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泓汐
今年11月27日是已故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先生诞辰75周年纪念日。李小龙一生传奇地推动了世界武术的发展,将 Kung Fu (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他的拳脚倾倒了当时的西方世界,引来了对中国功夫的顶礼膜拜,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第一人。今天,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有人将李小龙融合世界各国拳术所创的截拳道带回了中国,他就是曾任电子部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东方文化传播促进会主席、北京市武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主席——钟海明先生。
谁都想不到,钟海明和这位功夫巨星的不解之缘,却是从翻译一本书开始的。
无意间成为截拳道的推广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在海外已经蜚声国际武坛和影坛,但国内关于他却还是一无所知。1980年,钟先生在北邮念研究生。由于多年习武的经历被泄露,时常有习武者前来切磋和拜师。其中一位叫马丁的留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马丁在当时十分特殊化的留学生小院支起帐篷,吊起了沙袋等各类器械,墙上挂了一幅相貌十分英俊的中国人的巨幅照片。走进马丁的宿舍,满墙都是这位英俊武生的练功照和杂志画版,钟先生第一次从这位留学生的口中了解到这就是“Bruce Lee—李小龙”。
钟海明回忆说:“从马丁的眼神和言语中透射出对这位中国人的无比敬佩。他告诉我,‘世界上知道的中国人只有两个,一位是毛泽东,另一位就是Bruce Lee(李小龙),甚至对后者的知名度还会高于前者。对于我们从毛泽东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这一比喻确实太使我震惊了。然而,那时李小龙这位世界武坛巨星离我们而去已有七八年了,而国人却对这位让外国人彻底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形象的伟人还一无所知,这实在太可悲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世界各地无数的外国人对这位年轻的中国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呢?钟先生与马丁达成了默契,钟传授他一些传统武术技法。马丁把珍藏的全套练功教材(四册)《Bruce Lee Fighting Method》借给钟一阅。
钟一气读完了四册全书。对于仅看过老版武术书和五、六十年代体育类书籍的钟先生来说,真可谓是耳目一新,该书从基本功、拳法、腿法、步法到组合实用和实战技巧,都十分系统而实用,是一部实战武技的经典之作。钟海明决意要将此书译成中文出版。然而当时的文化环境要出版这种“教打架”的书十分困难,内容专业技术性很强,涉及领域新,翻译难度很大。82年交稿后,历经六年的种种磨难,广大武术爱好者期盼已久的《李小龙技击法》终于问世了。在这艰难出版旅程期间,钟只能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宣传李小龙和他的截拳道。《李小龙技击法》的出版,对中国武术的散打和搏击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时这方面的教材几乎是零,该书却发行达数十万册之多,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盗版。许多人正是看了这本书才摸索出搏击散打的精髓,而截拳道也开始在中国逐渐兴起。
谈及翻译该书时的情景,钟海明还记忆犹新。钟海明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我当时也才30出头,年轻气盛,认为李小龙的截拳道如果有机缘与传统武术相比在技术和拳理层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应该有更完美的诠释。所以也没太把这本书当回事。我是70年代到80年代末跟武术界还有来往,到后期才慢慢淡出而忙于自己的专业了,想不到这本书会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大的影响。”
钟海明本身也并没有为此而专门去练截拳道,只是觉得和自己练习传统武术的很多技法和理论是一致的,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之处。通过翻译这本书却大大地影响了钟海明对传统武术技击理念与应用的理解。
一直到前些年,仍然会有不少散打界和截拳道的代表人物找到钟海明,对他说:“钟老师,我们从小就是看着您翻译的《李小龙技击法》长大的,练过来的,这一二十年都一直带着这本书,这书的皮和底都没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反馈,让钟海明意识到不管是截拳道、散打界还是传统武术界,有许多人一直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这本书。特别是,2013年7月李小龙逝世40周年之际,重新引进正式出版《李小龙技击法》在业界和广大爱好者中再次引起了轰动。
“我本人对李小龙的了解是最近这一二十年才加深的。一方面是有了更多的书和文章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料能够传到国内来,另一方面也通过我的一些学生、不同的年轻爱好者,在和他们的交流与信息的沟通中,对李小龙的了解和理解就更加深了。”
对李小龙了解得越多,钟海明就越觉得李小龙不愧是一代宗师、一个奇才,一个可以被称之为“改变了世界的男人”。但是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导致大量民众对李小龙的理解很有限的,包括2008年拍摄的《李小龙传奇》的电视剧,虽然掀起了一阵李小龙热,但深度还是不够。大家对李小龙的理解还停留在功夫明星的层面,甚至也有一些人对李小龙的不屑和轻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李小龙,也为了弘扬中华武道精神,钟海明开始了“传播者”之路。
为中国的截拳道发声
本世纪开始,钟海明针对李小龙做了一些相关节目,其中包括撰写并出版了《王者之路》,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李小龙的成功之路,以及从武道、功夫片到人生感悟做了全方面的解析和探讨,对了解李小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小龙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以影视为主要职业的技击家,以其短暂的一生给世界带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李小龙对世界的影响却不仅限于“功夫片”本身,而让世界看到的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具有的“武道精神”。使人们看到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骨气,这正是习武之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气”。钟海明表示,“我认为年轻人也好,对于中国武术的影响也好,李小龙有很多哲理性的思想,不仅仅是武术本身,在近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都很少有人提出他的思想。李小龙的成功之处有独到的位置和整个成长的背景和经历,天时地利人和创造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塑造这么一个勤奋天才。”李小龙首次打破了传统武术的门户之见,摒弃了武术中许多华而不实的技法与套式,直取传统武术技击之精华。特别是将传统武术中长期蕴涵的哲学思想——武道哲理提升了出来。创建了“以无法为有法”与“以无限为有限”两句名言为代表的截拳道。从而为中国武术拉开了开创性改革的序幕。
李小龙提出“国术应当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对,我希望用哲学精神,融化到国术里面去”的思想。无疑这都将对中国武术各门派之间的整合,以及对中华武道体系的建立起到深远的影响。近年发现,李小龙早在去世前两年(即1971年)就曾声称,要收回载拳道的名称,改称为 “Tao of Chinese Gung Fu” (“中国功夫道”、“中华武道”、“武道”)。可以说李小龙是中华武道理念的第一位倡导者。这与钟海明提出和倡导的《中华武道概论》不谋而合。而截拳道作为李小龙武道精神的诠释,对中华武道的整体传播是具有代表意义的。特别是对当今处于大国崛起时代的中国,非常需要一种“内圣外王”的精神作支撑。然而这种浩然正气又从何而来呢?中华武道的传播与弘扬恰恰是养育这种精神的载体与捷径。
长期以来,国内几乎没有全国性的截拳道机构,国际上的传播与推广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而李小龙去世后,虽然其遗孀和女儿运用相关核心组织和基金会开展传播工作,举办一些纪念活动,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局限和影响,其传播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李小龙文化理念的核心是他的武道体系,如果脱开他的武道体系,那么他的所有文化、技术、哲理思想就是空的,就没有了载体。”在这方面上,李小龙的女儿也很困扰,对东方哲理思想缺乏深刻的理解,以及东西方文化理念差异,国际团队的建立等问题,使其传播起来也有许多力不从心之处。
2006年,钟海明把中国各地在李小龙截拳道方面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传播者郝钢、石天龙、朱建华三位聚集到了一起,共同创立了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并邀请几位当代国际上截拳道代表性导师加盟,由如今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李小龙亲传弟子李恺师傅担任名誉主席,大家共推钟先生为联盟主席。对于坚持在联盟前放“中国”两个字的原因,钟海明解释到,“虽然截拳道的产生和形成,包括传播推广,最早是从美国出来的,但是我和李恺师傅的共同理念认为截拳道的根还是在中国。因为李小龙截拳道的核心理念与技术体系,以及最根本的东西还是中国的传统武术,它只不过是非传统的模式,注重实战。他有他已经完成的东西也有尚未完成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定位中国面向国际化发展的传播策略。”
谈及对未来的传播规划,钟海明表示,“我本身是搞系统工程的,既然承担了这项工作,首先就要把国内的传播体系踏踏实实做好。目前联盟已经初步完成了截拳道的培训、考核和认证三个体系。国内的爱好者和传播者很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求同存异,减少山头,增强凝聚力。这次籍纪念李小龙诞辰七十五周年之际,在南通举办首届截拳道文化节,就是希望能全面传播与弘扬截拳道和中华武道的理念与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与相关国际机构联手,进行国际上的传播,真正实现中华武道的传承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