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刚
一转眼来到这个山区学校已有五六年了,从犹豫、无奈,到坚守希望,一路走来,虽坎坷寂寞,却也发现别一样的天空。
山区的交通、生活环境差,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待遇较低,个人发展机会少,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和扎根山区的信念。从选择做一个山区教师时,就要对此有充足的心里准备,在心里迈过这道无形的坎。许多城里的教师可以到去山区支教一二年,但是十几二十年的坚守,又有几人能做到?让我们对那些一辈子扎根山区的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吧!这不是对我这个仅仅只做了几年的山区教师的自夸,因为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迈过心里的这道坎,还要像山一样稳住自己的心,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一个稳定的学习源泉,稳稳托起山里孩子的希望和梦想。
心理上的接受还要辅以生活上的习惯,才能真正充当起山区教师的角色。把所有刚熟悉的时尚生活、疯狂的唱K、街头的朋友小聚等等统统留在记忆的脑海中,选择山区的一刻,就要慢慢学会适应山里单调的休闲娱乐和宁静的孤独,习惯于蛙鸣鸟叫的新奇和蟑螂老鼠的肆无忌惮,坦然面对停水停电后那接近于原始、自然的生活。选择做一个山区教师,更要学会包容山里的孩子,看到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脏乱的面容,不要有丝毫的责备和厌恶,或许他们那稚嫩的肩膀已开始尝试担起家庭的责任。感受着他们散漫粗俗的行为举止,不要以为是对你的无礼,慢慢了解就会发现,也许他们那年迈的阿公阿婆照顾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后,便无力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引导。
最难熬就是刚开始的两年,适应山区艰苦生活的同时,还要慢慢熟悉、组织好课堂教学,时不时的克服外界的诱惑,扑灭心中不安分的火焰,又怕长此以往消磨了心中的斗志和追求。不安于现状,要实现自我成长,还要学会明辨,坚守信念。刚开始,总有个别长者向你传授所谓心得,听得多了,也要懂得“察言观色”, 明辨曲直是非,辨别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意见和建议。备课时,经常会有年长的教师走到面前,审视一番后说道:“上课还用写什么教案啊!我从来都不写教案。”微微一笑作为应答,我如果也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也许可以不用写教案。闲聊的时候,偶尔会听到有些教师劝道:“教好教差都一样,何苦要多做那么多功夫呢?”事实确实如此,也许有人确实如此做,我更愿相信这只是他们一时的牢骚或者职业倦怠的一种借口或者托词,当不得真。要知道,我们的选择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自身,更影响着山区的孩子。我们的一份努力,就是他们走出大山的一点力量;我们的坚守,就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我们的信念,就是他们心中播下的梦想的种子。
两三年的适应期过后,慢慢进入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拐点。这时候已经熟悉教学工作要求,摸索总结出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丰富,可以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山区教师的视野窄,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不能很好的了解、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教学方式,容易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优秀教师的指导,此时往往也会成为许多山区教师成长的瓶颈。又由于山区教师成长上升的空间小,许多教师便懒于进行教学探究和尝试。此外,山区学校还有许多独有的问题,例如留守儿童多,更多贫困家庭学生还要承担过多的家务,山洪暴雨时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辍学问题等,这些教育教学之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去关注,所以山区教师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之外的事情上,这也成了阻碍山区教师进步成长的一道屏障。
在山区教育的特殊情况下,如何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形成专业素养?
成长:是一个过程。所有的成长都是一个慢慢积累、聚集的过程。前几天偶然翻看自己入职培训时的笔记本,才发现当时所记录的字字珠玑。许多一线优秀教师的建言,正是自己现在正在践行的策略,他们当时提出的问题,正是我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暗暗懊悔这些良言被自己草草埋于箱底,却又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成长的过程吗?从刚从教时慢慢了解、熟悉、到管理和组织好教学,以及现在深刻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把其他教师的好做法一下拿来全部运用。就如学生的成长,只要坚守信心,保持耐心,总会看到希望
反思:自我成长的关键。自我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促进自我成长;通过反思才能更多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经常会听到有教师抱怨:这些学生真懒,不做作业上课又睡觉;××没希望了,不但不认真听讲,还破坏课堂纪律,提醒过许多次也没有用;这些内容我都讲过许多遍了,学生还是不会。相信类似的抱怨在广大教师的耳边不时响起。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也许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懒的原因是他们不喜欢,如果做他们喜欢的事,相信是不怕吃苦的。他们不喜欢恐怕不是不喜欢某一科目而是不喜欢教师的教授方式,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太死板或是一点也不生动没有激情。为什么我们讲过多次的内容学生不能掌握呢?我们问过自己吗?我们对学生讲明白了吗?他们听懂了吗?即使听懂了能掌握吗?掌握了会运用吗?收起牢骚,想想我们自己上学时老师讲过的内容都能掌握吗?经过细细反思,追根溯源,也许我们慢慢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对过去经验的反思,是作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如果缺乏对自身的反思追问,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自然很难实现自我超越。
尝试改变:展现全新的自我。虽然我们要学会适应,但不要惧怕创新,更不是要求我们满足于现状。也许时间久了许多教师会安于山区的闲适生活,教育教学方式也随着生活的步调慢慢的固化,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着昨天的自我,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教育方式的同时也重复着对生活的态度。又由于缺少外界新鲜因素的刺激,反而偏执的将自己习以为常的落后方式认为是唯一正确的存在。在众人皆甘于平凡的氛围中要想做到独树一帜很难。但尝试改变,是一种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是一种对生命不息的信念。有改变,才有进步的可能。如果我们一直平庸,如果我们一直毫无进展和突破,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呢?改变对生命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自己的心境,改变那习以为常且乏味的生活方式。看着昏昏欲睡的整个教室的学生,我们怎能毫无感触的坚持到下课,更有甚者一个学期都如此呢?面对学生厌烦了的教学方法,我们怎可无动于衷呢?看着学生勤奋但低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吗?面对这一切,我们没想到要做出一点改变吗?如果让我们年复一年的处于这样的情景中是一样多么可怕的事,何况是身心发育还未成熟的学生!也许有时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生活会介意多一份精彩吗?如果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引领学生前行,又何尝不是一种惬意。一天两天的改变也许没有那么明显,当表现出自己的不同时,我们自己,我们的学生已经昂首阔步在前面领跑了。
闲暇时间的利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些教师在工作之余喜欢搓搓麻将打打牌,或者去钓钓鱼搞个活动,娱乐身心,这本无可厚非。如果闲暇之余一点教学之外的书也不看,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不去了解,作为一个教师,就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曾亲耳听到个别教师说过自己看书就头痛,不想看,也有教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居然说没有读过《红楼梦》,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当自己不想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时候,却指责学生不爱学习,这时你的可信度又有几何呢?我在要求学生之前总是尝试着自己首先能够做到,我要求学生课外多看书或复习的时候,我必然自己闲暇的时刻也在努力。我努力做到每一周至少读一本人文社科或者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并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我想以身示范的效果比语言的要求要好得多。我们在要求学生进步的同时首先自己要不断前进,不提高自己的高度,何以提高学生。闲暇时多一份努力,必然多一份收获。
开阔视野:给山区的孩子展示一个更精彩多样的世界。不走出大山,对山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他们便会认为大山就是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山区教师,带来知识的同时,还应带来希望、梦想。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上,还应该伸向山外广阔的世界。通过报纸、网络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介绍世界的精彩多姿,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给他们一个梦想,为他们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去了解、拥抱世界。
这不单单是一个山区教师的自我成长与修养,更是山区孩子走出大山、探索世界的脚步。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