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灿灿洞中藏探秘新疆阿希金矿

2015-12-24 05:17高源中国地质博物馆
地球 2015年1期
关键词:矿洞水仓韩老师

文/高源(中国地质博物馆)

说到黄金,很多人都会眼前一亮,它不仅象征的财富身价,还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千百年来,多少赞美之词不绝于耳:“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十年前一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更展现出这种金属的华贵与美丽。那么,黄金是怎么来的呢?

地质学研究告诉我们,黄金的成因主要是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深埋在地下的金矿可谓在“激情似火”的环境中出生,而我们在河床里淘的砂金以及地表发现的“狗头金”,则属于亿万年沉积作用的结果。那么,大自然的这笔财富是如何从地下走进我们的生活呢?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笔者有幸于2014年9月跟随中国地质博物馆社教部“公众服务建设与研究”项目组远赴新疆伊犁,亲身下矿探秘阿希金矿。

崎岖“淘金”路

我们的车子沿着曲折的盘山路缓慢行进着,路旁是悬崖峭壁,一个急转弯跟着另一个急转弯。听司机师傅介绍,这些盘山路都是矿区工人自己修建的。但是这些路的寿命一般都不长,当山洪爆发泥石流来的时候,道路都会被冲垮,有的时候半座山都因此坍塌下来,修好的道路瞬间荡然无存。遇到下雪时,则封山封路,矿区工人们就要在山上住很久,积雪融化后还要对路面进行整修。

随着车子的颠簸,我的心情变得有些复杂,一方面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淘金者,去探寻一笔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道路的艰辛使我对井下的世界更多了几分好奇和恐惧。

来到矿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矿坑,从空中俯瞰好似一只巨大的碗镶嵌在地面上。的确,这可是一只矗立在西北边陲的“金饭碗”。它始建于1993年6月,1995年6月投入试生产,1996年9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正式生产,是国内第一家采用树脂提金工艺的大型矿山。如今它的实际生产能力为采、选1000吨/日,年处理矿量32万吨,年产黄金4.2万两,其黄金产量占自治区的25%以上。

深入矿井

接下来,我就在矿区工程师韩老师的带领下,到井下看看另一个世界。

下矿的第一步是进行安全教育,并发放安全防护工具,防护工具的种类很多,有工作服、手套、口罩、防水袜套、雨靴、安全头盔及小头灯和充电器,还有一个“下矿跟踪报警器”。报警器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盒子,外面包裹着一个棕色的保护皮套,中间有一个圆形的按钮写着“报警”两个字。如果在矿洞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及时按这个按钮,监控室工作人员就会准确得知你发出警报的位置,来对你进行营救。即便没有发生危险,通过正在工作的矿洞报警器,在监控室的工作人员也能随时掌握你在矿洞的具体位置。

韩老师陪同我进入矿洞,边走边给我讲解。第一次下矿的我既紧张又兴奋,紧紧跟着韩老师往里面走。我能感觉到走的是一段下坡路,韩老师告诉我,下矿的斜度是17度。矿里面很黑暗潮湿,只有微弱的灯光。下矿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叫做“水仓”的地方,经过询问才知道,水仓主要是用来排水的。因为在矿里的岩石裂缝中会含有大量的水,而且开矿使用的风镐也需要水,这些水积累多了,就需要排出矿,所以在矿洞的底处就修建了水仓,集中把水汇聚起来再一起抽走。

我们继续往矿里行进,脚下的路越来越不好走,水越来越多,坑坑洼洼的一脚深一脚浅。韩老师此时却步伐轻盈如履平地,还不时提醒我注意脚下安全,还催促我们快点走,别赶上“放炮”。所谓“放炮”就是随着开采向前推进,就要炸出新的工作面。

我们加快了脚步,越走越黑,最初小头灯还很有照明效果,但现在变得像萤火虫一样微弱。水也是越来越多,已经由刚才的没脚踝到没大腿了,我们就在泥水中继续前行。脚下还有很多深水坑,我几次都掉进水坑里,韩老师把我扶起,水已经打湿了我的上衣。此时矿洞的温度也急剧下降,感觉很冷。周围漆黑一片,看不见前面的路,感觉真有些像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

突然,“轰隆”“轰隆”的巨响从洞的深处传来,紧接着就是浓浓的火药味,呛得我直咳嗽。没想到矿洞下面是这样的工作环境!此时的我心中充满了恐惧,不想再向前走了。

我慢慢调整状态,深呼吸,继续往前走,又听见刺耳的声音,光线一下变亮了很多,我们终于到了采矿的工作面。看有人来了,矿工们停下手中的活,韩老师喊道:“北京来考察的,看看就走。”我也喊道:“师傅们辛苦啦,我来了解你们的工作环境,回去讲给观众讲给孩子们听!”矿工们点点头,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容,只记得他们都黑黑的,上身赤裸着没穿衣服,因为在这里工作实在太热了。和刚才的寒冷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矿工们使用的是风镐,这种设备声音极大,外形有点像我们熟悉的水枪,工作的时候一边开凿矿石一边向开凿面喷水。一来是降低工作面的高温,二来是降低开凿时产生的大量烟尘。矿工们通常单手操作,把控着开凿的方向。开凿下来含金的矿石,再被小矿车一趟一趟的拉出矿洞,进行后面的分选工作。

考察完工作开凿面,我们开始返回。接近矿口的时候,光线逐渐变亮,我才看清了矿洞内的基本情况。矿洞有三米高,宽有六米,左侧是一根水管,右侧是一根电线管,满足了矿洞对水电的要求。照明设备就是普通的灯泡,大约10米左右才安装一个。矿洞顶端和两侧多用沙石和水泥固定,开采完成的矿洞也多用水泥和沙石进行充填。

“淘金”收获

又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回到矿口,又见到了久违的阳光。韩老师问我:“下矿感觉怎么样?我们每天都要在这里工作至少八小时以上呢!”

我当时心情激荡,一时没说出什么。这次考察历时数个小时,可我没有看到一粒金子。然而,当我们驱车又沿着那蜿蜒曲折的盘山路离开矿区,透过车窗再次回望那深不见底的矿坑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金山。这座金山,其实是我内心收获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是矿区工人用血汗和默默无闻的工作铸就的。

如同黄金的形成过程一样,从事地质工作需要火一样的激情,也需要常年累月默默无闻的积累,最后才能迸发出金灿灿的光芒。而作为地学知识及文化的传播者,这次矿井下的实践经历也是我科普人生中淘的一桶“金”。今后我也要像那些在金矿工作的地质工作者一样,用火一般的激情投入到科普事业中,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努力让科学的光辉像黄金一样在大众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矿洞水仓韩老师
井下共享吸水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废弃矿洞成为野生动物家园
采区大断面水仓施工工艺优化
发耳煤矿一井五盘区五上采区+780 m水平水仓设计优化
邻近矿洞对隧道开挖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复杂条件下大断面水仓施工方案优化
我的老师
大宝小神探·寻找神秘的矿洞
矿洞三维建模的技术分析及作业研究
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