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越 门玉明 李凯玲 李寻昌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翟越 门玉明 李凯玲 李寻昌
安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社会需求量大,又是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因此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不足、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还不够完善、考核机制单一等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建立“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创新课群的建设;构建“四层面、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程导师为重点,体现“三全”教育教学理念,以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并融合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于相应教学课程和内容;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机制,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实行生产实习答辩制度。从而构建“三层面、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
长安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安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社会需求量大,又是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1],其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还不够完善[2]。因此,有必要探索安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本文经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模式,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促使学生由被动参与创新到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是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通过创新实践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具体地说,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要素:
(1)具备完善宽厚的知识体系,即要求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宽厚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即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求知兴趣,以及持之以恒的求知信念;
(3)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即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勇于实践的能力。
针对本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不足、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并根据创新型人才需具备的要素要求,构建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三层次、四位一体”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构成图如图1所示。三个层次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其中目标要求指导教学改革方案制定,保障体系确保教学改革得以实施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四位一体主要是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图1 研究思路流程图
1.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复合型人才”。安全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后,应该具有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识别、设备故障诊断、有害物质检测、安全事故预测,以及编制和审查安全工程的综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具备在安全工程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体现创新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完善创新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建立了“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其中“两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层面包括:基础层面,即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层面,该层面注重加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及认知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设置了自然科学课群,人文社会科学课群;专业基础层面,即专业基础与技能层面,该层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为专业基础课群,如:《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等;专业层面,即知识综合应用层面,该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设置行业通用安全工程、行业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等专业知识课群;创新层面,即创新实践层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创新性的选修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创新课群。
安全工程创新课群中的专业选修课凝练了七门课,包括:安全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安全工程数值分析、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特种设备安全、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等。设有课程设计的课程在原有安全系统工程、工业通风与除尘、防火防爆工程的基础上,增加结构设计原理和应急管理两门课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主要是为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设立,因此在教学时更加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科研性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中要求有25%左右的题目应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
3.体现创新的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靠学校办学优势以及安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在专业教学改革整体规划基础上,以“精选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四平台、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首先,构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应用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的“四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建筑施工安全、石油化工安全、机械加工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矿山安全等五大实习实践的“五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采用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自选实验、创新实验、实训实验、竞赛试验等“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在开出大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同时,为学生增加开放性实验,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超出课本,且难度适当的创新型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安全工程涉及面广,因此实习单位类型多,实习内容宽泛,往往很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通过积极协商与联系,最终与市安全生产监督局达成共建协议,在为政府安监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管理部门提供了涵盖各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实习单位,大大解决了生产实习难题。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到各行业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现状与问题,激发学生们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政、校、企”三者的共建合作,能够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提供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3]。
(3)生产实习答辩制度
安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长、单位种类多,且较为分散,教师无法时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因此,制定并实行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答辩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并分组进行实习答辩,汇报实习情况和实习体会。综合实习成绩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的成绩。
4.引导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1)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法
全程导师制是引入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进校后,通过与教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由导师制定培养方案,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科学竞赛、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专业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应该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要求与人情感化相结合,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育理念。这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多样性,能力的多层次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
以教师科学研究拉动其课程内涵建设。在组建课程组时,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努力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并使专业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如:《燃烧与爆炸》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关于混凝土高温后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方法与结果介绍给学生,使其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其创新思维。
(3)引导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使用探究式、研究型、实践理论教学、案例引入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思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使用情景教学方法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能有效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强化记忆。
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群建设;基于“政、校、企”合作平台,紧跟学科发展,构建了“四层面、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程导师制为重点,实现“三全”教育教学理念,强化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
[1]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6):172-175.
[2]郑丹,刘剑,贾进章.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41-443.
[3]翟越,何薇,李寻昌,李凯玲.安全工程专业基于政企校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第24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431-434.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