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方创新的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研究

2015-12-23 20:32景秀丽
财经问题研究 2015年6期

摘 要:用户创新激励策略是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热点,是企业吸引外部创新源的核心问题。其中,企业用户作为特殊的用户群体具有不同于个体用户及社团用户的创新特质。本文聚焦于IT行业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现象,基于质性研究分析单方创新条件下的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响变量并建立模型,探究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影响条件及发布后的影响效果,从而为激励企业用户将创新成果无偿发布提供有效策略,旨在提升企业用户创新领域的理论内涵并丰富企业用户创新实践领域的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106-07

一、文献综述

Hippel[1]在其1988年的著作中详细阐述了创新源问题,首次明确提出了用户创新(User Innovation)的概念。Harhoff等[2]阐述了用户会自愿将创新信息对外披露的情况,并提出,创新者自愿放弃创新信息或成果的所有权,外部可以随时免费获取这些创新信息或成果,这样的创新信息或成果就成为公共品(Public Goods)。Hippel[3]在其2005年的著作中对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做了详细描绘,他发现,创新用户会主动将创新成果大范围公开,任何人都可以获取这些创新品、模仿创新品或改造创新品,而不需要付出任何经济代价。Baldwin和Hippel[4]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发展意味着从单一的制造商创新逐步走向用户与制造商的合作创新。

Hienerth等[5]研究表明,用户创新会推动企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创新发展。Hippel[3]在讨论用户创新时提及了三类用户群体,即企业用户(User Firm)、社团用户(User Community)和个体用户(Individual User),用户群体间具有特征差异性。社团用户和个体用户是外部创新源中的忠实群体,这两个群体进行创新的经济利益驱动性较弱,消费体验驱动性较强,创新的主动性以及能动性很强。而企业用户始终处于市场竞争中,通常情况下,这个群体的创新能动性来源于经济利益的推动。同时,广大产品制造商与企业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创新效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产品制造商有意识激发企业用户的创新意识,激励企业用户的创新贡献心理,为企业间的合作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企业间的经济合作发展争取更高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亟待掌握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促成意愿,并基于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影响条件,建立相关激励策略,更好地开发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

二、基于单方创新的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质性研究

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行为属于新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本文聚焦于我国IT行业的企业用户进行相关创新发布的研究,因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提取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影响因素。陈向明[6]指出,质性研究是解释主义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已经存在的相关理解,体现了当事人的主位视角以及本土概念。质性研究是从原始资料中获取信息,研究结果是研究者对社会规则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法非常适合本文的主题研究。笔者围绕“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这一主题,对IT制造商以及IT制造商用户进行实地观察及现场访谈,对IT制造商以及IT制造商用户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方式获取真实的一手资料。将前设条件“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悬置起来,通过对IT制造商以及IT制造商用户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以及实际观察,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加工,提炼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影响因素。

(一)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中的判断抽样(Judgement Sampling)方法,共包含20家IT制造商及IT制造商用户样本,主要来自于深圳和大连两地。深圳和大连分别代表南方和北方两个地域,两地的IT行业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苏惠香[7]的相关研究提出,深圳是我国IT制造商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地区。大连是我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是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的领军城市。具体访谈企业用户及关联企业的选择标准包括:IT制造商在本地IT行业中的经济收益位居前列、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用户创新程度高;IT制造商用户是受访的IT制造商提供的、有创新意识的企业用户。

(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设计及具体实施

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不仅可以将访谈内容控制在可预测的范围内,还能够就现场有价值的访谈内容与受访者做深入探讨。本文通过人员访谈,即面对面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将访谈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配合邮件访谈和电话访谈进行后续补充性访谈和访谈内容反馈及确认,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与提炼,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进行因素分析。根据本文研究需要,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笔者陆续走访了大连和深圳两地10家有代表性的IT制造商以及10家有代表性的IT制造商用户,选择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其中的10家IT制造商及两家IT制造商用户在2012年6月到2012年9月之间进行过访谈,属于多次访谈。

(三)访谈资料加工与整理

1.IT制造商角度

IT行业中,电信、金融和证券等领域的企业用户对IT产品特别是软件产品定制度高、品质要求高,这些企业用户积极参与整个产品制造过程,在产品设计思路及技术运用等方面无偿提供创新思路或创新半成品。目的是不断提升商业品的价值增量,最终提高企业用户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企业用户所提供的创新思路或半成品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具有创新定制化特征。

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往往是一种“一般性互惠行为”。企业用户通过无偿发布创新提高自身的声誉(Firm-Specific Reputation),再将其声誉资本转换成经济收益。声誉资本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有利于加强与制造商的合作。IT制造商在获取企业用户无偿披露的创新信息及产品的同时,也在协助企业用户进行声誉资本的积累以提升其经济收益。

2.企业用户角度

(1)几乎所有企业用户受访者强调,市场竞争是决定创新成果发布决策的关键因素。在竞争条件下,特别是寡头垄断竞争环境中,创新品的无偿发布会带来竞争双方利润值的此消彼长。竞争强度越大,此消彼长的显著性越强。

(2)企业用户的创新无偿发布意愿会受到创新成本的影响。当创新成本过大,即付出了过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经济成本时,企业用户会进行收益判断。企业用户要么制造成自制品,要么将创新成果无偿发布给IT制造商。Mansfield[8]和Levin等[9]提出,所谓自制品是指用户将创新保密并加工,生成在企业内部应用、独家经营的自制品。Hippel等[10]研究发现,企业用户将创新成果无偿发布给IT制造商,以获取更高的商业品与自制品之间的收益差额。

(3)企业用户重视创新改进成本的支出程度,即创新成果商品化的付出成本。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用户所用,而企业用户在其不擅长的创新领域会付出过高的创新改进成本,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把创新成果无偿披露给IT制造商,因为IT制造商更擅长创新成果的产品化过程以及商业化运作。Raasch和Hippel[11]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工艺以及创新改进成本等因素考虑,用户更愿意将创新发布给制造商,期冀制造商能够将创新转化成商业化产品。

(四)访谈效度与信度说明

1.访谈效度(Validity)

质性研究中的理想效度是指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代表性。笔者随时注意可能存在的效度威胁(Validity Threat),保证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内容的理想效度。一是向受访者明确访谈目的,不涉及受访者个人隐私,不对外公开受访者个人信息以及工作信息,消除了受访者心理顾虑,保证了访谈的真实性;二是访谈问题不影响受访者的答案取向,访谈问题不包含引导性措辞,访谈过程没有任何压力和暗示,保证了访谈的可靠性;三是受访者的选择标准决定了访谈样本的代表性,并且结合访谈内容的反馈机制,保证了访谈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访谈信度(Reliability)

信度指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陈向明[6]提出,质性研究中不追求研究对象的可重复性,而是挖掘研究对象本质。在本文中不研究访谈信度问题。

三、基于单方创新的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模型分析

基于上述质性研究结果以及文献整理发现,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行为的动因具有复杂性,其主要目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其核心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市场竞争度。因此,本文试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两家运营商作为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探索其在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环境下的创新无偿发布意愿。设定企业用户A为创新用户,企业用户B为创新无偿发布的受益用户。在博弈模型G={S1,...,Sn;u1,...,un}中,各个博弈方的某个策略组合s*=(s*1,...,s*i,...,s*n)中,任意s*i都是相对于s*-i=(s*1,…,s*i-1,s*i,s*i+1,…,s*n)(其他博弈方策略组合)的最佳对策,那么s*就是G的一个纳什均衡[12]。在本文的研究中,一是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处于竞争市场环境中,作为博弈双方存在某些稳定性策略选择组合,这些组合都是相对于其他组合的最佳经济收益选择;二是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根据各自的利润获取情况能够预测出各自的最终策略选择,并且双方在实际行动中通常不会偏离这个预测。因此,本文的博弈模型是在纳什均衡状态博弈理论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推导企业用户A创新无偿发布的意愿变化。

(一)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模型变量选择及界定

根据文献研究[2-3-13-14]以及质性研究中的访谈分析,本文为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模型设定了4个影响变量:

第一,影响变量Comp:企业用户间的竞争度。企业用户之间存在着市场竞争关系,一方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另一方利润的损耗,双方处于此消彼长的利润状态。因此,Comp取值越大,竞争度越高;反之,竞争度越低。当Comp取值为0时,即双方存在明显的大区域市场分割或双方的产品用户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第二,影响变量Univ:创新成果的普适性。普适性是创新成果对其他企业用户的适用程度。普适性越高,特质性越低,收益倾斜度收益倾斜度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创新特质性所引发的新产品收益量高低,即新产品收益对创新方的倾斜程度。越低。企业用户创新是为自身产品发展服务的,特别是IT产品,粘滞度较高,即特质性较强。当这种创新成果转移到企业用户B的产品中时,其贡献值以及经济效益相对低。影响变量Univ的取值范围为0—1,0代表创新具有完全异质性(Heterogeneity),不会被其他企业用户采纳;1代表创新成果完全大众化(Universality),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同样获益。

第三,影响变量Vadd:商业品相对于自制品的单位产品价值增量度。企业用户A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商业品或自制品都会产生收益。商业品由IT制造商完成,创新产品成熟度高,其收益通常要高于自制品收益,两者相对收益增量度用Vadd(Vadd>0)表示。本文设自制品的单位产品价值增量为1,商业品相对于自制品的单位产品价值增量为(Vadd+1)。

第四,影响变量Cimp:商业品的创新改进成本。IT制造商将创新改造成商业版的创新产品需要付出工艺成本、销售成本等,即影响变量Cimp(Cimp>0)。

根据文献研究[2-3-13-14]以及质性研究中的访谈分析,本文为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模型设定两个辅助变量:

辅助变量Cino:企业用户A制造的单位创新品成本,包括生产自制品的原料成本、工艺成本和人工成本等。Cino不是模型的主要影响变量,作为辅助变量使得模型构建具有实际经济意义,通常Cino≥0。

辅助变量MR:自制品的边际收益值。MR不是模型的主要影响变量,作为辅助变量使得模型构建具有实际经济意义,通常MR>0。设定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的创新技术水平相当,即MRA=MRB。

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中的精神收益影响因素难以量化,不做考虑。

(二)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模型建立与分析

在企业用户A单方创新的条件下,企业用户B和IT制造商也会有相关决策行为,如表1所示。根据动态博弈可以得出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以及IT制造商的收益情况,如表2所示。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的动态博弈树如图1所示。

动态博弈一阶段:如图1所示,企业用户A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正向影响因素包括,IT制造商具有创新品生产的专业知识和开发技术,IT制造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业品。负面影响因素包括,创新成果外溢使得企业用户B获益,创新品提高了企业用户B的竞争力。

动态博弈二阶段:当企业用户A将创新成果无偿发布给IT制造商时,IT制造商要进行创新转化决策。当企业用户B没有购买创新品,IT制造商没有收回成本,其相对利润增量设定为-1,这时IT制造商不会采纳创新以生产商业品,那么企业用户A也不能从无偿发布创新成果以及商业品中获得收益。

结论1:单方创新条件下,创新成果普适性的降低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具有负向效应。

基于动态博弈一阶段和二阶段分析,当企业用户B可能购买商业品时,IT制造商通常有可能吸纳创新转化成商业品,此时企业用户A的创新无偿发布行为才会有收益。公式如下:

Univ×TR-Comp×TR-Cimp>Univ×MR-Comp×TRUniv×Vadd>Cimp/MR(1)

由式(1)推导出条件L1:Univ=Cimp/(MR×Vadd)。

当企业用户B可能购买商业品时,企业用户A预测商业品相对于自制品利润提高,那么对其创新无偿发布意愿有正向影响。公式如下:

TR-Comp×Univ×TR-Cino-Cimp>MR-CinoUniv

由式(2)推导出条件L2:Univ=Vadd-Cimp/MRComp×(Vadd+1)。

如图2所示,L1和L2构成单方创新条件下的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条件区域。

图2 单方创新条件下企业用户决策的条件区域

在(Comp,Univ)参数构成的坐标系中,直线L1和反比曲线L2形成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条件区域。当影响变量Vadd不变的情况下,变量Cimp/MR值越大,企业用户A无偿发布创新意愿越低,企业用户B购买商业品意愿越低。当变量Cimp/MR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变量Vadd值越大,企业用户A无偿发布创新意愿越高,企业用户B购买商业品意愿越高。由此得出:

结论2:单方创新条件下,商业品创新改进成本的降低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具有正向效应。

结论3:单方创新条件下,商业品相对自制品价值增量的提高对企业用户A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具有正向效应。

由图2中的反比曲线分析可知,影响变量Comp取值越大,企业用户A创新无偿发布意愿越低,由此得出:

结论4:单方创新条件下,企业用户之间竞争度的提高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具有负向效应。

四、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第一,单方创新条件下,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受到企业用户间的竞争度(影响变量Comp)、创新成果的普适性(影响变量Univ)、商业品相对于自制品的单位产品价值增量度(影响变量Vadd)以及商业品的创新改进成本(影响变量Cimp)4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而企业用户A制造的单位创新品成本(辅助变量Cino)和自制品的边际收益值(辅助变量MR)属于辅助影响因素,没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单方创新条件下,当企业用户无偿发布创新时,IT制造商会做出预测。当IT制造商预测其他企业用户会购买商业品,且商业品收益大于创新转化成本时,IT制造商就会采纳创新并推出商业品。而IT制造商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品后,企业用户A就可以从商业品中获取比自制品更高的净收益。单方创新条件下,商业品相对于自制品收益增量的提高、创新改进成本的降低都会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以及其他企业用户商业品购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IT制造商引导非创新企业用户更大的购买意愿以及创新企业用户更大的无偿发布意愿都会引发商业品边际收益的增加,从而实现三方共赢以及社会福利总值的增加。Gambardella等[15]和景秀丽[16]的研究表明,用户的创新无偿发布不仅有利于制造商与用户,还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从而增加社会福利总值。单方创新条件下,创新成果普适性的降低以及企业用户之间竞争度的增大都会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另外,精神收益影响因素能够给企业用户带来声誉收益,由于难以量化,无法引入模型,但是精神收益影响因素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具有正向效应。

(二)研究启示

为了有效引导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激励企业用户的创新无偿发布行为,IT制造商应该采取相关措施,降低企业用户间的竞争度,提高创新成果的普适性,提高商业品相对于自制品的单位产品价值增量度,降低商业品的创新改进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用户和IT制造商的经济利益共赢以及社会福利总值的增加。从IT制造商角度,可以采取以下5种激励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策略:

第一,IT制造商引导企业用户间的创新协作以弱化竞争度。即依托竞合关系(Co-Competition)本文的竞合关系是指在信息产业多元化、多极化的商业活动中,参与事物的各方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的创新协作弱化企业用户之间的竞争强度。竞合关系来自博弈理论与实务专家Brandenburger和Nalebuff[17]在1996年所提出的竞合战略。Brandenburger和Nalebuff[18]的后续研究显示,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用户之间存在着单一的合作关系或单一的竞争关系,也可能存在着竞合关系,即企业用户之间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同时存在。在IT行业中,创新环境呈现开放式和融合式。产品创新技术更迭交替,产品创新发展依托各种创新职能源共同完成。很多IT产品创新需要外部职能源充当创新改进者角色,利用各类外部职能源的优势进行互补式创新发展。因此,竞合关系式的协作创新模式适用于IT行业的用户创新发展。企业用户的创新合作可以降低彼此因为竞争抗性而产生的相互消耗(包括资金消耗、人力消耗和时间消耗等)。竞合关系保持了IT制造商、各个企业用户之间的良性创新合作关系,防止由于盲目进行创新保密以及封闭式创新模式带来的恶性竞争形态。对于IT制造商而言,要坚持其在企业用户创新过程的中立性,不能在创新信息或创新收益方面倾向于某一方企业用户。这种创新吸纳的公平策略才能让创新一方愿意参与竞合模式,积极对外发布创新成果,主动邀请IT制造商以及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企业用户作为创新改进者。

第二,IT制造商加强企业用户的创新指导以提高创新普适性。IT制造商是否采纳企业用户无偿发布的创新成果取决于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度,即企业用户是否都具有购买创新产品的意愿,而创新品的普适性是决定企业用户(非创新用户)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发现,创新用户无偿发布创新成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期望IT制造商能够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实用价值高、生产成本低的商业品,为企业用户服务。当创新成果特质性极高,其他非创新用户无法采用创新品甚至获益,导致创新品的市场价值极低时,IT制造商可能会放弃创新成果。因此,可以通过创新改造提高创新普适性,即针对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IT制造商及早发现并积极参与企业用户的创新过程,提升用户创新成果的普适性。企业用户的创新意愿通常来源于对原有IT产品的定制化改良需求,因此,创新的特质性往往隐藏或融合在用户创新中[19]。如果企业用户独立完成创新流程,其创新成果的特质性凸显。IT制造商可以与企业用户进行合作创新,注重创新改造环节、弱化创新的特质性、增强创新的普适性和满足更多企业用户的产品需求,从而开发市场通用的、合乎多数企业用户使用标准的普适性创新品。

第三,IT制造商向政府申请创新扶持以降低创新改进成本。本文研究发现,创新改进成本的提高对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以及其他企业用户的商业品购买行为都有消极影响,而IT制造商采纳企业用户创新也是一种风险投资。如果创新改进投入过多沉没成本而市场回报率很低,则IT制造商在经济上会遭受损失。IT制造商可以利用低利率信贷、补助金和保险等风险分担政策降低创新改进成本,保障创新改进的低风险性和创新商品化的高回报率。IT制造商应该积极地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寻求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创新改进及商业化操作,保障创新成果顺利转化为商业品并服务于广大用户。

第四,IT制造商完善企业用户创新吸纳机制以提高创新收益增量。很多企业用户的创新无偿发布行为不是偶然的、一次性行为。本文的质性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具有主动性以及反复性。因此,IT制造商应该建立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相关文档,对于无偿提供创新成果、与IT制造商紧密联系的企业用户予以长期的合作优惠,保证IT制造商的外部创新源识别度,提高企业用户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为长期提供信息共享、进行创新贡献的企业用户建立良好的声誉记录,树立他们在IT行业中的良好用户形象,建立精神收益层面的奖励机制,提高企业用户相对于自制品的商业品收益增量。

第五,创新平台战略激发企业用户的创新无偿发布意愿。IT制造商应该建立创新网络平台,为企业用户的创新提供一个优质、高效和便捷的创新交流与发布平台。创新平台战略能够让企业用户的创新发布途径简易化,让企业用户的创新成果集中化[20]。创新平台战略可以更好地建立企业用户之间的创新竞合关系,激发企业用户的创新意愿及发布意愿。创新平台战略有利于IT制造商对企业用户创新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与科学引导,形成企业用户与IT制造商之间的创新互惠商业形态。

(三)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本文通过质性研究,分析了基于单方创新条件下的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在后续研究中,所以继续对双方创新条件下的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意愿做出深入讨论。同时,在未来的研究中,期冀对企业用户、社团用户以及个体用户三类用户群体之间的创新无偿发布意愿的互动式研究做出探索性研究,提供一些有效的引导对策与建议,进一步深化用户创新领域的理论内涵,丰富用户创新实践领域的探索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Hippel, E. V.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Harhoff, D., Henkel, J., Hippel, E.V.Profiting from Voluntary Information Spillovers: How Users Benefit by Freely Revealing Their Innovations [J]. Journal of Research Policy, 2003, 32(10): 1753-1769.

[3] Hippel, E.V.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 [M]. MIT: The MIT Press, 2005.

[4] Baldwin, C.Y., Hippel, E.V. Modeling a Paradigm Shift: From Producer Innovation to User and Op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 MIT Sloan Working Paper, 2010.

[5] Hienerth,C., Hippel,E.V., Jensen,M. B.User Community V.S. Producer Innovatio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A First Empirical Study [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1): 190-201.

[6]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苏惠香.软件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及管理模式研究——论道软件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 Mansfield,E. How Rapidly does New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ak Out?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5, 34(2): 217-223.

[9] Levin,R.C.,Klevorick,R.R.,Nelson,S.G. Appropriating 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7, (3): 783-820.

[10] Hippel,E.V., Jong,D.J.P., Flowers,S. Comparing Business and Household Sector Innovation in Consumer Products: Findings from a Representative Study in the United Kingdom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2, 58(9): 1669-1681.

[11] Raasch,C., Hippel,E.V.A.Innovation Effort as “Productive Consumption” :The Power of Participation Benefits to Amplify Innovation [DB/OL]. SSRN 2167948, 2013.

[1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3] Christoph, H., Hippel, E.V., Jensen, M.B. Efficiency of Consumer (Household Sector) V.S. Producer Innovation [R]. MIT Sloan Working Paper, 2012.

[14] Hippel, E.V., Susumu, O., Jong, D.J.P. The Age of the Consumer-Innovator [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1, 53(1): 27-35.

[15] Gambardella,A., Raasch,C., Hippel,E.V. The User Innovation Paradigm: Impacts on Markets and Welfare[DB/OL]. SSRN 2079763, 2014.

[16] 景秀丽.用户创新对 IT 企业创新及其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2): 24-29.

[17] Brandenburger,A.M., Nalebuff,B.J. Co-Opetition: 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Marketplace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18] Brandenburger,A. M., Nalebuff,B. J. Co-Opetition [M]. New York:Crown Business, 2011.

[19] Raasch,C., Hippel,E.V. Model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User and Producer Innovation: User-Contested and User-Complemented Markets [DB/OL]. SSRN ELibrary, 2012.

[20] 许益亮,林金文.创业导向、人力资源策略与组织绩效关系[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1):37-43.

(责任编辑:徐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