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专利管理面临的新境况及新策略

2015-12-24 05:34赵冠艳刘海涵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专利申请安徽省专利

赵冠艳, 冯 栋, 沈 炎, 刘海涵

(1.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处,合肥230036;2.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合肥230002;3.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安徽 芜湖241002;4.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合肥230001)

0 引 言

知识产权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也逐渐备受世界各经济体的关注,其也是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近几年,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研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相关专利激励制度的出台,高校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安徽省高校专利事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虽然安徽省高校专利管理逐步重视起来,但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安徽省高校,重点了解位于专利申请量前十强的高校专利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希望能够对安徽省高校新常态下专利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安徽省高校专利状况及面临的新境况

统计显示,2014年安徽省专利申请量接近十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接近五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五千件大关,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全国第6位,较上年提升一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8位,均居中部第一位。发明专利申请占比首次突破50%。其中,2010年高校申请专利占全省申报专利数的2.6%,2014年大专院校占全省专利申报数的6.2%,增幅21.1%。由表1可见,高校近几年专利事业发展迅速,申请量和授权量都突飞猛进,有的高校从只有几项发展到省内高校前十强,在高校专利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也逐渐凸显一些问题。

1.1 专利快速增长与专利管理力量不匹配,管理不够精细、专业

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专利事业的发展,高校对专利工作也逐渐重视。但随着快速增长的专利数量,高校没有随之配备齐全的管理机构和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大部分还都是兼职管理,一些高职院校甚至无人管理,高校专利管理模式亟待优化。高校专利工作的管理模式选择,是直接影响高校专利成果系统工作效率的重要一环,系统的专利工作管理模式将有效的促进专利工作的提高,否则会阻碍专利成果的质量及其产业化[1]。目前安徽省高校管理模式大致有:分散的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模式、托管式管理。极少一部分高校设置了挂靠在科技处的专利管理科室,实行专利集中管理,但管理比较简单化,部分高校实行了托管管理,把专利日常管理职责托管专利事务所代理管理,这样导致管理人员对专利不了解,不利于专利转化推广。还有部分高校根本没有管理,仅限于科研人员个人申报,学校没有规范化管理,甚至还存在一些非职务发明。

专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因为从知识产权教育——专利成果的产生——专利审核、申请——专利评估、转化,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专利人才的参与,专利人才的缺失将直接影响专利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发展,由此可见专利人才在专利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尽管安徽省高校一部分负责专利申请的老师也在慢慢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薄弱,开始报考专利代理资格证,也有部分高校开启了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和专业。但总体来看,高校里高水平的专利管理人员依然短缺,专业素质亟需提高。

表1 全省3种专利申请、授权与高校3种专利申请、授权比较情况

1.2 追求专利数量、忽视专利质量

近年来,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成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追求专利数量的驱动下,低质量的专利随着产生,同时因省、市、区及所在学校都有奖励政策享受,导致高校老师盲目的申请专利,赢得丰厚的资金报酬,而不是出于科技创新去申请专利,导致所谓的“无用专利”[3]。例如皖北某高校,省市区政策资助,一个老师一个授权发明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皖东某高校政府资助后,一个老师一个授权发明有近3万元的个人收入,这促使老师申报专利就是为了追求丰厚的奖励,而不是为了科技创新。另外,分析《安徽省知识产权专利统计分析》,可见我省高校专利申请量前十强单位的分布差距过大。以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工贸职业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安徽科技学院由2011年的第八位15项增长到2014年第四位216项;安徽工贸职业学院2012年以前不在前十强,2013年却高达273项进入第三位;安徽工程大学由2011年第十位7项迅速增长到2014年第五位189项。以上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省高校专利数量快速增长,部分高校在政策激励的前提下迅猛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这些现象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利于专利数量突飞猛进,弊于产生一堆“无用专利”。

我省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4.9年,较2013年延长1.2年,其中维持在3年以内的有5053件,占31.7%,4~10年的有10458年,占65.6%,10年以上有428件,占2.7%。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大学5所高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过百件,分别为848件、779件、178件、167件和109件。从维持时间来看,在10年以上的仅有2.7%。据相关统计,因未缴纳年费而致专利权被终止的比例高达98.96%;一边被授权,一边被失效甚至成为许多高校专利工作的常态,有的甚至出现失效专利数量远远大于被授权专利数量[4]。

1.3 激励制度不完善,专利转化率低

一定的经费与人力资源投入只是为高校进行技术转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些投入必须与合理有效的制度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不同经费资助下完成的发明和技术成果的所有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等制度设计,关系到产权是否明晰和激励是否兼容,进而关系到能否把校、院系、发明者、技术转移机构等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技术转移的效率[5]。随着省市激励政策的制定,安徽省高校也相应的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但这些激励政策都是为了激励专利申请,但缺乏引导和鼓励高校进行专利转化的有效机制和政策。安徽省、各地市、区制定的奖励政策全部是资助奖励专利授权,各高校也根据上级政策制定了奖励政策,主要是奖励授权发明专利,而不是针对专利转化进行奖励。此外,部分高校例如安徽农业大学把发明专利授权纳入评聘职称、考核体系中,对于高校老师来说专利授权后即可享受一系列的奖励和好处,然而就不去想专利如何转化,自己的科技创新如何运用到生产中。

此外,绝大部分高校,专利和专利转化不是一个部门负责,虽然都集中在科技处管理但不在一个科室,但部门与部门缺乏沟通,不能很好的将专利信息对外宣传。

1.4 专利成果重复研究,维权意识差

在高校科研成果有重复研究现象。还存在很大一部分老师专利意识差,而导致专利申请前发文章,而专利申报前专利代理机构缺乏系统检索,导致专利申报费时费力。还有老师并不是以市场经济前景为指导来选择科研课题和项目,对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缺少关注,也较少进行研究前的专利查新,存在将别人已完成的科研成果、已取得专利的发明创造进行再次立项、重复研究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影响高校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科研成果得不到法律保护,在其产业化变成产品投入市场后,又会引起很多侵权行为,导致高校在经济上遭受较大损失。甚至有的研究成果被他人使用,老师也很少想起去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据了解高校知识产权维权,侵权事件很少,这并不是说明没有,而是老师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差,不去关注。

2 加强安徽省高校专利管理的新策略

2.1 优化专利管理模式,提高专利管理人员素质

鉴于目前我省高校专利管理的混乱和专利事业发展与管理人员素质不匹配等问题,笔者建议没有设置专利管理部门的借鉴其他专利管理经验足的高校,专利管理好的一些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如美国或是日本。结合我省基本省情和所在高校校情,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高校专利管理模式。高校应该把专利发展战略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中来,使知识产权真正渗透到项目管理和学校发展事业中去。要建立合理的专利管理流程模式,申请前严格把关,对成果市场价值进行初评估,最好不要让老师自由去申报,学校统一管理起来,这样易于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避免老师个人申报专利时随意和其他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合作申报,知识产权不易流失,这样也能更好的把专利管理真正与项目等紧密联系起来。

然而针对我省高校专利事业迅速发展,出现专利管理人员短缺和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建议部分专利量小的高校可以由兼职人员完成,而对于专利量大的高校,应该向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学习,专门安排专职负责专利的人员,并且定期加强专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高校应该和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紧密结合,共同培训,可以组建高校专利管理人员团队,定期培训专利具体申报撰写、法律等业务能力,要求各高校专利管理人员积极报考国家专利代理资格证考试。笔者认为高效的专利管理模式必须要有专业的专利管理人才,高校要加大对专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专利管理人员积极报考专利代理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耿更好的掌握专利法,相关法,专利代理实务过程中系统的专利知识,对提高高校专利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2 严格把关专利申请,确保专利质量

专利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专利的转化,也是专利创新的基本要求。安徽省高校专利工作发展要强起来,当务之急,是尽快从主要追求数量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科技创新能力、注重专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专利质量与专利本身的创新程度,专利代理人的撰写水平,专利管理部门把关程度等很多因素有关。目前高校大都是追求一些个人利益而盲目追求专利申请,甚至自己申请前都不进行简单检索,而导致实审阶段就会被驳回。笔者建议高校在申报专利之前进行严格把关,最好进行详细的检索,严格选定代理机构和代理人,提高撰写质量,为以后的维权也打下坚实的基础。申请专利时高校不能盲目的追求专利数量的增长,学校在把关决定是否申请专利时,最好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比如组建校内行业专家团,定期对想要申请的专利进行市场评估,高校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评审标准和流程,做到发明创新真正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为目的,获取经济效益后会给予发明人丰厚的报酬,以确保专利质量,避免了大部分老师为职称评聘申请许多低质量的专利,真正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3]。

2.3 完善知识产权成果激励政策,提高专利转化率

物质利益激励是提高专利转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我省高校多数对技术转移的收益分配没有明确的规定,我省大部分高校专利激励政策大都是学校层面的职称评聘激励,在专利申请上资助,专利授权后奖励,不考虑专利的市场价值和是否能够转化,导致大批量的质量不高、转化不好的专利产生,近几年也是在省市激励政策的背景下,我省部分高校专利申请动机呈“任务化”和“利益化”趋势,结果在短期内高校专利数量迅速提高,但同时忽略了市场机制对高校专利活动的大力推动作用,偏离了国际专利评价标准,不能有效提高专利质量和竞争力[6]。目前部分高校也相应转让了一部分专利,但大部分转化也仅限于企业购买用于申报高新企业,不能得到真正的产业化。笔者建议高校要有专业化管理,不要过分强调数量,而是要更加重视质量,真正的保护科技创新。建设专利转化收益分配制度,转让经费在发明设计人、学校、所在院系之间的进行合理分配机制,将可能提高我省高校专利转让率。

1 华娟.我国高校专利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法学院 ,2013.

2 刘晓静.高校专利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5(1):45-48.

3 高燕梅,王景.日本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6):82-88.

4 邹开亮,严真真.江西省高校专利保护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3):248-251.

5 叶静怡,杨洋,韩佳伟,李晨乐.中美高校技术转移效率比较——基于专利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50-155.

6 赵俊芳,李国良.中国大学专利活动的问题考察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45-50.

猜你喜欢
专利申请安徽省专利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月)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专利申请三步曲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