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
鲁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一直是我们广为传颂的经典佳话,而维系、困扰其一生的与原配夫人朱安的婚姻却鲜为人知,因鲁迅被神化,长期以来为尊者讳的这片“伤疤”尘封了起来。鲁迅被朱安的不幸婚姻引发我对那段历史的反思,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让我感触到那个时代的变革艰难而剧烈。那是鲁迅先生的故园,是那一代人的故园,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愿面对却又必须正视的“中国故园”!正视它,是为还鲁迅以公正,是对弱者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那段历史的反省。1936年10月19日鲁讯在上海病逝。翌日,朱安在北平家中设灵祭奠鲁迅。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去世,葬至北京西郊,坟上无任何标记。
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倾力打造,由我用心执导、由当代豫剧领军人物汪荃珍和著名演员盛红林倾情领衔主演的大型豫剧现代戏《风雨故园》,是为还鲁迅以公正,是对弱者朱安女士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那段历史的反省。我在二度创作上,竭力将其打造成具有浓郁诗意和深沉况味的历史悲剧,凄美、精美、简洁、深沉、凝重。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是豫剧表现美学拓宽的一次再奔赴!
朱安的悲剧在于,我们这个民族被伪封建礼教禁锢、愆害两千年以后,逐渐接受了以人为本的西方先进思想之际,这个民族豁然明白了人与人是可以自由、平等、博爱的,继而这个民族在这片大地上发生了惊天的裂变,而像朱安、鲁迅这样的人就成了这个民族在这个惊天裂变中的牺牲品,进而由此让我们来反思封建传统、反思这个民族、反思那个时代,当然也反思那些身心被残疾的男人和女人们,因为那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深处的钝痛……
这个剧本的特殊性主要是发生在鲁迅身上,一群好人(鲁母、朱安、许广平)处于一种好的动机,导致了一场人生悲剧!剧中败落的周家主人鲁母给儿子找一个大户家温良贤淑的儿媳没错;鲁迅留洋接收了新思想的灌输后,他有了一种自觉觉醒的意识,因此,他拒绝这个婚姻也没错;朱安嫁到周家就要成为周家人,哪怕一生一世做小蜗牛式的挣扎,也没错!许广平遇到一个崇拜者,而且发现崇拜者的婚姻失败,精神世界饱受折磨,很可怜,因此她不顾一切要跟崇拜者风雨同担,这应该是一种境界,也没错!她(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社会、封建体制的受害者,尤其这个悲剧发生在鲁迅先生的身上其意义就更加深刻,立意也会相对深远。剧中的人物让人感到阵阵酸楚、痛楚,为朱安,为鲁迅,为鲁母,为那些人,也为那个时代,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前进、变革中的痛楚,因此,它是历史性的悲剧!这是一部具有浓郁诗意和深沉况味的历史悲剧,凄美,精美,简洁、深沉、凝重!这是我们各部门竭力为之的!
戏曲舞台上涉及到鲁迅婚姻情感问题的几乎没有,难点在于将鲁迅的婚姻题材变成一个文学作品,多少还有点犯忌,特别是将其变成戏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就更得小心翼翼了,分寸拿捏是个重要问题。难在于两点,其一,分寸拿捏不好会伤及鲁迅;其二对于重要历史人物回归真实的认识,怎么样让鲁迅这样的文化巨擘回归?客观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怎么把握?这些直接影响着每一环节、每一个部门的创作。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朱安的情感世界开掘越深的同时对鲁迅的负面影响会越大,这是个拿捏问题,而剧本又没给鲁迅表达隐衷的空间,是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只能挖空心思在二度上加以弥补、强化。比如:鲁迅初次登场。周家上上下下皆知道鲁迅不满意这桩婚姻,且数次来信退婚,周家如临大敌、严密监控着鲁迅,唯恐他作出忤逆祖宗的事。因此,四位族里的公公一定要严查一番,在四位公公的授意下众喊:“有请新郎!”导板中鲁迅唱“封封书信催得紧”后音乐停,鲁迅左手高举一条长约一米五(变形、夸张)的假辫子,双眼盯着假辫子随锣鼓点(撕边)上场,下场门上至反向九龙口处,陡然将其摔至身后,接唱“逼我匆匆回家门。说什么母亲患重病,却原来骗我完婚姻”,痛苦不已的鲁迅将假辫子摔在地上,欲挣脱枷锁,拒婚而去,刚走至门口突然想起含辛茹苦养活兄弟们的寡母,慢慢地转身唱“不敢断然以身抗,怕的是伤了母亲的一片心”,慢慢蹲下双手捧起刚刚抛在地上的假辫子。以此通过夸张变形的假辫子舞动来强化鲁迅欲罢不能的痛苦心境。再如鲁迅跟朱安提出分开后,朱安不解地问:“分开”?鲁迅说:“你回娘家再找个合适的”。朱安震惊说:“你……你要休我?”鲁迅忙说:“这不叫休……”朱安目光呆滞地说:“真那样,我就只有去死……”便晕倒过去。惊愕的鲁迅看着痛苦的朱安艰难地后退到右台口,痛彻心扉地一声长叹……
访师和学潮的戏剧本上朱安是不在场的,为了正面展现朱安和鲁迅的差距,我在二度编排上做了以下处理:鲁迅和他的学生在一起交谈的神采和心境让朱安感到很惊讶,因为她从未见过这样的鲁迅的,我将舞台做成两个区域,前区是鲁迅和学生区域,若隐若现的后光区是朱安的,朱安做着手工活,一边好奇地张望着这边,鲁迅的神情让她不解,但她也为他高兴,朱安几次想却怎么也搭不上话。鲁迅带领学生们搞学潮,朱安仍是在很远处关注着鲁迅。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非要闹事呢?她百死不解,但是鲁迅气愤她也气愤,鲁迅激昂她也激昂,鲁迅痛苦她更痛苦!也就是让朱安作为一个局外人当众直面了鲁迅参与的重大事件,这样就能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放在舞台上,让人直观地感受她和他差异。
为什么一个北方的剧种要选择表现一个南方的题材呢?豫剧自身的特质和属性跟江南的大家闺秀的气质是错位的、冲突的,将来会是个怪胎吗?
很多师长、同仁、朋友曾善意地提醒过我和作者,为此,我的导师帮我认真的做了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其实,豫剧和南方题材早有结缘,成功的凤毛麟角,可是《梁祝》、《西厢记》是越剧的经典传统剧目、典型的南方题材,为什么也能成为京剧、黄梅、晋剧、蒲剧的经典保留剧目?张庚先生说:“豫剧大腔大口、铿锵豪放”,言外之意豪放有余、细腻不足。我们历史的分析总结豫剧现代戏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豫剧这个剧种的表现领域是扩张、蓄化型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交响乐的引进;八十年代西洋声乐对豫剧声腔改革;九十年代演剧样式的革命(九十年代《红果红了》、新世纪的《香魂女》)等,这些不但没有破坏豫剧的本体特性,反而极大丰富了豫剧的表现力和提升了豫剧的文学品质、艺术品格。当然这首先还是得看题材,这个戏是个文人戏,是个聚焦江南一个女人命运的戏,这就要求不能粗、糙、野、爆,要有韵致、况味;其次是要我们来看朱安,她的情感世界一直处于两极,也就是现实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现实中的世界秋风萧瑟、干枝枯叶,苍凉、悲怆,而想象中的世界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她会像一个怀春的少女,这些情境需要我们在表现上即铿锵悲怆又细腻真切;再看这个戏是讲封建礼教对人的禁锢和愆害,怎么样让这种血泪控诉给人一种深沉、深刻的反思呢?也需要有长江大浪的情感巨浪和巨浪过后涓涓细流般的绵绵况味,这个戏需要这种品格,我姑且称之为“豫剧南方戏”了这种“豫剧南方戏”绝不会是毁灭性的破坏豫剧本体,相反,极有可能会拓展豫剧的表现领域!我总结下来有这样的结论:要达到这样品格,绝不是某一块、某一领域转变或提升,需要整体集中奔赴,是一种合力后给人的一种品格和气韵,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潜下心去、同心协力在样式、舞美、灯光、音乐、唱腔、服化、演员的内功上、尤其是在表演上下真功,用真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