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5-12-26 02:17:33黎孔清,朱利群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黎孔清,朱利群*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通过全面调研发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的课程体系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满足农村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改进原则,通过“四位一体”课程模块优化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建设。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本土化人才;课程体系;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S-01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Z06)。

作者简介黎孔清(1985- ),女,湖北宜昌人,讲师,博士,从事农村区域发展、资源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3

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升级发展对农业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更高,需求更加迫切。但大学生毕业通向农业企业与基层政府部门的渠道不畅,导致农村本土化人才巨大需求与高校大批毕业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2]。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农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途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要是培养兼具宏观发展规划、中观经营运作、微观生产管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与苏宁集团及江苏省各地方政府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依托,创新推出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然而,如何设计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够直接服务农村基层单位发展,成为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

1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评价

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新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南京农业大学于2000年在农学院设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要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农学院区域农业教研室,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成立农村发展学院,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调整到农村发展学院,目前重点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学科”,该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为平均每年招生30人左右。由于院系调整加上本土化定向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专业课程体系亟需创新建设。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外农村区域发展相关专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便借鉴先进经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系就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通过资料查询和考察国内外相关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研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等70多个基层单位人才需求情况,与在校高年级本专业45名学生座谈,农村发展系教师进行专题研讨等形式,全方位探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改革的方向。目前本专业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依托学科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中农学类和经济类课程门类和学时偏多,而与学位相关的管理类课程和学生感兴趣的技术类课程偏少。由于专业设置调整,由原来的依托农学学科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关系不明确,出现课程与其他专业雷同,而专业培养特色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影响力小等问题。

第二,课程开设涵括农村发展的各项知识,导致课程多而杂乱,铺设面太广,不成系统,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且对就业和升学的指导性不强。另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开课时序的系统性混乱,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也不明确,只是将相关专业课程拼凑成课程体系,因而应按照专业人才需求,精简专业课程,并按照模块化建设要求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第三,课程设置体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较少,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导致所学知识体系与所需知识体系不对称,学生不能学有所用。而学生又迫切希望能够改进实践教学课程,在农村发展和农业企业管理相关的实习和实践课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农村基层单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如果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生在知识的摄取和专业的把握上就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学生也会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质疑。因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单位人才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建设,使课程体系设置目标明确,系统性增强,专业特色突出,学以致用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2专业培养目标与构建原则

2.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浓缩,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要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紧扣培养目标内涵。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实际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1.1农村人才需求分析。通过深入调研和座谈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发展建设亟需熟悉和热爱农村,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具备农村工作实践技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本土化。由于农村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区域性的方言普遍存在,农业和农村工作需要与农民进行语言交流,因此,必须熟悉当地方言,进行流利的语言交流。同时,应该熟悉当地农村发展现状和社会风土人情,具有乡村工作感情,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因此,本土化是当前农村基层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特征。

(2)复合应用型。农业和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往往是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互相交融,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但是技术性工作,更是一项涉及社会学、组织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方面知识的复合性工作,需要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性工作能力,因此,复合应用型是农村人才需要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复合型”体现在具有丰富现代农业科技、经济学、管理学、发展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农村发展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与推广、农村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等多领域发展现状和工作方向。

“应用型”体现在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系统的农村社会调查、农村发展规划、社会管理、种养殖实践、技术推广服务等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锻炼,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调查研究、社会管理等工作技能。

2.1.2专业培养目标。综上所述,农村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优良思想品德,较强社会责任感,愿为农村服务,掌握农业科技、经济学、管理学、发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农村社会调查、发展规划、农技推广、社会管理实践技能,了解农村和农业发展现状,适应农村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农业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的需要,懂技术,会管理,本土出生成长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2优化课程设置原则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应借鉴国内外农经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和农村基层人才需求[3-4],遵循以下原则。

2.2.1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旨在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基层工作岗位需求,灵活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多样化和社会的需求为目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在紧扣江苏省农村地区行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同时保持主干课程的相对稳定性,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后能够直接投身农村基层工作。

2.2.2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实施分类培养改革。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专业学习后,根据以后工作岗位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培养和成才途径。在科学、合理、精选以专业主干课程为骨干构筑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课程模块,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满足未来工作需要服务。

2.2.3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麻省理工学院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然后安排到相应企业进行技能培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工作。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也需要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通过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实验教学与实习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管齐下,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相融合。

2.2.4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体,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整合课程设置,并依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理顺和优化各课程之间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同时突出专业特色,根据区域特征和发展的双重要求,构建有机协调又特色凸显的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3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

目前,南京农业大学传统本科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弱。专业性强的优势是专业知识深厚扎实,但不够宽广丰富,适合于深入研究专业问题,不适合解决复合性交叉性问题。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有利于解决理论问题,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对指导生产一线工作不利。因此,农村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应充分利用学校学科资源、研究资源、教学资源和地方实践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南京农业大学和地方政府协商定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知识结构主要考虑农业技术和经济管理两大模块,以适应其懂技术、会管理的素质要求,因此考虑分阶段培养。一个阶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中学习,一个阶段在农业技术类专业中学习。经过教学实践发现,以如下模式进行学习效果较好,在大一和大二时先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知识,大三以后学习农业技术类专业知识。在大二时根据大三以后专业方向的选择,平时多选修农业技术类专业基础知识。

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内容较多,而且知识体系较为复杂。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的时候,参考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EMS模式,从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入手,设计“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块优化思路[5]。一是根据专业方向确定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发展问题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其课程体系,二是根据基层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开放开发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接受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推广沟通、调查研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基本训练和能力。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科方向课和选修课进行综合分析组合,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创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专业方向划分,使学生既能保证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又能培养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具体课程体系参见表1。

表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在以上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前7个模块是专业必修课程;第8个模块分为4个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未来工作需要进行选择,专业方向课是该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其他方向学生也可以进行选修;选修课是对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趋势了解的补充。

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一方面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实践训练等学习形式,安排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实习,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家、涉农部门干部和乡镇干部到校进行授课,增加学生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现实的了解。与之相适应,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做了同样的优化,具体课程体系构成参见表2。

在表2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对应的,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和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对专业方向课的实践能力没有具体划分方向,而是按照各自所选择方向进行相应的专业实践、生产实习和岗位实习。岗位实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实习由所在单位考核,并根据岗位需要撰写相应的毕业设计。在拓展技能实践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相应的技能学习和证书的考核。

表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学校为了规范本科教学,保证培养质量,设计了统一的本科培养方案框架体系,如总学分数为160学分,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53学分)、专业教育(77学分)和拓展教育(30学分)3个知识模块,分别由公共课教学、专业培养教学、个性化发展拓展教育3个教育教学平台来完成。其中专业教育模块体现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综合性实践环节,一般专业其专业知识体系仅限于单一学科门类,或相近相关学科门类,如农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仅限于农学和生物学,不会涉及管理学或经济学等门类知识,而农村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要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因此,其专业教育模块需要组合跨门类的专业知识,如农学、生物学、管理学和经济学。

为了保证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课程创新实践的可行性,对不同课程在课时和所在体系中的比例进行了调整,相应不同课程的学分和所在比例参考表3。

表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类别结构学时学分表

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四位一体”模块化设计后,学生不仅能够满足个人发展和工作岗位需求,而且能够按照某个方向的课程修完学分,顺利毕业。通过该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同时突出重点,有选择性地学习所需知识,保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具体的学分安排上,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和学分的强化都有所加重,对于课程的考核也与岗位实际需要相挂钩,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毕业上岗后的实际应用能力。

4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4.1创新科学培养模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建设应与其科学的培养模式相适应,当社会和市场需要发生变化时,应该按需调整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工作需要的合格人才[6]。一方面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南京农业大学紧密合作的产学研基地、新农村示范基地、专家工作站、创业实践基地等单位,提升该专业服务企业或地方政府的能力。二是创新学生分类培养模式。按照不同岗位需求进行就业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分类培养。三是探索“苏宁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按岗培养,定向就业。

4.2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在校学生教育长期以来偏重理论课程学习,而专业实践课程和社会实习等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基层农业部门、农户家庭和农产品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深刻体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学校建设大量创业实践基地资源没有很好地和学生实践培养结合起来,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注重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培养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衔接,另外多方面与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方案[7]。

4.3提升师资团队力量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涉及农村经济、管理、社会、技术等多个专业和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水平,迫切需要改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培养一批了解大农业专业,又熟悉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并对农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深入研究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对专业老师进行培训提升,借助专家学者组建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聘请校外工作一线专家和基层部门领导进行授课和指导,采用诸多措施,优化整合师资团队力量。

4.4完善专业教材编制在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改革实践中,调查发现目前该专业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教材编制落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后复习和课外学习。目前,针对该专业的相关课程没有系统和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并且有些书本内容更新慢,编写年份久远,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特别是一些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基本找不到相适应的教材进行指导。因而,完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材编制迫在眉睫,应鼓励本校授课教师自行编制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相匹配的前沿教材。

参考文献

[1] 朱利群,卞新民,郭军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57-59.

[2] 许文娟,侯立白,贾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55-57.

[3] 周林波.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社会工作,2009(1):42-47.

[4] 李启宇,何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10(8):237-238.

[5] 朱利群,郭军洋,董艳.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31-34.

[6] 付翠莲,倪素红.社会转型期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12(1):39-41.

[7] 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42-45.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00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思政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整合的理念构建卫生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