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思维: 让立意走向深刻

2015-12-23 17:03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南郭先生齐宣王妙方

叙述类材料指的是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呈现一个现实或虚构的事件,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一事件来进行立意并作文的材料。这类材料虽然常见,但是不少同学抓不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在立意上容易跑偏。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面对这类材料时,准确审题立意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叙述类材料最大的特征是“情节性”,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存在情节之间的关联。把握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关联,就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从而能准确地立意。

其次,作文立意想要深刻,浮于事实表象是不行的,需要深挖本质,这就需要有一种“由表及里”的思维,去追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此看来,面对叙述类材料时,想要准确审题立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梳理好材料中情节之间的因果关联。

有些作文题的材料是以叙述的方式呈现一个事件,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一事件立意作文。这种叙述类材料并不鲜见,但是记叙的事件有时情节、细节较多,同学们若抓不住核心内涵,在立意上容易跑偏。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面对这类材料时,更准确地审题立意呢?

首先,叙述类材料最大的特征是“情节性”,把握情节之间最核心、最重要的关联,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从而能准确立意。

其次,作文立意要深刻,对材料的理解浮于表象是不行的,需要有一种由表及里深挖本质的思维,去探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此看来,面对叙述类材料时,想要准确、到位地审题立意,最重要的一点是梳理好材料情节之间的因果关联。

有的叙述类材料情节相对单一,信息量不大,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比较单一,立意就相对容易。

比如:

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高价叫卖专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高价买其妙方,得一用纸层层密裹的纸卷,费劲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

这是一则典型的单一因果关系的叙述类材料。不少同学将立意定在“勤”上,这是片面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因果关系来思考:因为某人不想“勤”捉臭虫,所以才出高价买“妙方”,“妙方”在这里其实等同于“捷径”,立意“捷径与勤之间的关系”则更为贴切而有深度。

对于情节较为复杂的叙述类材料,同学们要全面关注材料信息,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要仔细审辨,剔除次要原因,抓住主要原因,这样立意才能深刻。

比如:

一只品种优良的猎狗追赶一只枪下余生的狐狸,追捕的过程十分紧张。就奔跑速度来看,狐狸是跑不过猎狗的。眼看就要被追上了,突然,狐狸一个大转身,蹿到了另一条小路,猎狗撞到了树上。于是猎狗就想:“为什么追得这么累呢?即使追不到狐狸,主人也不会让我饿肚子。”这样一想,猎狗就停止了追赶,狐狸也就逃了。

这则材料的主角无疑是猎狗,事件的结果是“猎狗没能捕获狐狸”。猎狗为什么没能抓住狐狸?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狐狸太狡猾;二是猎狗撞上了树;三是主人赏罚不明,导致猎狗懈怠。

在这些原因中,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呢?有的同学将立意的角度定在“撞树”上,写“不畏挫折方能成功”,这显然是有违材料的核心意图的。全面分析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其后半部分的事实表明了猎狗没能捕获狐狸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追得这么累呢?即使追不到狐狸,主人也不会让我饿肚子。这样一想,猎狗就停止了追赶,狐狸也就逃了。”因为猎狗有“退路”,无须卖命追赶猎物,所以没能捕获狐狸。“猎狗因为有退路而懈怠”才是材料想要反映的核心意图,由此立意,写“留有退路导致失败”“勇往直前,不留退路”,方显深刻。

有些信息丰富的叙述类材料中的因果关联不是“多因一果”,而是分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要捕捉关键细节,才能找出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

比如: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是不是史实未可考。长期以来,大家的关注点基本都聚焦在南郭先生身上,批判他的不学无术。但仔细研读这个故事的原文,我们会发现有些细节被忽略了,而这些被忽略的细节,恰恰可能体现了韩非子的本意。

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是真,但他为什么能在齐宣王面前成功地“滥竽充数”呢?问题恐怕还是出在齐宣王身上。齐宣王喜欢搞排场,听人吹竽“必三百人”,这就给了人“充数”的条件。还有,这些吹竽的人是否经过选拔与挑选?从原文来看未必。南郭先生“请为王吹竽”,齐宣王就“说之”,压根就看不到选拔环节,而且还“廪食以数百人”。而齐湣王就不一样,他喜欢“一一听之”,南郭先生自然就无法“充数”,只能逃了。

由此可见,要做到“滥竽充数”,除了自身有混吃混喝的想法外,关键还要有能混吃混喝的环境条件。倘若齐宣王不搞三百人的庞大乐队,不爱听奉承话,不会一听到“请为王吹竽”就高兴得忘形;吸纳每个队员之前进行一番考试,不搞一律赐予“廪食”的政策,南郭先生必不敢去“充数”,也必“充”不进去。

从对“南郭先生”这则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很明显地发现,不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细节,才有可能找出事件背后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

面对反映社会现实的“现象型”叙述类材料,要联系社会、时代背景,寻找并分析事件、现象与社会背景之间的隐形因果关联。如果仅立足于事件本身的逻辑关系,就事论事,立意难免浅表。

比如:

据央视报道,近日,江苏扬州扬大附中的一名中学生在骑车上学途中不慎刮蹭到一辆路边的轿车。他在原地等了半小时没等到车主,就留了一张字条说明情况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此事被发到微博上后引起网友热议。

据报道,字条上写道:“尊敬的车主:我是扬大附中的一名学生。今天中午上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我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车主凌先生说,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动,这么实诚的孩子。

据悉,留字条的男孩叫徐砺寒。他说,做错了事就要承担责任,这是很自然的。

不少同学将这则材料的立意定在“诚信”或者“担当”上,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因果逻辑思维:为什么央视会报道?为什么网友会热议?为什么车主会感动?那是因为徐砺寒的诚信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这样的立意当然符合题意,但是换个角度看,徐砺寒事件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有没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呢?

我们不妨这么来分析:一起普通的刮蹭事件为什么会在网络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会引来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报道?难道仅仅是因为徐砺寒的诚信与担当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徐砺寒自己都说做错了事承担责任是很自然的,这么自然的事情却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说明它一定是击中了人们的内心。联系当下的社会、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诚信”“担当”这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时常被媒体报道、被人们称赞,恰恰说明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稀缺,由此切入立意才不失深刻。

猜你喜欢
南郭先生齐宣王妙方
唉,真是报应啊
敦煌医学美容妙方
沉默的齐宣王
齐宣王好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发财记
滥竽充数
小儿盗汗有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