口,其人均收入都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是辽西地区提高人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当地社会发展的理想道路[13]。
4.5 旅游扶贫战略的需要
丰富的旅游资源通常都保留在经济落后地区。辽西走廊地区分布有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14],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更为独特、丰富,成为辽西走廊地区借助旅游的扶贫功能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有个明确的定义,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1991年,在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1996 年10月起,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2001年1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试办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的工作设想和具体意见[15]。2013年初,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联合开展“旅游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在全国深入开展。《意见》中指出,可以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根据地方政府申报,选择“旅游扶贫试验区域”,探索利用贫困地区丰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2014年1月16日,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后,阜新市又被确定为辽宁省唯一的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市。辽西走廊地区的其他地市也应该充分重视旅游的扶贫功能,积极发展旅游,特别是借助雄厚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项目,促进辽西走廊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致富和实现旅游扶贫的战略目标。
5.1 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数量优势
辽西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多元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自然景观。截止到2012年辽西走廊已拥有39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12处、市级8处,县级为11处,总面积达5 963.29 km2(表1)。
表1 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情况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nature reserve in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
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为全省的31.13%,数量占到全省的39.39%,在全省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8处位于辽西,占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的53.33%(图1)。数量众多,级别高、面积广阔的自然保护区成为辽西走廊
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和坚实基础。
5.2 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优势
199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将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辽西走廊地区39个自然保护区中涵盖了全部3个类别,以及9个类型中的7个。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中不仅有辽宁常见的森林生态系统、滨海以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还有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类型的,以及在东北地区较为少见的沙地森林、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另外,辽西走廊地区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是辽西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方向,其影响已经享誉全球(表2)。
5.3 辽西走廊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
辽西走廊地区西北依山,东南靠海,狭长的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辽西走廊东联内蒙,西南接河北,靠近北京、天津,是中原地区通往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加之交通便捷,致使辽西走廊地区拥有巨大潜在旅游市场。以锦州为中心的3小时陆地交通圈的国际级都市有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长春,百万以上的其他大城市还包括秦皇岛、四平、鞍山、抚顺、营口等,3小时经济圈内城市人口超过6 000万人,具有强烈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需求的庞大潜在旅游市场,在便捷交通条件下,也很容易成为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游客,因此对于辽西走廊生态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图2)。
图1 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e reserve in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表2 辽西走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Tab.2 General Situation of natural nature reserve in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
序号保护区所在县市总面积/hm2主要保护对象类型1医巫闾山锦州市义县、北宁县11459森林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2海棠山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1003森林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3章古台阜新市彰武县10200沙地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4双台河口盘锦市大洼县、盘山县、兴隆台区128000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滨海湿地5努鲁儿虎山朝阳市朝阳县13832森林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6北票鸟化石朝阳市北票市4630古生物化石古生物遗迹7北票大黑山朝阳市北票市13844森林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8白狼山葫芦岛市建昌县17440森林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
图2 辽西走廊地理位置Fig.2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
辽西走廊地区既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资源,也有便捷的交通,还有巨大的潜力游客市场,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重视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并采取恰当的发展措施,促进辽西地区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态环境改善。
6.1 政府重视、扶持措施
要将辽西走廊地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目前,辽宁的南部、中部和东部的经济水平和旅游业都比辽西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作为辽西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应得到政府扶持,提供优惠政策,开发资金扶持以及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先支持等措施。当地政府要充分认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重视其发展,编制科学规划,积极开发各项生态旅游项目,打造精品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辽西走廊旅游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综合实力提升的战略目标。
6.2 地区、部门联合发展措施
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联合发展,根据地缘关系和资源特色,构建辽西森林生态旅游、化石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多类产品体系,各县市需突破行政边界,联合发展,统一营销,信息沟通,共同发展,并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生态旅游业界的联系与协作。构建辽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有效管理创新机制,打造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靓丽名片,力争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旅游热点地区。
6.3 生态旅游精品打造措施
海棠山、医巫闾山等开展旅游的辽西走廊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都还停留在传统观光层次。应该依托自然保护区发展辽西走廊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中国以往旅游开发中被动追随市场、模仿复制的俗套,结合辽西走廊地区39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打造5类生态旅游精品:(1)医巫闾山、海棠山、努鲁儿虎山、白狼山、清风岭、虹螺山、兴城青山等自然保护区的山岳森林生态旅游;(2)以盘锦双台河口、葫芦岛六股河口、锦州大凌河口和黑山饶阳河等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项目;(3)以朝阳北票鸟化石、凤凰山和锦州宜州化石等为代表的辽西走廊生物化石生态旅游[9];(4)以小凌河中华鳖、王宝河、兴城杂色蛤亲贝等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中华鳖、野生甲鱼以及杂色蛤等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生态旅游;(5)以那木斯莱、章古台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沙地、沙地景观生态旅游(表3)。
表3 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精品生态旅游方向Tab.3 Direction of nature reserve ecotourism in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
6.4 客源市场开拓措施
辽西走廊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周边密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形成了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庞大的潜在市场。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很好的市场条件,但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开发与拓展。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市场拓展首先要建设能够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高质量生态旅游产品;其次,要培育辽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品牌;再次,要借助合理的营销渠道,增加在潜在市场中的知名度、认知度,并提供快捷、清晰的咨询和预定服务,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将庞大的潜力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群体,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实现综合发展目标。
6.5 生态信用管理措施
目前,中国生态旅游重心需要由生态旅游的宣传转向生态旅游管理,其中最紧迫的工作是加强对生态旅游游客的管理。对于生态旅游景区来说,通过建立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实现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有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举措(图3)。不诚实的生态旅游者、贪婪的生态旅游业者和无能的生态旅游管理者将会使生态旅游面临困境,而不加限制的生态旅游游客行为将会让生态旅游彻底失败。为了保证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其对于当地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特别是能够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充分落实《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具体内容,必须对构建信息共享的“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可以成为全国创新性“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的试点)。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分类作用、预防作用、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16-18]。
图3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的功能Fig.3 Functions of the Ecologic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of Ecotourists
[1]王蕾,苏杨,栾晓峰.自然保护区就是禁止开发区吗?——主体功能区划中禁止开发区划分标准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97-1508.
[2]王利,张卓,王丹,等.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6):8-11;44.
[3]Boo E.The Ecotourism Boom: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management[M].Washington:World Wild life Fund,1992:11-16.
[4]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5]马建章,程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8):2316-2322.
[6]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19 (3):16-25.
[7]Goodwin H.In pursuit of ecotourism[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1996,5(3):277-291.
[8]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1):51-55.
[9]张满林,赵恒德.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06-110.
[10]鲁小波,陈晓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辽西旅游战略[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45-47.
[11]李洪波,李燕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能值分析[J].生态学报,2009,29(11):5969-5976.
[12]程鲲,马建章,郑昕.基于生态旅游原则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方法及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0):102-104.
[13]Honey Martha.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m? [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8.
[14]Daniela Haase Liggett.Tourism in the Antarctic[M].VOM VerLag,2009.
[15]陈晓颖,鲁小波.生态旅游——辽宁省宽甸县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5):11-14.
[16]鲁小波,陈晓颖,郭迪.促进区域平衡的辽宁旅游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43-50.
[17]梁坤.国内旅游扶贫研究十年(2003-2012)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3):27-30.
[18]鲁小波,丁玉娟,陈晓颖.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4):67-75.
[19]郭迪,鲁小波,齐月.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5):46-50.
[20]鲁小波,陈晓颖.基于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的生态旅游游客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17-24.
RESEARCH OF NATURE RESERVE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 BASED ON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LU Xiao-bo,CHEN Xiao-ying
(TourismCollegeofBohaiuniversity,TourismResearchCenterofInstituteofNortheastAsiacorridorof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Liaoning,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have not only enriched the tourism activities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but also raised a certain number of funds for nature reserves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income,which obtained a very good comprehensive benefit.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 is economically backward region,but it is rich of natural reserves.In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nature reserve resources and develop ecotourism,which are both accord with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nducive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This paper put forward five strategies in the end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in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1)Give key support to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2)Carry out a combin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s.(3)Build characteristic high-quality ecotourism products.(4)Develop the ecotourism market.(5)eco-credit management.
the corridor of western Liaoning;nature reserve;ecotourism;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2015-04-23;
2015-06-03.
F59
A
1001-7852(2015)03-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