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娴,陈学凤,刘建清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2010年在广东召开的全民公益启动大会倡导“树立‘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这是中国公益提速的转折点,传统的富人公益、名人公益开始向全民公益、人人公益[1]转变。微公益提供了一个人人公益的平台,鼓励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从捐赠一支笔、转发一条短信、点亮一颗红心等一些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做起。以此,将人们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唤起更广泛的公益意识,鼓励和发动更多人践行义举,形成一种具有情感温度的公益文化氛围,从而促成更加高效的社会性公益行动的出现。
大学生是推动微公益发展的中坚力量,本项目组以全新的视角——大学生的视角来了解微公益的发展情况。笔者以常州科教城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相关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更好地发挥微公益活动的育人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养成公益习惯。
2014年5月,本项目组成员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了大量有关微公益的文献资料,初步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定稿。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6道题目,其中有15道封闭性题目(其中10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性题目。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向、数量、目的、途径、类型、收获等几个方面,着重了解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态度及需求这两方面的情况。
为了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14年6月1日~7月2日。调查学校为常州科教城的三所高校(常州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达95.2%。同时,还和部分学生进行了单独的访谈。调查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3.3%、66.7%;涵盖多个不同专业,如平面设计、财务会计管理、动漫设计、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项目组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学校样本的层次性(本科生、高职生)因素,以及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创意、纺织、经贸、服装)等因素,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3.1.1 持续性不足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37.7%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微公益活动,41%的大学生参加过1~5次微公益活动,占了调查学生的大多数;而参加微公益活动次数在5~10次的大学生只占到15%;参加过10次以上的仅有6.3%。三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情况也有差异,其中,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参加0次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人数最多,占该校调查总人数的46%;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加0次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人数最少,占该校调查总人数的30%。参加过微公益活动在10次以上的是常州大学的学生,占该校调查总人数的1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人数较多,但总体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次数不多,持续性不足。
表1 您参加过几次微公益活动(单选)
3.1.2 微公益理念淡薄
由表2中的数据可见,有35.7%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微公益;13%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微公益在传递社会正能量中发挥的作用;15%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微公益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还有16%的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不感兴趣。
表2 您没有或很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单选)
在随后的个别访谈中,对于“什么情况下会参与微公益活动”,很多大学生回答说:“我现在没有钱,没有资本、也没有时间去做公益活动,只要我有钱了,我也会像那些大慈善家一样,参与公益活动。”可见,很多大学生没有认清微公益和传统公益的不同,对微公益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微公益理念比较淡薄。
3.2.1 对微公益的主体需求——参与意愿较强
从表3中的数据看出,选择“非常应该”和“可以去努力”这两个选项的大学生高达76.3%,这表明大学生有强烈参与公益事业的意愿。针对“您认为下列哪项最符合高校微公益事业现状?”的提问,33.6%的人选择了“大学生素质较高,参与微公益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较高”;14%的人选择了“高校内受益面广,提高了微公益的影响力”;30%的人选择了“学生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22.4%的人选择了“参与微公益的大学生的比例不断降低,项目缺乏连续性,无法凝练出校园微公益特色品牌项目”。这些选择反映出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他们是推动微公益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主动参与微公益活动,发挥在微公益活动中的影响力。在回答“您觉得参加公益活动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时,有24%的大学生选择了“可以锻炼能力”;41.3%的大学生选择了“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34.7%的大学生选择了“增加素质拓展分”。可见,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表3 作为一名大学生,您觉得应该为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吗(单选)
3.2.2 对微公益活动方式的需求——简单便捷
从表4中的数据看出,“点亮一些标志”、“转发亲朋好友的公益微信”、“主动关注一些公益组织的微博”等一些操作简便、举手可做的微公益活动方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而“做微公益的发起人”这类有点复杂和难度的微公益活动方式只有19.3%的大学生认可。在回答“您选择用微博参与公益活动是因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有43%的大学生选择了“简单易操作,点一下就可以帮到人”。可见,多数大学生喜欢简单便捷的微公益活动方式。
表4 您会选择哪种方式去参与网上的微公益(多选)
3.2.3 对微公益活动平台的需求——网络平台
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83%的人选择“愿意”,仅有17%的人选择“不愿意”。由此可见,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参加一些举手可做的微公益活动,那么有很多大学生还是愿意参与进来。在“您有专门关注做微公益活动的微博么?”这一问题上,只有23.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关注,67.1%的大学生没有专门关注做“微公益”活动的微博,甚至有9.6%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微博。
表5 如果现在有一个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参加一些微公益活动,您是否愿意参加(单选)
在个别访谈中,当谈到“您认为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或者通过社团、红十字会等传统公益组织参与微公益活动,哪种途径更好”时,多数大学生认为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更好,既可以增强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与平台,可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微公益活动中来。由此看来,利用微博或微信建立一个校园微公益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宣传微公益理念、发布微公益活动信息,打造出校园微公益特色品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抽样调查及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持续性不足、微公益理念淡薄、参与微公益的主体意愿较强、喜欢简单便捷的微公益活动方式、渴望校园微公益网络平台。为了有效发挥大学生在微公益中的影响力,更好地推动微公益事业的发展,本项目组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加强微公益理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微公益思维方式。《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58.3%的捐款都流入政府、慈善会及红会系统中,只有1.3%的捐款到了慈善会之外的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福利院[2]。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联系,疏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已经降到最低[3]。这份报告,加上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使得原本公信度较高的传统公益受到了质疑,而另一种新型的人人可参与的“微公益”活动模式却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微公益”是指基于网络平台,特别是微博的公益行为,这些行为都具有大众性、草根性、参与性等特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与常态化,平民大众对公益事件可参与评论,可随手转发,更可成为主角。现在“大公益”时代开始进入到“微公益”——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每个人都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参与进来。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志愿者,以博物馆和QQ群为据点,在周末举行生物、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讲座,人们在展现自我才华的同时,又能为他人解惑,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可见“微公益”更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就是新公益时代对于公益的新定义。各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班团组织、学生社团、校园网络等载体形式,大力推广微公益理念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认清微公益的草根、随时、举手之劳、快乐等优势。还需要端正大学生参加微公益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倡导大学生发掘身边微小的社会公共需求,用行动表达爱心,并发动他人身体力行,让公益真正成为人人都可以实现的、阳光快乐的生活方式,从而推动中国微公益事业的发展。
倡导“行动+传播”的微公益活动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微公益行列中,把个人的公益坚持,变成群体的公益坚守,促进微公益活动的持续化发展。2006年—2011年加多宝集团组织的“一堂课”支教的公益活动,不仅吸引了21所高校的35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这次支教活动,而且随着支教大学生在微博上对支教生活的照片及点滴故事的分享,每天都有许多网友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使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全民助学的热潮。2014年5月10日,“一袋牛奶的暴走”公益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共有5 278人在风雨中暴走,参与选手募捐的善款经汇总,通过微信账号、网站、媒体公开[4],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流动儿童的生活营养问题。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奉献爱心的方式,并不仅仅是捐出多少钱、参加多少次活动,更重要的是发布在微博或微信中的几十个字、几张图片,以及转发一个评论、一条短信。爱心互联网上的流动与传播,也在人们心灵中播下微公益的种子,从而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践行微公益的活动中来。“行动+传播”是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新方式。
21世纪,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改变传统的公益模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5],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的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2007年由美国网络筹款活动先驱约翰·布林创办的FreeRice,是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备“微公益”性质的网站,捐出的米粒从第一天的几百粒到现在一天的近一亿粒,推动了全球微公益事业的发展。高校要利用微博或微信等搭建校园微公益第三方平台,为大学生搭建起与FreeRice、联想微公益大赛、新浪微公益平台、多背一公斤、爱心小站、微微萤火虫、茶缸儿等知名微公益网站沟通的桥梁。要保证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渠道的畅通,提供全方位的微公益资源信息,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通共享,为每个大学生提供参与微公益的“方便之门”,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微公益平台发布的任何活动。校园微公益第三方平台,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开交流、分享活动经验的平台[6],发挥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形成动态的能量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实现从个人的公益坚持到群体的公益坚守的转化,形成人人可公益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中国微公益事业的发展。
[1] 腾讯公益.2010全民公益启动大会暨全民公益论坛在穗举行[EB/OL].(2010-12-05)[2014-09-20].http://gongyi.qq.com/a/20101207/000020.htm#p=1.
[2] 微公益时代[EB/OL].(2012-02-12)[2014-09-20].http://news.163.com/12/0212/06/7Q1U73IN00014AED.html.
[3] 陈学凤.助老安全与老年人权利保护:关爱老年人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5):121-123.
[4] 顾敏.“一袋牛奶的暴走”感动龙城[EB/OL].(2014-05-20)[2014-09-20].http://news.sina.com.cn/c/2014-05-20/0630301 71642.shtml.
[5]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EB/OL].(2013-07-17)[2014-09-20].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2781.html.
[6] 陈学凤.以社团为载体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