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钧
距离柴静《穹顶之下》的发布仅仅过去15个小时,过亿点击率之下是仍不断席卷而来的各种声浪,或是证据确凿、咄咄逼人的抨击,或是众口称佛、柴世音菩萨的力捧,可以说面红耳赤,好不热闹。如果从社会责任的视角来梳理柴静事件的始末,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值得肯定的就是,个体公民告别集体无意识和利益零表达,公共知情权、公共参与意识的诉求提升,以期实现个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理性统一和有效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借用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并非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在人比较多的集会场合,受到周围气氛感染人们所表现出与平时品性完全不同的现象。这里所指,为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没有意识、利益没有表达、行为没有目标、变化没有方案的一种状态。柴静以年轻母亲的身份表达对雾霾污染的态度和行为,公众或抨击或赞同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正反映出个体公民正逐渐告别无意识状态,敢于直面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问题,并通过相关方的表达(无论是批评的,还是赞扬的)和参与(无论在现场,还是不在现场)寻求个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和谐统一。
其次还表明了:推动我国社会责任发展的动力机构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即在处于主流地位的大型组织、大型社团主导推动的同时,处于边缘位置个体力量的参与和改进将发挥更大作用。如果回头看看就会发现,我国社会责任近十年取得蓬勃发展的可喜势头,并在总体上形成了多位一体的推进格局,很大程度上主要得益于、依靠于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代表大型组织的理念创新和实践突破,而小型组织(如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公民等边缘力量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开发。即便是处于推进格局中的社会监督,也更多停留在监督的作用上。近年来,以柴静为代表的个体公民力量的崛起,对于社会责任的进一步落地、普及和推广,进而进一步形成监督、改进的倒逼力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此外,还证明了:在个体表达、组织诉求、政府施政三者之间构建通道、进而形成多方协同办事、多方利益共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前文所言,《穹顶之下》的视频一出,赞扬者很多,质疑者同样不少。那么误会在哪?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公民的利益表达与组织的现实诉求,很多时候并不一致,甚至处于博弈状态,而社会责任的理念,则有利于协调多方利益和诉求,追求多方价值共赢。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的作用无疑至关重要,发挥作用的空间也相当巨大。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好的实践,也有很好的经验,而以移动互联、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则更让这一切的实现变得紧迫且可能。
写到此处,已是夜里12点,朋友圈里的同事不见疲态,依然在讨论着。尽管针锋相对,但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无论是黑,还是捧。因为一个负责任社会的构建需要更多人的现场签到以及举手发声。(写于2月28日23时47分)
编辑|罗曙辉 shuhui.lu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