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的文化解读:足球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初始论证

2015-12-25 02:19路云亭
体育科研 2015年6期
关键词:蹴鞠足球体育

路云亭

2005年5月20 日是国际足联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位于瑞士苏黎士的国际足联总部迎来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其中有很多是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人。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约瑟夫在庆典大会上郑重其事地向来自五大洲的足联官员和其他人士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布拉特强调指出:“在几千年前,足球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历史上的蹴鞠带给我们今天的欢乐。”[1]足球是一种文化进化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品类,有关足球源于中国的认定多多少少寄寓着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豪感。一些通俗读物也将此观点抛向大众群体:“足球发源于中国,但是在今天一些足球发达的国家都不愿接受这项运动竟然起源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这一事实。2001年3月,国际足联正式认定足球发源于中国,中国也因此得到了2004年国际足联成立100周年庆典活动主办国的资格。”[2]于是,一条具有颠覆性的信息摆在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的面前,足球是否可以算作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人的足球发明是否演化为一种普世体育观?足球在中国的命运是否波及到国粹领域?足球的发展维度是否具有中国的民族精神?

1 蹴鞠在中国呈现出传承有序的格局

传统教科书曾对中国传统体育作出过界定:“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的集中反映,是华夏各民族数千年来在狩猎、战争、休闲娱乐、养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民族传统体育几经兴衰,流传至今。”[3]蹴鞠显然符合中国传统体育的条件。在界定蹴鞠的文化价值之前,需要对蹴鞠的衍生及存在状况作出梳理。

《西京杂记》曰:“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以服朝觐焉。”又曰:“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忻,今皆无此,故不乐也。”《会稽典录》曰:“唐庠,字汉序。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于是名儒洪笔,绝而不续。 ”[11]

由此可知,汉代蹴鞠之流行情况。据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记述,魏朝郎中鱼豢私撰的《魏略》曾将曹操所溺爱的孔桂列入《佞倖篇》。陈寿《三国志》评述道:“桂字叔林,天水人也。建安初,数为将军杨秋使诣太祖,太祖表拜骑都尉。桂性便辟,晓博弈、蹹鞠,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12]“蹹鞠”即“踏鞠”,为蹴鞠的另一种称谓。孔桂善于游戏的身份被有儒家正统思想的陈寿当成了不务正业者,由此可见中国的游乐文化发展之艰难。清代翟灏《通俗编》将蹴鞠列为“俳优类”,并详尽地讲述了蹴鞠的规制和游戏方式。“《汉·艺文志》:兵技巧类有蹴鞠二十五篇,师古曰:鞠以韦为之,宝以物,蹴踏之以为戏也。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家焉。《唐音癸签》:唐变古蹴鞠戏为蹴球,其法: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按:鞠实以毛,见《汉·霍去病传》注,而唐时球制亦不与旧同。归氏子嘲皮日休云: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烬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赐遭拳卒未休。盖又今所谓气球也。”[13]唐代的蹴鞠竞技性很强,其与自然的联系也很紧密,唐代仲无颇《气毬赋》将唐代蹴鞠的盛况表现得极为传神:“气之为毬,含而成质,俾腾跃而悠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心。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可转之动,混成之会,虽无侣而是匹,谅有皮之足贵。傅毛非取,奚资蔚矣之文,实腹可嘉,且养浩然之气。观夫浑兮无覆,块若有形,方劳击触,曾匪遑宁。其升木也,许子之瓢始挂。其坠地也,魏王之瓠斯零。惧欲挤于沟壑,将不出于户庭,智不待乎扃锁,乃存乎苞裹。坚强祈致,虽吐纳之在君,蕴蓄为功,信盈虚而自我。念修完之是急,如穿凿之忘可。勿怀弃掷,委质操持。舍之则藏,岂凝滞之兴消,苏而复上,犹轻举之可思。彼跳丸之与蹴鞠,又何足以加之。 ”[14]

仲无颇将蹴鞠游戏当成了一种非凡的景观,这种以游戏为正道的观念反应出唐代以道教为国教的理念,体现出唐代人游戏天下的集体心性,还在游戏学的高度上确立了唐代文化的独特价值。唐代还出现了女子蹴鞠。康骈《剧谈录》记载:“时春雨新霁,有三鬟女子,年可十七八,衣装蓝缕,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15]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云:“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时难独当天下事,功成却进手中筹。再三陈乞垆烟里,前后封章玉案头。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里看张油。遥知塞雁从今好,直得渔阳已北愁。边铺警巡旗尽换,山城候馆过壁重修。干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圣主分明交暂去,不须高起见京楼。”[16]写的是红妆歌妓玩蹴鞠的场面,再现了大唐王朝刚性化的游戏品格。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同用家花车斜四韵》云:“何处深春好,春深大镇家。前旌光照日,后骑蹙成花。节院收衙队,球场簇看车。广筵歌舞散,书号夕阳斜。”[17]刘禹锡在诗歌中描述了深春时节,士人游春的休闲场景,其中有“球场簇看车”的豪华版的游玩景象。

2 蹴鞠的风俗学形态

蹴鞠的观赏性带有节庆的喜庆气氛,已经成为中国民间风俗的一部分。明代李渔《美人千态诗》记载:“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回踢罢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18]李渔是明代一位兼具导演、编剧身份的大戏剧家,其戏剧以娱乐性见长,李渔的蹴鞠题材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其明代娱乐生活的多样性风貌。明代马如玉《踢球》云:“腰肢袅袅力微微,滚滚红尘拂羽衣。偃月鬓边星欲坠,石榴裙底凤比飞。”[19]马玉如曾居金陵旧院,此诗写的是歌妓们踢球的情境。明代旧院是妓女麇集之地。清代余怀《板桥杂记》记载:“旧院人称曲中,前门对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妓家鳞次,比屋而居,屋宇精洁,花木萧疏,迥非尘境。到门则铜环半启,珠箔低垂;升阶则猧儿吠客,鹦哥唤茶;登堂则假母肃迎,分宾抗礼;进轩则丫鬟毕妆,捧艳而出;坐久则水陆备至,丝肉竞陈;定情则目挑心招,绸缪宛转。纨绔少年,绣肠才子,无不魂迷色阵,气尽雌风矣。妓家仆婢称之曰‘娘’,外人呼之曰‘小娘’,假母称之曰‘娘儿’,有客称客曰‘姐夫’,客称假母曰‘外婆’。”[20]可见,旧院是一种柔性化的文化场所。佚名的《蹴鞠总诀歌》记载了蹴鞠的运动场景。“肩如手中持重物,用背慢下快回头。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头。控时须用双睛顾,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时且用身先倒,右膝左手略微高。胸拍使了低头觑,何必频频问绿杨。”[19]佚名的这首诗的着力点在于运动本身,和专门记述文化类场景的诗歌不尽相同。清代王誉昌:“锦骱平铺界紫庭,裙彩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19]由此可见,从汉代开始到清代,蹴鞠一直流行不绝,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游戏项目。此外,儿童蹴鞠现象也在许多非文字类文物中得以呈现。“中国历史博物馆及湖南省博物馆均藏有一面背为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纹饰的宋代铜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陶枕上,画有一民间少女踢球的图像;宋代画家苏汉臣《长春百子图》中,描绘有儿童们在冬日蹴鞠嬉戏的情景;元刻本《事林广记》中的《园社摸场》插图,刻划了宋元时的球戏组织园社,在市镇表演蹴鞠挣钱的场面;明刻本《水浒全传》、《金瓶梅》、《三才图会》等,均有蹴鞠场面的插图;明代画家杜堇绘的《仕女图》中,有五位妇女在树下踢球的图景;明清时期有的青花瓷碗上,也绘有儿童蹴鞠的图案,等等,但铸有踢球图纹的古钱则鲜为人知,前人谱录亦从未披露过。因此,这枚古代蹴鞠图案的厌胜钱,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古代足球运动史的实物资料,值得重视。”[21]儿童蹴鞠所蕴含的风俗学的价值更为鲜明。

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献中还有“踢熊头”的记载。辽宁灯塔县民间文学中就记载过一位善于踢熊头的好汉。“黑巴出溜脸冒油,头上戴个小帽头,紧身儿裤褂儿疙瘩扣儿,拿手绝技踢熊头。”[22]所谓的“熊头”并非狗熊的脑袋,而是一种牛生牛皮毛朝外卷的球,民俗学家曾记录过“踢熊头”:“源于女真人的野外狩猎生活。将熊头割下,在地上多人用脚踢传,直至将其毛踢光为止,故称‘踢熊头’。后来,民间将此风俗演变成踢猪尿脬。即将猪尿脬洗净,经过晾晒把它揉软,使之不脆不裂。然后在里边充气,气足后将口用细绳扎紧,便成气球。玩时,用脚踢,用手传,也可用头顶。这是民间原始的球。也有用猪皮缝成球形,中间用猪尿脬作球胆,这比单纯的尿脬结实。”[23]东北地区的民间资料记录:“踢熊头。这个名称怎么来历,谁也说不明白,熊头球是六块或八块猪皮或牛皮缝制而成的,里面装上猪辟泡,吹鼓起来,用细带绑好便可以踢了。划上界线,人分两伙,踢进对方家中为赢,也有叫踢大家的,没有守门员,要有守门员和今日的足球则非常相似了。”[24]由此可知,踢熊头是一种没有守门员的野球游戏,其游戏原理较为原始,未见有球门之类的设施记载。踢熊头在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满足、锡伯族、朝鲜族中都十分流行。周恩来少年时期曾经在沈阳读书,读书期间一度参加过各种体育活动,其中就包括踢熊头活动。“东关模范学校这几天非常热闹,上完课,大家都在呼朋引伴的。这种体育游戏叫 ‘踢熊头’(类似于足球的运动),这种运动对抗性很强,踢起来也很有意思,大家都乐此不疲。”[25]《少年周恩来》形象地描述过周恩来参加踢熊头活动的场面。“周恩来的速度很快,他迅速从同学脚下抢过熊头,往前跑去。有一个个子很大的同学想用自己强壮的身体挡住他,拦阻他前进的方向。可这位同学在身体同样强壮的周恩来面前,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周恩来灵活地绕过他,带着熊头向前冲。前面有一个同学往前跑动,等待接应,周恩来将球传了过去,那个同学使劲地往高处踢去(那时没有球门)。进啦!得分啦!大家都跑过来,相互击掌庆贺。从此,再也没有同学敢小看周恩来的运动能力了。周恩来在踢熊头的过程中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没有相互问紧密的配合,就没有球队最后的胜利。”[25]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的有关书籍也记述过周恩爱参加踢熊头活动的事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体育活动,注意锻炼身体。在校时他很佩服教体育的老师,与体育老师很接近,向他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下课时他常常与同学们到操场参加体育活动,尤其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踢熊头(类似足球)的比赛,这是一种对抗性的运动,那时条件简陋,没有大门而是往高踢,熊头在同学中传来传去,这种活动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很好的配合,每次他都能很好地团结同学,使大家心情舒畅。”[26]文章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并在场面描述上客观上反应出踢熊头的竞赛场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陈寰回忆在东北地区生活得时候曾记述:“朝鲜族青年总在场子里踢足球,我们叫做踢 ‘熊头’。”[27]国际足联虽然并未认可踢熊头游戏和蹴鞠的必然联系,但踢熊头和蹴鞠有着内在的相似度和文化上的相通之处。中国古代蹴鞠之事实在文献学、文物学、图像学的层面全方位地呈现,足球起源于中国的论断之所以获得了国际足联的认可,也仅仅是一种顺理成章之举。

3 蹴鞠与现代足球的对话

在如此丰富的蹴鞠文化的文献面前,人们必须回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国究竟是不是足球的创始国?假如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观念,而在此基础上的另一个问题同样存在,足球是否算得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笔者曾经在上海体育学院做过一个随机性的调查,问询了大约20余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家在先期提示的前提下,认可了中国是足球创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无一人认足球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要点在于文化的惯性。即便是中国的一些探索传统体育概念的教科书也感到对诸如此类的观念犯难。“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从实用主义视角评析中国体育的历史与现实,重点放在当代中国体育与西方体育的融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挖掘以及文化建设上,而在理论上对‘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未能给予明确界定,致使目前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认识模糊,经常出现诸多概念混用的现象。”[3]正因为有关“传统体育”等概念的模糊,才出现了权威观念的缺失现象,并最终纵容了大众的从众心理,在强势观念的主导下,只能跟随欧美主流观念的风潮。大家习惯上地认为足球是英国人发明的,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正式成立,这一年便称为现代足球的诞生年。

足球的成立与否主要是看它的规则是否成立,体育的现代性源于规则的现代性,许多现代文化都是如此,规则压倒一切。规则不仅是一种质的规定性,还是一种法系,没有规则的足球就是原始战斗、极限格斗、荒野格斗,无法成为一种现代文明体系中的体育项目。1997年以来,国际足联官方人士多次在公开场合宣布,中国是足球的发明国。问题于是赫然出现:如果说中国是足球的发明国,为什么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提出来足球是中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布拉特以及他的几个助手明确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国际足联的官方话语已经明确指明足球源于中国,我们完全可以把足球当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中国的体育学术界仍未对此现象明确表态,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心里面都拒绝承认这个现实。

问题还在延续。中国人为何集体性拒绝了国际足联的声明?布拉特为何要认可中国的足球始创国地位?其实,只要略加分析就会得知,中国人拒绝接受足球起源于中国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对传统体育的认知已然有一个看似凝固化的框架。传统的体育教科书认为:“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传统体育产生于远古时代并发展进而保留较为固定的形式而影响至今的体育运动[3]。在这样的定义的支配下,中国人无法将蹴鞠和现代英式足球看成一个有机体。但是,国际足联的动机非常简单。其一,国际足联已然具备和奥运会抗衡的能力。奥运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从1863年算作现代足球的源头,则意味着现代足球的历史很短,无法和奥运会相比,因此,国际足联亟欲寻找一种提高其历史感、强化其悠久性、抬高其身份的方法。国际足联得知中国的蹴鞠源于黄帝时期,便认可了这种说法,并借以提升足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其二,中国经济崛起,国际足联无法忽视这个巨大的经济实体。中国的足球市场一向称得上庞大,十四亿人中至少有数千万人有看球的习惯,国际足联不仅希望打开中国市场,更期盼扩张足球在这个东方大国的影响力。其三,国际足联已经诞生一百多年,从前并未认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事实,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足联才情愿接受足球源于中国的事实。这里蕴藏着一种大国和强国崛起的综合性效应。

现代足球诞生于英国,但是,百年来的足球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足球传播史。“传播是在特定‘场域’内进行的,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任何传播行为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关系,譬如文化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等,因而传播总是被设定于特定的传播‘场域’或传播语境之中。这同时也决定了传播本身即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手段、姿势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28]足球的传播犹如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一样,当其遇到合适的阳光、水土、气候以及适合它生长的大环境时,不仅会结果丰美的果实,还会在特殊的地域延伸出异彩缤纷的多元化的流派。足球的流派和人种、民族性格以及具体的文化环境关系极大,其所折射出来的足球风貌几乎构成了现代足球的风格系列。

现实的情况已然十分明了,中国作为足球创始国的地位不可动摇。中国和英国的足球情缘同样紧密,两者拥有几乎等值的地位。中国是古典足球的创始国,而英国则是现代足球的创始国。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每逢两国元首都会见都会有媒介人士关注到其中的故事,而两国元首的相遇并热议足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美谈。这样的事情在2015年度曾经出现过两次。2015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与威廉王子谈到了足球。足球是习近平主席和威廉王子的共同爱好,熟知中国足球现状的威廉王子祝愿中国足球事业早日取得更大成功[29]。“威廉王子今年年初访华时,就与习近平聊过足球。在访华前接受《金融时报》访问时,习近平也说:我对中国足球的最大期待,就是中国足球能跻身世界强队,使足球运动为增强人民体质、激励人们顽强奋斗精神发挥重要作用。此次访英,他也将特意访问曼城足球集团。”[29]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2015年3月2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双方多次谈及足球。新华社曾对此予以报道:“双方还饶有兴趣地谈及两国体育交流。习近平表示,威廉王子十分喜欢足球,中国愿向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强队学习。中英足球合作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2013年中超联赛和英超联赛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中英在武术、气功等项目上还将举行一系列交流和赛事,希望你今后继续为促进中英体育交流合作多作贡献。威廉王子表示,我知道习主席也是足球迷,我希望有更多中国选手来英参加英超比赛。双方在举办奥运会方面进行过很好合作,希望两国继续加强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交流。”[30]这种会面却意外地达成了两种足球文化高峰会面的一种机遇,体现出足球文化所中蕴藏的无限美好的精神。

如果以时间段划分两者的影响力,蹴鞠无疑在古典时代具有绝对的统治力,但就英式足球在近代以来影响力而言,其无疑占据绝对优势。由于时代、文化和历史境遇的不同,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具备更多的可比性。时过境迁,人们现代从事、议论的足球,几乎特指现代英式足球,而非中国古老的蹴鞠活动。现代中国的球迷群体也都是英式足球的拥趸,而很少听说过有蹴鞠的爱好者。其实,蹴鞠在现代中国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大体仅限于蹴鞠的发源地、部分旅游景点和带有实验性的学校。中国的蹴鞠表演集中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齐鲁网曾对蹴鞠做出推介:“唐代开始出现了标准的球门,球门上面有风流眼,以将鞠踢过风流眼,不落地为胜。唐宋时期盛行“白打”蹴鞠。这是一种以表现个人技巧为主的、非对抗的、既可自娱又可供人娱乐的娱乐性、表演性蹴鞠。这种蹴鞠只需要小片场地,活动方便,踢时不受场地限制。还有的是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乐伴奏下踢出各种花样。足球博物馆蹴鞠表演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31]近年来在临淄举办的蹴鞠活动很多带有文化、旅游和表演色彩。2013年就出现过一场蹴鞠和现代足球联袂共演的足球聚会。“鲁能花式足球表演团来到淄博张店区实验中学进行巡演活动。张店实验中学是一所足球基础非常扎实的学校,该校足球队曾两次获得山东省中学生足球比赛冠军。来自足球博物馆的蹴鞠表演队和花式足球队员分别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蹴鞠和现代华足虽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的规则和表演形式,但精湛的表演给大家给师生们展示了足球共同的魅力。特别是两支球队的对抗比赛活动给师生了呈现了一场极具乐趣的视觉盛宴。热烈的互动活动和饶有趣味的现场对抗,让全场参与其中,共同感受足球的魅力,体验足球带来的快乐。”[32]江西省的学校也曾经出现过蹴鞠表演活动。中国对蹴鞠的推广旨在做到国际化,其中包括邀请国际知名足球明星参与蹴鞠活动。“正在北京参加活动的卡卡在鸟巢外场观看了蹴鞠表演。卡卡在对这项中国传统足球技艺啧啧称奇的同时,他也耐不住寂寞穿上了汉服,身上的号码依然是‘捌’号。虽然这回踢的不是足球,但穿着皮鞋的卡卡秀起蹴鞠来,脚法依旧华丽。”[33]2014年的中国齐文化节在蹴鞠的起源地山东淄博开幕,“古装蹴鞠表演引围观”。[34]“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学生在学校进行蹴鞠表演比赛。蹴鞠是一种中国古代流行、类似现代足球的体育运动。该校积极引导小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35]大规模的蹴鞠表演终于让人联想到足球的原始形态,展示出现代需求和足球的雏形的强烈对比的景象。然而,客观而言,现代足球高强度的对抗性、拼争性和征服性始终和突出个人技艺表演的蹴鞠有着一条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就在相对温和的蹴鞠表演的同时,具有零和博弈内涵的现代足球却吸引着全世界大量观众。现代足球并未因为蹴鞠的存在而更改其发展的方向。

蹴鞠从其诞生之日其就一直有妇孺皆宜、老少不弃的内涵,且从一开始就具有女性化的特征。换言之,蹴鞠很适合大众参与。“明代宫中常进行蹴鞠活动。《明宣宗行乐图》中生动地描绘了宣宗朱瞻基观赏蹴鞠的情景。《崇祯宫词》中也记述了田贵妃和宫人一起蹴鞠的盛况: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36]明代女子蹴鞠主要集中在娼家。《金瓶梅》第十六回记载了西门庆和桂姐踢球的情态:“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青衣着黄板师者,谓之园社,手里捧着一双烧鹅,提着两瓶老酒,笑着说:‘大节间来孝顺大官人。’向前打了半跪。西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等候,待俺们吃过酒,跑三跑。’于是由桌上拾了四盘嘎饭,一大壶酒,一碟点心,打发众园社吃了,整理气毬伺候。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叫桂姐上来与两个园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过一、二年,这边院中似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的了,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当下桂姐踢了两跑下来,使得尘生眉畔,汗湿腮边,气喘吁吁,腰肢困乏,袖中取出春扇儿摇凉,与西门庆携着手看桂卿与谢希大、张小闲踢行头,白秃子、罗回子在旁跷着脚儿来往拾毬。”[37]

任何游戏都有传播与扩张的效应,中国的蹴鞠也一度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国。《旧唐书·高丽》曾记载高丽国风情:“好围棋投壶之戏,人能蹴鞠。”[38]直到现在,韩国人仍将踢足球说成蹴球。[39]蹴鞠在唐代就传到了日本。日本最早的一部诗集 《万叶集·反歌》载:“神龟四年正月数王子及诸臣子等集于春日野而作打球之乐,其日忽天阴雨雷电,此时宫中无侍从及侍卫,救行刑罚,皆散禁于授刀寮,而妄不得出道路,于时悒愤即作斯歌,作者未详。”[40]据《续日本后记》卷三载:“承和元年(834年)五月戊午,令四卫府驰尽种种马艺及打球之态。”[41]《百炼抄》卷四也载:“宽和二年(986年)六月六日,法皇仁和寺览竞马打球。”[41]“当时在我国境内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国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他们也派出了大批的遣日使,其中公元821年的遣日使臣王文矩就擅长击球。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知道他是打球能手,特地为他组织了一场比赛,据《类聚国史》卷七十二‘踏歌’载:‘弘仁十三年(822年)正月戊申,御丰乐殿,宴五位以上及番客,奏踏歌,渤海国使王文矩等打球。’”[41]嵯峨天皇写《早春观打球》诗以纪其盛:“芳春烟景早朝晴,使客乘时出前庭。回仗飞空疑初月,奔球转地似流星。左拟右承当门竞,分行群踏虬雷声。大呼伐鼓催筹急,观者犹嫌都易成。”[42]诗歌写出了日本蹴鞠竞赛的热闹景象。日本乐书《体源抄》记载:“古打球乐八十人,又四十人,骑马舞之。今四人舞之,又天王寺六人舞之。”[43]日本是岛国,土地相对狭小,日本人还根据自己的国情将来自中国的蹴鞠改变为“步打球”的形式。[44]日本古代蹴鞠著作《蹴鞠九十九条》记载:“鞠始于太原。”[45]日本另一蹴鞠专著《游庭秘抄》引述《口传集》:“蹴鞠者,起自沧海万里之异域,遍于九陌之皇城。”[45]当代的体育史著作也对日本蹴鞠的开展情况作出过描述。“据日本古籍记载,唐传入日本的蹴鞠主要是‘一般场户’的踢法,有三人场、四人场、八人场,等等。马球约在公元8世纪初传入日本。据日本《经国集》一书载,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在欢迎渤海棘褐使节的宴会上,嵯峨天皇和侍臣溢野贞主在观看马球后,各作一首描写马球的汉诗,说明当时马球运动已比较普遍。另据日本源高明所著的 《西宫记》载,公元955年(周世宗显德二年)的日本宫廷马球有‘衣冠如唐人’的句子,并且描写了在竞赛时打球‘入球门,则各乱声’。这与唐代马球竞赛伐鼓的场面是一致的。”[45]蹴鞠传到日本后,很快就接受了日本的本土文化,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日本式蹴鞠。“日本蹴鞠场上所用的鞠直径为18-20厘米。球形近于椭圆。重量100-150克。弹力很小。制鞠的材料用的是鹿皮,两片鹿皮缝合之处用皮带状的马皮衔接,鞠内填入少量大麦粒。”[39]不仅如此,日本蹴鞠的人员规制也别具一格。“一般的竞技项目为了有利于活动和比赛,所穿服装都追求利落,蹴鞠服装不是这样的。日本进行蹴鞠时所穿服装和蹴鞠姿势都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也就是传统的唐宋文化)的特点。因而,蹴鞠时对技术动作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更有乐趣。服装要有统一的色调,要柔和(按照掌门人的要求。古代日本蹴鞠的掌门人必须取得相应的执照,但现在这一制度已经中断了)。服装中头饰的要求,也就是帽子的颜色必须是黑色的 (女性不戴),对蹴鞠鞋也有特殊要求。如果不参加蹴鞠,要左手持鞠扇在一边恭候。”[39]十七世纪的日本作家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女》就以文学的笔法详尽地描述过旧时日本贵族女子蹴鞠的情形:“蹴鞠这种游戏,本是男人的技艺。但当我担任某大名(诸侯)的联系内外的联络女仆,陪同夫人来到浅草的下府邸,只见庭院中雾岛的杜鹃初开,山野一片嫣红。一群身穿红色裙裤的女仆集在庭院中,足音悄静地玩着蹴鞠的种种技艺。举步轻稚。阔袖飞舞。表演着樱花三叠、翻山越岭等种种技巧,翩若惊鸿,姿态美妙之极。我身为女流,初见此种美景深感惊奇。在京城(指京都),过去连女官们弯杨弓射箭的游戏都认为是有些过分,不过据说是杨贵妃所喜好,也就逐渐地认为适合于女人了。至于蹴鞠是由圣德太子开始的,而女人蹴鞠则尚无此例。此时此地的大名夫人居然玩起蹴鞠来,足见这位夫人是一位思想开放,生活豪奢的人物。”[46]

中国的蹴鞠在东方的传播极为成功,其在西方的传播却出现了一波三折的情况。研究蹴鞠史的人士认为:“蹴鞠最大的影响是通过对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第一运动——足球运动。原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1978年曾说,国际足球史专家研究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担任国际足联技术委员会主任时也曾说:足球起源于中国,后来通过战争传播到了西方。后来他又强调: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里传到了埃及,而后又从那里传到了希腊、罗马、法国,最后才传到了英国。”[39]相关人士引述了原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的观点,并再度申明布拉特的蹴鞠乃足球的原始形态说。“当蹴鞠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走向衰弱的时候,西方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由于文化控制越来越紧,限制越来越多,蹴鞠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而处于上升时的文化恰恰是‘开拓’与‘张扬’,现代上意义的足球运动最终在英国形成。”[39]蹴鞠之所以以未能进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足球竞技项目,原因较为复杂,而蹴鞠所追求的表演性态势则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避免伤人,提高欣赏性,这是唐代创造单球门蹴鞠的思想基础。古代娱乐活动有两种性质,一是自娱性娱乐,一是表演性娱乐。唐代创造单球门蹴鞠是为了宴会表演,是他娱性娱乐,是艺人(就是古代足球职业运动员)的表演,因此运动方式偏重于高技艺表演,球门柱高三丈,球门洞仅有二尺,这是观赏的需要。宋代继承这一传统,也是以蹴鞠为宴会娱乐,也是艺人的技艺表演,所以单球门蹴鞠自创造之日起便是艺人的运动项目,始终未能在群众中普及开展。单球门蹴鞠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但是由于创造时是从表演观赏的要求出发,偏重于奇巧、技艺,球门柱太高,球门洞太小,射球过门的难度太大,所以在唐宋朝七百年间只是朝廷和贵族的宴会娱乐,在民间始终未能得到广泛开展,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47]足球和蹴鞠貌似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却在以脚触球的本体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较诸现代足球,蹴鞠的身体对抗性相对较弱。研究蹴鞠历史的学者已然注意到蹴鞠对抗性较弱的特点,但蹴鞠的表演性却获得了业界人士的认可。“综观中国蹴鞠能延续发展几千年,其优点便是能随时代文化的变迁而改变其运动方式,从双球门对抗竞赛改变为单球门间接竞赛,以至于不用球门多种花样的表演式踢球,都是随着潮流发展的革新。”[47]在现代足球的本体文化体系中,源自中国的蹴鞠显示出了相对中庸化、温和与非表演化的文化属性。

4 结语

从蹴鞠到现代足球有一种明显的分野,两者的差异也体现在多种层面。男性化特征是现代足球所特别追求之物,现代足球的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原始抗争特征都是古典蹴鞠中所难得寻觅的。现代足球还是一种媒介游戏,在传播媒介的反复鼓噪下,足球几乎成为男性荷尔蒙的一种外化形态。每逢世界杯之类的大型足球盛事,即便属于足球创始国的中国观众也会会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生理性亢奋状态之中。准确而言,蹴鞠虽然产生于先秦时代,却在后世的演化过程得中粘连、凝结、裹挟了丰富的儒家文化的内涵,其含蓄的竞技过程、中庸化的竞技理念、纯表演性的杂技意识,都充满了古典意蕴,与蹴鞠相匹配的文化元素是花园、庭院以及其他市井化的文化景观。现代足球则具有提纯性、对抗性和制胜性特征,寄托着欧洲逻各斯主义中抵抗零和游戏的特殊价值,两者共同完成了世界性足球文化的构建事宜。

[1] 岳长志.从足球溯源说开去——兼谈文史工作研究的方法和方向[J].中国政协,2007(8):70.

[2] 张明林.世界之最[M].第四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019.

[3] 黄益苏,等.传统体育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4]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M].卷三十.引自张烈主编.汉书注译[M].第二册.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1940.

[5] 李宝耕主编.足球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3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中国古代球类运动史料初考[M].第七、八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21-22.

[7]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第九[M].卷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05:1782.

[8] [东汉]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第四十一[M].卷五十一.[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1809:1809.

[9] [西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M].卷一百一十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422.

[10][汉]桓宽.盐铁论·刺权第九[M].卷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

[11][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蹴鞠[M].卷七五四.第 4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3348-3349.

[12][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M].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85.

[13][清]翟灏.通俗编·俳优[M].卷三十一.陈志明编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576.

[14]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8608.

[15][唐]康骈.剧谈录·潘将军失珠[M].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23.

[1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建四[M].卷三〇〇.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3411-3412.

[17][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刘禹锡四[M].卷三五七.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4035.

[18]李儒科.中国古代体育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81.

[19]路今铧,金磊.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4.

[20][清]张潮辑.虞初新志[M].卷二十.王根林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1-272.

[21]朱卓鹏.中国民间收藏集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71-272.

[22]灯塔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分卷·灯塔资料本[M].(内部交流).318.

[23]尹郁山.吉林满俗研究·关东搜异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13-214.

[24]郎庆周.满洲屯轶事[M].(内部资料).59.

[25]金石.少年周恩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4-55.

[26]人民体育出版社编.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7:215.

[27]陈寰.流光漫忆:一个女记者的人生旅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64.

[28]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1.

[29]习近平访英首日与王室三代分别谈了什么?[BE/OL].http://news.sina.com.cn/c/2015-10-22/doc-ifxizetf7877391.shtml.2015-10-21.

[30]克韩.习近平主席为啥和威廉王子聊足球[BE/OL].http://sports.sina.com.cn/g/pl/2015-03-04/12247531740.shtml.2015-03-04.

[31]王晓.临淄将举行四场仿唐宋蹴鞠表演 市民可免费观看[BE/OL].http://zibo.iqilu.com/zbgushi/2015/0906/2539919.shtml.2015-09-06.

[32]山东鲁能官网.鲁能花式足球队走进淄博 与蹴鞠表演队同台表演[BE/OL].http://zibo.dzwww.com/zbxw/201305/t20130512_8367983.htm.2013-05-11.

[33]张也.卡卡鸟巢外观看蹴鞠表演穿上汉服脚法依旧华丽[BE/OL].http://sports.sohu.com/20130703/n380559529.shtml.2013-07-03.

[34]张伟、高发芳.2014中国齐文化节淄博开幕 古装蹴鞠表演引围观[BE/OL].http://www.sd.xinhuanet.com/whsdw/2014-09/15/c_1112477215.htm.2014-09-15.

[35]赣南日报社.蹴鞠表演进校园来源[BE/OL].https://www.baidu.com/link?url=30kHaEwMGUmPHhAyxM8LmW9KA54uKvtw0l eqtUjEMaz6-enDEAs3SErwVu61da5yHaADBv7iAc-tdZGxPrB8 Ju7l-hn76IIoXOmqpbenpOm&wd=&eqid=8378c2960012286900 0000035635ec8f.2015-04-05.

[36]向斯.皇朝典故纪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00.

[37]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古代足球史料专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7-98.

[38][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东夷[M].卷一百九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3619.

[39]解维俊.齐都蹴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44-146.

[40][日]大伴家持,等.万叶集[M].赵乐甡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234.

[41]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9-460.

[42][日本]《经国集·杂咏》卷十一.引自.古事类苑·游戏部十五·打毡[M].古事类苑刊行会,1931:1148.

[43][日本]古事类苑·乐舞部七[M].443.

[44][日本]小高吉三郎.日本的游戏[M].羽田书店,1943:397.

[45]夏书宇,等.中国体育通史简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28-129.

[46][日]井原西鹤.好色一代女[M].刘丕坤、张鼎衡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4:53-54.

[47]刘秉果.中国蹴鞠与现代足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27:28.

猜你喜欢
蹴鞠足球体育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我们的“体育梦”
认识足球(一)
蹦鞠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