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引导 支持

2015-12-23 16:15江玉宏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11期
关键词:惩罚队伍小朋友

江玉宏

“幼儿常规”指的是为保证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规范幼儿行为的一种制度,是幼儿园老师口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也是一线教师极为重视的一项班级日常工作。

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并坚持执行。应该说,常规是保证幼儿园一切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需的规定,良好的常规对于班级保教秩序的维护和幼儿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幼儿的安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还能够促进幼儿自理自律能力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制定合理的班级常规并有效地予以执行呢?在长期的一线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尊重、引导和支持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常规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尊重幼儿,提出必要的、合理的规则要求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因此我们要避免给孩子强加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规则,而是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自律意识。

1.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是有一定限制的,但限制并不是把幼儿管死。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应该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需要的,还是仅仅为了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诸如统一如厕、集体趴在桌子上休息、听故事时小手靠背后,甚至先拿到食物的幼儿也必须等到教师一声令下后才可以开始吃饭之类的“规矩”,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应该坚决予以摒弃。

2.常规要求需体现出差异性。

小、中、大班的常规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循序渐进。

以幼儿的生活常规要求为例,小班幼儿只需要求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吃完后将餐具放到指定地点,升入中班以后则要求将桌上的食物残渣处理干净,升入大班以后则可以轮流当值日生协助教师打扫地面卫生。

即使是在同一个年龄段,不同的时期,常规要求也需差别对待。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都要进行队列训练,但如果此时就将孩子在队伍中的前后位置固定,要求孩子排队时必须站到某个小朋友的后面,教师一定会有事倍功半之感。这是因为,刚入园的小班新生,方位感本来就差,而且相互之间相处的时间又短,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记住那么多小伙伴的名字,还要记住自己站在谁的后面,当然会令他们不知所措。

幼儿围桌而坐,教师为每桌制作一个醒目的标志牌,如苹果队、桔子队、香蕉队等等。排队时,每一桌的成员自成一队,排成一列小火车,每桌确定一位方位感较强的幼儿当火车头,手持自己队伍的标志牌站在固定的位置。其他成员只需记住自己队伍的图片标志,站到队伍中间即可,每位幼儿在队伍中的具体位置则不需固定,这样幼儿既能凭借标志快速找到自己的队伍,又不会有过重的记忆负担。一两个月之后,相处时间久了,孩子们之间越来越熟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幼儿在队伍中的前后位置固定下来。很自然的,无需过多的帮助与提醒,幼儿可以不费力气的找到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

由此可见,只有制定合理的常规才不会给师生造成负担,不合理的常规,实施起来异常吃力,教师抑或孩子都会产生挫败感。

第二步,引导幼儿,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教师可采用多样的方式去引导幼儿,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

1.商量讨论。

和孩子们共同商量讨论,使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制定“离开座位时要将小椅子塞到桌子下方”这一常规之前,我请幼儿讨论:是将椅子随处乱放行动方便,还是将椅子塞到桌子底下行动方便一些?经过实践讨论,幼儿得出结论:椅子乱放不仅占用空间,还有可能绊倒小朋友。

2.故事引导。

通过讲述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比如培养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常规,可以给幼儿讲一讲《小猪嘟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嘟嘟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强化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再如,《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可以教育幼儿爱惜粮食。《班上来了个小霸王》可以让幼儿明白欺负别的孩子没有好处,他最后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让幼儿意识到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3.事后评价。

如果说商量讨论和故事引导是在教师预设的教育情境下实施的,那么事后评价则具有随机性。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迥异的孩子,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当孩子偶然出现违规时,不要动辄怪罪孩子,切忌不问清楚就妄下判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敏锐抓住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孩子在过失中学会成长,让幼儿自己理解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不遵守规则的受害者。每次户外活动、区角活动结束之后都是很好的评价时机,引导幼儿对自己或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认识到问题所在,并协商出改进的措施。

第三步,支持幼儿,强化遵守常规的行为

孩子们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只是思想上的认识,但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措施来提醒、支持幼儿遵守常规,持之以恒,逐步建立规则意识。

1.环境暗示。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体现在环境中。如在喝水处地面贴上小脚印来暗示幼儿排队接水,在洗手处贴上洗手的顺序图帮助幼儿记忆。

2.实践巩固。

充分的实践是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关键。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态度上要有足够的耐心,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例如:请幼儿模仿儿歌《老师早》里面的小宝宝,组织幼儿依次从门外走进来,大声向老师问好;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认识自己的标记,准确找到自己的杯子和毛巾。开展“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学习给玩具分类,知道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培养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3.榜样示范。

我所说的榜样是两个:一个是老师的榜样。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示范比口头教育更有效。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孩子,喝水时和孩子们一起排队,洗手时和孩子们一样,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要求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教师就要认真听完幼儿的讲话,而不能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

另一个榜样是小朋友中的榜样。“瞧,小宝的小手洗得多干净”,“看,琪琪把玩具放得多整齐”,如此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应嘴勤一些,及时表扬幼儿出现的良好行为。表扬其实也是一种侧面的提醒,对于孩子,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表扬安静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也会安静下来;批评跺脚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也会跟着跺脚。

4.奖励激励。

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张小贴画;也可以是赋予孩子某种“特权”。在“读故事时间”为老师选择一本书;做老师的小助手;成为一个游戏的领导者;有选择碟片的权力;优先选择活动区域;午睡时为小朋友整理鞋子;当一次图书管理员,或者喝水管理员。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想得到的“奖励”。这些奖励不仅能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提高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能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惩罚方面,违反班规的处罚根据不同程度而定,有的规定是这样的:如果你弄坏了某个玩具,你就要负责修理好;如果你伤害了某人,你就必须要安抚受伤的孩子;如果你的行为不正确,就会被剥夺活动的权利;如果行为特别恶劣,老师会在离园时间找家长谈话。惩罚制度—定要制订得具体、合理。如果惩罚太轻,起不到警示的效果,过重会导致孩子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恰当的惩罚让孩子打心眼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坦然地接受惩罚,而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因此,在惩罚时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常规培养是一件辛苦又繁琐的事情,一旦确定方案,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铭记幼儿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做到真正尊重幼儿,有效进行引导,积极给予支持,常规才能成为幼儿的内在需求,从而最终实现幼儿的自我管理。

猜你喜欢
惩罚队伍小朋友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找茬儿
真正的惩罚等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