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林梅琴
闽剧《甘国宝》在福建流传甚广,尤其是闽东一带,民间还衍生出了许多番外篇。在这部剧中,甘国宝由表姐王莲莲照看长大,不过表姐嫌他没有出息,经常数落他,就算他后来当上了九门提督,也还是一样的待遇。
在戏剧之外,甘国宝的形象要风光得多,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身世。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生于屏南县小梨洋村的他,有个远近闻名的武师父亲甘享贵,家境还算殷实。传说他还在娘胎里的时候,母亲梦见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虎,结果生下甘国宝,长得高高大大,比寻常人都壮得多,还对舞刀弄剑之类的无师自通。
民间还有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传说:当时才七八岁的甘国宝调皮闹事,被父亲追着打,结果跑到一条断头巷里,眼见得就没了去路。情急之下,他一跃而起,翻过了丈余高的墙头。父亲跟着爬上了墙,这一看倒好,底下蹲的却是一只白额大虎!
传说归传说,甘国宝的本事倒是不容小觑的。就在全家移居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的第三年,也就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他参加武举考试中了举人,不久后又中了进士,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被授为御前花翎侍卫,为家里大大地争了光。在文儒坊这个盛产读书人的地方,甘国宝成了一个靠武功出名的特例。
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钦点甘国宝为台湾总兵,并作批示:“此系第一要地,不同他处,非才干优良、见识明彻者不能胜任。”
可别以为这是个好差事。当时的台湾,风不调雨不顺,饥民遍地,匪盗出没频繁,是个不太平的地方。为了管理台湾,甘国宝亲自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实行班兵制,狠抓治安。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连环画《甘国宝与王莲莲》,绘者张自生。
甘国宝画像。
甘国宝虽然是个武将,却很重视文化教育,他教导台民要“明礼义,务耕耘”,并配合当地政府开办“义学”。
在甘国宝的治理下,台湾终于摆脱了原来民不聊生的样子。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他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离开时,当地百姓给他送万民伞、万民旗,一路送到鹿耳门。
然而就在甘国宝离台不久后,台湾六门斗海面发生海盗事件,情急之下,朝廷又派了甘国宝赴任总兵一职。当时台民箪食壶浆,在码头上夹道欢迎甘国宝的船队,可见其得民心处。
为了解决海盗隐患,甘国宝亲自坐镇海防第一线,带着船队在海岸线上巡逻,还生擒了海盗大头目董六。他这一招杀鸡儆猴,大大地震慑了这些海盗,他们“慑其威,服其勇”,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从此,甘国宝便成了台湾人民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甘国宝为官清廉,常常拿自己的俸禄救济他人。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均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例如惠州遭水灾时设厂施粥并劝导富户开仓平粜、赈济饥民等等,在民间享有极好的口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67岁的甘国宝出巡八府,途经泉州时染病逝世。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海峡对岸后,百姓还自发地给他建祠设祀,纪念他为台湾做的一切。
甘国宝出生于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7岁时全家搬到古田县长岭村生活,又过了10年,即清雍正四年时,全家迁至福州文儒坊。
近十来年,台湾、广东及福建省内其他地方的甘国宝后裔到屏南寻根谒祖的日益增多,甚至连祖籍湖南的台湾甘氏宗亲也来屏南认亲。
影响力大的同时,甘国宝的形象也在民间想象中变得更加戏剧化。很多人认识他都是通过闽剧,而在《王莲莲拜香》中,甘国宝只能算是个和表姐斗嘴的配角,和原来的武将形象相去甚远,这不失为一种遗憾。
进入21世纪,有两个影视作品让甘国宝声名重扬。
2006年,中央电视台和福州电视台合作,根据作家北北的《三坊七巷》一书拍摄了同名系列纪录片,其中第四集“文儒坊里的武将”讲述的就是甘国宝的生平事迹。该片获得了全国十佳纪录片奖,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让甘国宝大露了一回脸。
2007年,福州五彩动漫公司制作的15集动画片《评话甘国宝》在福州电视台播出。这部片子采用了评话说书的表现形式让甘国宝重吐乡音,加上卡通人物造型讨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2009年8月17日,闽剧《戍台名将甘国宝》在屏南县上演,纪念甘国宝诞辰300周年。
延伸阅读
屏南县城的甘国宝雕像,高11米,重200多吨。
2003年,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甘国宝分会在福州成立,主要开展闽台两地的甘国宝文化研究,对促进闽台两地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两岸多年的合作,《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一书于2006年出版,为研究甘国宝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2009年5月,甘国宝传说故事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