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贤春
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许这一延续千年的劳作姿势,给了人们对于农业的最深刻印象。而近些年才被国人身体力行的“休闲”概念,却与农业悄然挂钩。从农业观光园到农家乐,从蔬果采摘到周末农夫,人们在饱览了城市炫彩与古迹名胜后,开始复归田园。“休闲农业”方兴未艾。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体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休闲农业散发着无尽魅力,而作为其主要承载者的郊县,对于游客而言,又的确是这么近、那么美。
五成人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乡村游
休闲农业屡屡见诸报端,但事实上,休闲农业并不是一个世界通用术语,在国外,与“休闲农业”具有相似含义的主要有ruraltourism(乡村旅游)和agro-tourism(农业旅游),中文“休闲农业”一词最早确认于1989年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中国台湾于1992年将“休闲农业”作为法定用词。
我国的休闲农业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2000年后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对于休闲农业的提法更是出现了诸如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30多个词汇,如果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是,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它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充分开发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据《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其经营主体达17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对于都市人来说,乡村休闲旅游以其距离近、车程短、消费较低等优势取胜,而另一端的农户,则将土地和劳动价值放大,从这个意义上,休闲农业正在营造一种双赢的局面。同时,乡村休闲游更是一种最为实际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5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58.2%的受访者更愿意在短假期“出走”乡村,37%的人无论长短假期都愿意到乡村度假,仅有4.8%的人持否定态度。
由此看出,九成游客都对乡村青睐有加。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逐渐成为都市人调整生活节奏的“田园牧歌”。从这个意义上看,休闲农业,已经是人们度过假期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了。尤其在北京等大城市,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乡村度假农庄成为首选
在众多休闲农业项目中,度假农庄或度假酒店深得人心。它们或者拥有开阔的农田、动物养殖场,或者拥有水波荡漾的垂钓园、成片的种植园……无论对于呼朋唤友的年轻人,还是扶老携幼的家庭聚会者,都极具吸引力。“2015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亦显示,乡村度假农庄在受访者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1.7%的人愿意选择休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45.1%的受访者偏爱农家乐,民俗文化村吸引了44.6%的观光客,32.8%的人倾向于“认种”蔬菜瓜果,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17.1%的游客喜欢参加农业科普活动以及农产品会展,11.5%的人则仅仅希望购买到土特产品。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规模可大可小,归纳起来主要有休闲娱乐型、观光参与型、农业公园型、科普教育型、民俗农庄型、商业服务型等类型。人们更偏重于选择休闲度假方式、享受乡村游的调查结果,则表明了游客的选择比较理性也很有个性,这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市场导向。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调查数据也表明我国的休闲农业已步入休闲度假旅游时代。
在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及地区,休闲农业又出现了一种新模式。这可以说是休闲农业经营的高级形式,即租赁阶段,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平日由农场主负责雇人照顾农园,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这种新型经营方式,目前在日本、法国、瑞士以及中国台湾等地方兴未艾。
“互联网+”之下休闲农业如何向前走
当然,休闲农业在大跨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和暴露出诸多问题。无特色、卫生条件不好、收费不透明等问题,都是长期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2015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也对4.8%的不愿选择休闲农业度假方式的受访者进行了访问。37.5%的人抱怨休闲农业千篇一律、无特色,33.3%的人顾虑卫生条件比较差,31.3%的游客认为收费不透明,29.2%的人认为住宿条件差,14.6%的人担心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好找。
事实上,无论从国家管理层还是具体的休闲农业研究层面上,一直都在致力于解决休闲农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从2004年至今,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3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农业部下发“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并共同成立了“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中国(郫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系列活动在四川省郫县隆重举行,标志我国休闲农业已进入一个崭新时期。2011年8月,《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2012年4月,农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休闲农业被纳入促进城乡统筹的都市农业战略,嵌入到国家农业现代化规划中。2014年11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这对我国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今年9月18日,农业部发布《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在“互联网+”的时代,休闲农业也在理论与实践中探寻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帮助休闲农业迈过这道坎儿,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加强客源市场开发;挖掘休闲农业产业的文化内涵,保持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做好观光农园的旅游形象设计,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运用高科技,展示农业新成果;完善配套服务,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发等等。
另外,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休闲农业的产业升级。2007年10月,中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网试运行。中国休闲农业网由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导,目前已经是国内权威的行业信息门户,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全方位的基础信息服务和产业增值服务,从而正确引导与规范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运营能力与效率,全面助推产业升级。
“互联网+”在撬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备受关注,目前已经有不少地区在积极试水二者的无缝对接。北京市农委携手百度地图,开启了强大的网络地图搜索服务功能。天津滨海新区一些企业通过网站、尝试开设微店、设立微信公众号等,把园区观光项目、特色农产品等结合起来,招徕了越来越多的观光客。海南省更是大手笔地提出建设“互联网农业小镇”,实施“光纤入户”“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休闲农业”和“信息进村入户”5大工程,构建互联网农业小镇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搭上了“互联网+”快车的休闲农业,将走出深闺,正如“2015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人们对于“互联网+”给休闲农业带来变化的感知那样,这将有助于提升休闲农业的品牌和知名度,有利于周边景点的开发,可以扩大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游人将更便捷更快速找到目的地,预订食宿更方便,支付方式更灵活,花费也将更透明。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