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驱动信息化银行的“三驾马车”:数字服务、大数据及信息安全

2015-12-23 01:27宫哲万适
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三驾马车信息安全大数据

宫哲++万适

摘 要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新技术的涌现,各大银行正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过渡已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从分析信息化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内生需求和风险环境入手,提出以数字服务、大数据和信息安全为“三驾马车”的三元驱动模型,构建以服务为核心、以数据为导向、以安全为基础的信息化银行原型。同时以“三驾马车”为视角,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商业银行开展信息化银行建设实践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银行;数字服务;大数据;信息安全;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12-0069-06

一、引 言

商业银行一直是信息化浪潮中的先行者。我国银行信息化进程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以单机应用为起点,先后走过了县域微机联网、城市集中、省域集中、全国数据集中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我国商业银行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建设成了能够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并覆盖城乡的庞大信息系统。20世纪90年代,网上银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服务从“线下”走向“线上”,并由此开启了银行渠道转型之路,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交易替代率成为这一时期银行衡量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09年到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从49%上升至80%(见图1),但自2014年开始其增速明显放缓,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将维持较低增速。交易替代率增速的放缓表明,以渠道转型和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银行信息化阶段正在接近尾声。而随着经营环境变化,信息技术进步以及公众金融意识的觉醒,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时代正在到来。

信息化银行是更高级的银行信息化过程,它通过对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使银行的客户服务、经营决策、战略制定发生质的变化[1]。各大商业银行已普遍将信息化银行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并提出新的经营理念[1-2]。理论界也紧跟信息化银行变革趋势,开展了广泛研究。谢平较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指出现代信息科技将对传统商业银行融资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网络信贷模式将为优化资源配置做出贡献[3]。宫晓林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替代,使银行退居支付清算的后台[4]。王召认为银行不能仅靠发展金融互联网来消极抵御互联网金融的威胁,而要将争夺信用数据制高点做为重中之重[5]。樊志刚分析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已在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必须主动采取大风控、大数据、大平台等竞合战略[6]。王硕对互联网金融下客户行为变化进行分析,从客户、网点、渠道、产品等角度开展银行转型研究[7]。冯娟娟认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在资产实力、客户资源、风控体系等方面仍具有绝对优势[8]。赵立志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带来了极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业务发展中必须重视信息安全保障[9]。

现有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化银行变革大背景下集中于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环境,但尚未揭示出信息化银行较为明晰的发展脉络,也未明确指出引领信息化银行革新的核心驱动力。本文将在深入分析目前经营环境最显著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信息化银行的三元驱动模型,并对信息化银行建设实践提出对策建议。

二、信息化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信息技术在迅速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本质性的改变了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从外部竞争看,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挤压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2013年以来,以互联网理财、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获得爆发式增长。以余额宝为例,其规模已超过7 000亿元,相当于国内一家中型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负债端。四大行2014年报显示,作为银行最优质资金来源的个人存款,增速正在大幅下降,尤其是个人活期存款增速由2013年的13.3%迅速跌落至3.8%,导致银行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二是资产端。我国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告一段落,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据调查,融资需求在 50 万以下的企业约占 55.3%,87.3%的企业融资需求在200万以下[10]。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模式远不能满足这类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常态,而网贷平台则在突破传统信贷模式和服务实体经济上活力突显,率先占领了逐渐繁荣的长尾市场。三是中间业务环节。据统计,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已经超越了商业银行提供的网上银行、POS机等支付渠道,抢占了支付市场前两名位置(见图2)。这不仅蚕食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还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逐渐远离交易环境,无法获取个人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企业用户的供应链条中的宝贵数据。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在于其立足于普惠金融,为用户提供了门槛低、场景化、使用便捷的数字服务,颠覆了商业银行重资产规模、轻客户服务的传统经营模式。

(二)从内生需求看,海量数据不断积累,潜在价值有待挖掘

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写到:“凡是过去,皆为序曲”[11],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带来了商业思维和商业模式的升级变革。商业银行依托信息系统大规模应用部署和运行,已经聚集了海量数据。以资产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为例[2],其信息系统中存储的各类数据总量已达700万GB,其中用于挖掘分析的数据在近7年增长了30倍,此外语音、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总量已达820万GB。可见商业银行已坐拥巨大的数据资源宝藏,但大多数数据仍处于“沉睡”或“孤岛”状态,未能在实际业务服务中实现增值。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已具备了大数据应用的条件和优势,但缺乏相应的思维和机制。在信息化银行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商业决策和服务效能,将是未来商业银行完成转型、争夺市场的关键。endprint

(三)从风险环境看,信息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互联网+”转型面临考验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事件频发,轻则发生客户信息大量泄露,重则导致银行信息系统全面瘫痪数日,这是信息化银行将要长期面临的重要隐患。信息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因素:一是针对银行信息系统的攻击愈演愈烈。银行信息系统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资金财产安全,加之其线上平台不断开放,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二是新型攻击威胁巨大。当前黑客组织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高水平化趋势,攻击行为潜伏期长、特征弱,善于利用未知漏洞形成突破,再逐层渗透,给现有防御体系带来巨大威胁。三是新兴线上业务增长带来安全隐患。为了快速满足不断增长的线上业务需求,系统研发周期不断缩短,导致系统漏洞增多。2014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向包括银行在内的重要信息系统部门通报漏洞事件9069起,较2013年增长3倍③。四是信息系统架构日趋复杂,考验安全可控能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信息安全技术架构日趋复杂,安全加固点增多,系统产生海量信息难以被及时处理。目前银行缺乏有效的关联分析手段,难以实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联动防御。

三、信息化银行的“三驾马车”及三元驱动模型

从上述分析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推动信息化银行建设,积极应对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数字服务、大数据和信息安全将成为驱动信息化银行发展的“三驾马车”,引领商业银行走上下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

(一)数字服务驱动信息化银行的BaaS转型

Brett King在《Bank3.0》中提出BaaS(Banking-as-a-Service,银行即服务)模式[12],即未来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行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服务。未来金融服务将是一场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数字战役,线下网点的规模化扩张以及线上数字渠道的粗放式拓展将不再是主流。在BaaS模式下,信息化银行数字服务的本质是在充分建立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智能便捷、注重体验的数字服务,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服务的智能化。智能化要求快速定位客户需求,简化操作流程,实现高效的客户交互。例如,银行已开始尝试使用VTM(虚拟柜员机)设备来提供远程银行服务,实现对公零售业务的自主办理,使用户摆脱“取号+柜台+纸质材料”的低效人工服务模式,充分享受智能化的数字服务。二是数字服务的移动化。金融服务的移动化是实现BaaS模式的关键,商业银行已普遍搭建手机App移动平台,并以此为网络入口努力开展与移动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深度改变客户行为模式的背景下,提升操作性、互动性、安全性以及解决客户痛点将成为移动银行革新的突破口。三是数字服务的场景化。数字服务的场景化将成为信息化银行争夺客户流量的新特性,这要求银行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嫁接,嵌入到日常生产生活场景中,并与整个互联网生态体系进行深度融合,以获得长期的用户粘性和持续的商业变现。目前,场景化应用趋势已初现端倪,如“网购+理财”(余额宝)、“网购+贷款”(网络消费金融)、“线上+线下”(移动支付)、“数据+授信”(数据网贷)等。四是数字服务的协同化。协同化要求银行整合既有的数字金融服务,打通业务间的逻辑连接,并与整个互联网生态圈开展外部协作,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数字服务能力提升。无论是传统大型银行还是新兴民营银行都在开展这样颇具革新性的实践。例如,工商银行的E-ICBC战略整合了电商、通讯、直销三大平台,为客户提供大一统的综合金融服务。阿里系的网商银行拟整合支付宝支付功能、余额宝融资功能、招财宝理财功能、蚂蚁微贷贷款功能、芝麻信用授信功能等,建立信息化银行数字服务的协同生态体系。

(二)大数据驱动信息化银行的商业智能转型

事实上,海量信息处理对于商业银行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信息化进程中,银行始终强调高速、稳定、精确的数据处理能力,长期以来,严谨、机械和弱相关是银行数据的特点。而进入信息化银行阶段,数据变得开放、动态、高附加值,将逐渐实现由资源性向应用性的跨越,银行更加关注数据的建模、分析、挖掘及使用,大数据的应用成为新的课题。

鉴于数字服务已向经济社会各微观领域渗透,利用大数据提高商业智能既是商业银行的迫切需求也是先天优势。银行可以通过各类服务渠道获取海量数据,再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分析,实现数据增值,提升各个经营领域服务效能。例如,在零售业务领域,银行可以通过历史交易数据、资金结构数据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并通过对客户消费行为变化、资金变化数据以及外部非结构化数据(如社交网络数据)的分析,实现金融产品的精准营销,并提供非金融增值服务,从而在产品差异小、可替代性强的零售业务领域脱颖而出。在对公业务领域,银行可以通过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实时客观的掌握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数据,经大数据关联分析后,既可以掌握某一个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并以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授信和放贷,又可以从宏观视角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对公领域的战略调整。在风险管理领域,可根据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工商数据等内外部数据,完善小微企业或个人信用模型,使银行更好的开展高风险的小贷业务;还可以基于电子渠道的海量数据完成电子账号正常行为基线建模,再通过聚类分析以及实时流数据挖掘等方法进行异常事件检测,从中识别网络欺诈、账户盗用等行为,提高线上交易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如上所述,大数据将成为信息化银行的大脑,调动各个业务领域的商业智能转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将不再局限于银行科技部门,而是将渗透于银行的整体战略发展中。

(三)信息安全将驱动信息化银行的安全可控转型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环节,安全性是其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化银行转型创新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驱动,实现安全可控亦是信息化银行的重要目标之一。endprint

信息化银行下的信息安全范畴,主要包括安全和可控两个方面。一是安全。随着业务模式逐步开放,信息化银行的安全性将与整个互联网日趋复杂的信息安全生态紧密相连,这对银行的信息安全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是敏锐的安全感知能力。信息化银行互联互通,形成“木桶效应”,银行系统任何与外界相连的风险点都有可能成为整个系统被入侵的突破口,因此信息化银行要实现业务拓展必须强化风险监测和安全态势感知能力。然后是坚固的安全防御能力。传统的关注单点防御和阶段性防御的孤立安全思维已不能有效应对新型安全威胁,需要构建系统间联动、内外网联动、前后台联动的立体化智能防御体系。最后是合理的安全规划能力。在信息化银行时代,用户对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都要求极高,要处理好这对天然矛盾,就需要将安全纳入到业务创新的整体规划中,针对业务场景实施有效的关联梳理分析。二是可控。随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将不断面对类似于“双11”、“抢红包”等新型业务场景,经验表明,当前银行信息系统架构在应对业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上已显现不足,这制约了银行业务创新转型进程。因此,银行应改变目前关键IT基础架构和核心业务系统过度倚赖第三方厂商的现状,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深度自主研发,进一步增强核心系统架构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提升对关键技术的掌控力,主要思路包括:一要以业务为导向,逐步向云计算服务模式迁移;二要从“IOE”向x86架构转型,降低成本的同时,规避技术依赖风险;三要坚持开源软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技术发展路线;四要通过业务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基础架构的高可用。

未来信息化银行将承载十分复杂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信息安全将从银行科技层面升级到战略层面,并被纳入整体能力建设和发展规划中,成为高速发展中控制稳定性的重要驱动。

(四)信息化银行三元驱动模型

经过对“三驾马车”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信息化银行将形成以“三驾马车”为核心驱动的战略发展模式,在此总结为一种三元驱动模型(见图3)。数字服务、大数据和信息安全分别解决信息化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引领其在BaaS、商业智能和安全可控三个方向上开展转型。三者分工明确、缺一不可,同时又互为促进、相辅相成。一是数字服务使客户更好的感知银行,并在服务体验中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使银行更好的认知客户,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数字服务能力。二是数字服务的发展依附于信息安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安全能力的不断完善将保障数字服务更加大胆的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三是银行大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本身会带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需要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双重保护,而大数据技术同时又能够帮助银行在金融信息安全感知防御能力上取得突破。

四、“三驾马车”视角下商业银行实践信息化银行的策略

根据前文的分析阐述可见,信息化银行趋势已成,以 “三驾马车”模式为抓手开展经营发展模式转型,将使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占据战略主动。本文以信息化银行“三驾马车”的观点为视角,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商业银行实践信息化银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纵向上持续发挥“三驾马车”的驱动优势

一是以互联网金融为导向,加快完善金融数字服务。商业银行应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网点转型有序进行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情况,不断开发和完善自有电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网络信贷平台、移动金融平台等新兴业务平台,积极探索特点鲜明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品牌化路线,建立综合化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圈。鉴于商业银行普遍欠缺互联网基因,且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较晚,还可选择曲线发展路线以提升数字服务能力。一种是外部合作模式,可通过收购具有潜力和规模的电商或投融资平台,也可联手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展线上金融服务创新,弥补自身业务体系不足;一种是差异化竞争模式,盯紧蓝海,快速切入,例如在农村市场,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和声誉优势率先发展农村电商平台,还可以研究将支付理财通过移动金融等服务手段嵌入到田间地头,满足农民农户的理财需求。

二是坚持“数据治行”的现代经营理念,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要积极开展内部商业数据的搜集整合,并通过爬虫等技术主动式的定向获取有价值的网络数据,以及广泛与互联网企业、工商、税务等开展外部数据合作,解决商业银行数据“难搜集”问题;大力推进数据治理,明确数据标准,明晰管理流程,严控数据质量,并以业务数据、技术数据、管理数据等为分类建立企业数据模型作为各项目的参考数据模型,解决数据“不可用”问题;努力提升数据使用能力,开展数据分析技能培训,以各业务条线为主导进行大数据应用立项,建立业务部门、数据管理部门及科技部门的协作沟通机制,引入试错和反馈机制,深度挖掘数据潜能,解决数据“不会用”问题。

三是将信息安全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体系,切实提升安全可控能力。要提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将安全可控视为信息化银行建设中的“马拉松”,化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推动信息安全规划向上层迁移。建立从企业战略和业务需求角度出发,到系统架构、到技术架构、到实施管理、再到新业务架构变更的全生命周期安全规划框架,确保安全规划的持续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施弹性,使信息安全能够全面融入到开发测试、生产运维、业务运营等各个环节。在提升安全规划层次基础上,还要持续加强安全技术研究,落实安全管理规范,提升安全检查评估,将银行信息化阶段的有效安全措施进行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信息化银行的安全治理能力。

(二)横向上积极发挥“三驾马车”的协作优势

一是实现数字服务与大数据的高效互动。可依托各类数字服务平台搜集多样化数据,丰富大数据来源和维度,充分发挥数字服务渠道的附加效能。例如,通过电商平台收集用户缴费消费数据和用户评价反馈信息,通过移动金融平台收集地理位置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取农业、工业生产数据。数据经过汇总加工后,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开展跨时间、跨区域、跨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汇总并进行数据解释形成可用的商业银行服务策略,反馈给各类数字服务平台,作为优化、完善、改进数字服务平台、实现精耕细作的重要依据,最终惠及客户。

二是实现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的有效对接。建议依托商业银行自有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利用Hadoop、Spark等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开展对安全数据的长周期检测和异源异构关联分析,提升基于大数据的安全建模分析能力和有效检测能力,其中安全数据不仅包括传统安全设备日志,还要向业务数据甚至用户数据扩充,以拓展安全感知视线。同时,大数据本身往往蕴含着私密性和敏感性,商业银行在建设大数据平台时应充分考虑平台自身安全问题,将保障大数据加密存储、计算过程、数据形态、应用价值的安全问题纳入整体平台建设中。

三是发展新兴的数字服务时,优先选用安全可控技术。商业银行在新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时,应立足长远,顺应目前国内政策监管导向趋势,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后续发展的规模效应,保障业务模式的灵活可控。因此,要逐步改变对“IOE”架构过分依赖的现状,尝试参考大型互联网企业已普遍采用的Scale-out模式进行分布式架构设计和开发,以应对未来业务拓展、服务创新、信息安全、成本控制等问题,从而打造以自主可控为基础的信息化银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驾马车信息安全大数据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