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华
摘 要 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古林公园等7个园区为调查对象,选取交通、水域驳岸和植被景观3个体现旅游生态设施质量的要素,对其建设状况、设计规划、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以期为今后类似区域景区优化提升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生态旅游;园林设计;旅游设施;江苏省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3--03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休闲方式作为两个重要的评定指标,决定着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和质量效应[1]。其中,生态旅游设施可以以一系列量化指标和实体要素呈现,因此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实际意义。
1 研究要素及方法
本文结合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及景区评定的质量准则,并且参照《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技术规范(试行)》上对生态旅游设施规划建设的界定,筛选出了若干能够体现生态旅游设施特色的调查要素,主要包含景区交通游路、水域驳岸环境、生态植被景观三类。
1.1 调查时间及地域
1.1.1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从2015年3-6月,也即第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召开后的1 a内,一方面考虑这一盛事会催生南京的旅游设施建设和升级,另一方面也利用此次契机对南京景区现有的生态旅游使用和接待情况做一摸底,为今后大型节事期间南京生态设施的建设使用提供参考[2]。
1.1.2 调查地域
根据建成时间、景区性质和地理分布等多重要素考虑,将本调查报告研究的地域界定在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景区点,分别是玄武湖公园、幕燕滨江风貌区、雨花台烈士陵园、古林公园、绣球公园、乌龙潭公园和七桥瓮湿地公园。
2 调查内容
2.1 交通游路
2.1.1 游路分级
生态旅游区区别于一般景区的一大特征就是强调人的能动性位移,尤其是鼓励采用自行车道和徒步等交通方式。这就对道路级别的多样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综合来看,调查的7个景区基本满足了生态景区对游路的分级要求,包括一级串联园区的主路,二级次园路以及三级支路。可以说游路系统基本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幕燕滨江风貌区和雨花台烈士陵园主要是以主环路为主,其三级游步道的比例约占整个路网的20%;而乌龙潭公园、绣球公园的三级游步道比例较大,约35%。究其原因,主要是和景区的特殊属性有关,作为大尺度的滨江风貌区和纪念性园林代表雨花台,其面域较为广阔,通过宽阔的一级路更加能够凸显景区主轴;而乌龙潭公园、绣球公园作为服务半径为周边人群的中小型景区,其园林道路设计更显精致[3]。后期优化时,前者可以适当提高三级游步道的比例,在主路布局方式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着力打造慢行方式的多样性,多建设一些生态旅游性质的三级游步道。
2.1.2 游路材质
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中对园路材质的多样性和材质做出明确的要求。尤其强调游览步道设置合理,普遍采用生态性材料,线路设计符合生态和审美原则。总体而言,调查的景区中都至少运用了3种及以上的路面材质。其中,混凝土和柏油类型路面材质所占比例最大,一般都在主路上出现。而差别主要体现在游步道的材质上,调研中发现,一般游步道多采用石材或木质,结合不同的线型及长度做成美观和谐的游线,如玄武湖公园园路材质较为丰富,综合运用了青砖、碎拼和鹅卵石等多种类型,并将其和公园的历史典故、园林风格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
但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某一特定区域大面积使用同一种单调材质的现象局部出现等。如幕燕滨江风貌区在某些大面积区域的材质处理上过于单调,空间丰富度不够,若能够加以颜色及单元的变化,景观装饰效果会更好一些。
2.1.3 旅游交通方式和工具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对游客在景区内的游憩经历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多种特色交通工具和方式。
调查中发现,一些建设年限较长的景区,如乌龙潭公园、古林公园等,基本上没有电瓶车这种交通方式。玄武湖、雨花台等景区虽然有电瓶车,但是基本都是环主路行进一圈,中途很少停留,更没有深入到二级支路,可以说完全是一个交通上的串联,而缺少了生态游憩的辅助功能,不够鲜明[5]。建议在后期优化时,应合理考虑慢行系统的专项设计,让游客真正体验“生态慢游”的乐趣。
2.2 水域驳岸
2.2.1 水域资源清洁度
调查的景区中,大部分景区的水质都是非常良好的,但也有局部的一些出现了少量污染现象,如幕燕滨江风貌区,由于江域面积广阔,且之前一直是采沙、采石的重要工地,导致还有一些工业用砂和杂质残留,后期应该对这些重点区域集中整治。
2.2.2 水域驳岸的类型
多数调查景区的驳岸类型都在2种以上,除了基本的硬质驳岸外,出现了以植物花草为主要覆盖形式的生态护坡。尤其是乌龙潭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运用多彩的水生植被打造曲线多变的水岸线,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景区驳岸建设稍显单调。如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驳岸设计主要分布在名胜古迹区和楼台亭阁馆范围内,驳岸的类型几乎都是以简单的块石堆砌或者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美学和游憩价值稍显不足。后期可以通过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及铺装材质上的调整,优化驳岸形式。
2.2.3 驳岸的亲水性
水作为一种独特价值的资源,既可以远观,也可以通过处理满足游客“亲近水”的个性化需求。调查发现,现代景区中,可以通过建设亲水平台和水中建筑的形式,满足游客的“亲水性”需求。但亲水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这需要在生态性和安全性方面寻求一个平衡。一味强调水域空间的开敞性而忽略了最初的安全性需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幕燕滨江风貌区,在某一些临江开阔区域,只是单一地运用卵石作为基础驳岸,而忽略了扶栏等隔断要素,容易造成游客的安全事故。
2.3 植被景观
景区植被景观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除了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巨大之外,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软质空间、季相变化和观赏价值也应该作为重要的旅游实体。
2.3.1 植被品种及丰富度
调查的7个景区中,所有景区观赏植物品种均达到100种以上。其中,玄武湖公园最多,达到497种,植物品种中不乏一些珍稀树种。在绿化覆盖率上,大部分公园的绿化率已经超过了80%,远远超出了生态园林指标评定的标准。可以说,基础绿化条件及景观已经达成。
2.3.2 植被空间环境
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作为经典的园林四大要素,其组合配置形成的特色空间往往成为生态旅游重要的游憩场所。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景区的植物均能够合理考虑空间上的变化和周围环境。如雨花台陵园运用庄重、肃穆的雪松、马尾松和五针松等栽植于纪念区,增加了纪念区的整齐、庄重感;通过以规则式为主的植物配置手法,成功突出了纪念性景观主题。玄武湖公园的“杉林氧吧”区,应景地运用了水杉和地被植物,营造出鲜明的休憩空间,成为人们乐于停留的场所。当然,也有一些景区的局部地段尚不能达到突出特色的要求,如幕燕滨江风光带的一些滨江地带,绵延超过100 m基本见不到一株大型苗木,虽然考虑了人们观江景的开阔性,但是从生态和美学的角度而言,后期还是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滨水植物,和江景融合,强化地域景观标识性。
2.3.3 古树名木资源
古树名木资源是活的生物化石,是讲述历史的珍稀植物使者。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浑厚,古树名木作为时代的见证,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财富。
南京市的公园景区不乏一些珍贵的古树名木,在调查的景区中,最少的古树名木为一棵,最多的有数十棵之多,但是现状是,各景区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玄武湖公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在保护上更加重视,通过挂牌、围合等保护方式,向游客普及古树知识。而绣球公园、七桥瓮湿地公园的某些古树名木,还存在保护不到位的现象。主要是没有通过合理的挂牌来进行明示,游客并不知情,视为常树。这样的话,使这一珍贵资源白白浪费,长此以往,古树名木的生长前景也着实令人担忧。
3 优化提升建议及策略
3.1 交通游路提升
在现有公园景区大路网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在局部节点附近增加三级游路,丰富旅游交通形式,拓展游客自主游憩空间。在生态交通工具建设上,大型景区应普及景区内的电瓶车交通方式,电瓶车数量和容量视游客量变化、淡旺季应有所区分,提高生态设施的可利用率。合理规划景区内公共自行车的数量,可以借鉴城市公共交通做法,在景区出入口、重要景观节点处,集中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方便游客绿色游园。在线路建设上,应开辟专门的漫游道,可以在材质铺装和颜色上和一般交通道路相区别,彰显漫游交通特色。
3.2 水域驳岸提升
利用生态护坡,合理弱化硬质驳岸。可以选择植物及优美石材,做成滨水小景,通过设计土坡自然坡度排水、涵养水源和控制水位。在一些水域较好、风光优美的区域,可以采取架设木栈道或亲水平台形式,满足游客亲水性需求。在建造亲水设施时,应该按照设计规范和准则,合理建设扶栏等安全设施。水深危险处可以通过设立警示牌、人工劝导的方式,阻止游客进入。
3.3 植被景观提升
景区应切实加强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保护。通过树立保护牌、建设隔离栏的形式,采取实际措施进行保护。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保护养管日志,定期不定期进行跟踪监测;同时,可应结合自身特色植物,创新思维,将植物和旅游产品打造有机结合。此外,既可以以专类园观赏、植物文化科普等形式开展体验旅游,也可以将植物作为产品衍生物,设计出和景区定位主题相匹配的特色产品,增强游客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4 结语
景区中的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和体系规划,是践行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展“生态旅游,绿色游憩”的重要基础。南京市作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价值,决定了生态旅游设施在景区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对今后南京市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有所帮助,助推南京市乃至类似地域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朋,滕兰稳.论生态旅游设施体系与规划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63-10473.
[2]周蕾芝,张国庆,张爱光.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舒适度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4(2):55-58.
[3]吴为廉,潘肖澎.旅游康体游憩设施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李欠强,陈秋华.生态旅游区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6(2):167-173.
[5]林振华.旅游设施工程程规划浅述[J].林业调查研究,2005(3):86-89.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