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2015-12-23 03:07谢查查周琴
科技与管理 2015年5期

谢查查 周琴

摘要:以海西经济区152个县市为基本单元,综合运用传统的区域差异测度方法、ESDA、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海西经济区经济的绝对差异总体呈不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经济极化总体呈上升趋势。②海西经济区区域的空间正相关效应正在逐渐加强;LISA分析表明海西经济区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HH集聚区由福建省沿海向内陆壮大,LL集聚区呈片状稳定分布在闽粤和闽赣交界地。③SEM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影响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资本投入水平、城镇化率、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等。

关键词: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空间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尤其明显,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不利于区域经济稳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是近年来我国区域研究的重点,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经济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省,毗邻港澳,是海西经济区崛起、福建振兴的“核心增长板块”,是全国八大重点发展城镇体系之一,是我国东部沿海新的发展增长极。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经济区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步入新一轮的增长期。2013年海西经济区创造国内生产总值37159.4亿元。然而在海西经济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海西经济区内的区域差异却较大,2013年海西经济区的20个城市中,福建省泉州市的GDP最高,为4678.5亿元,是GDP最小的江西省鹰潭市1553.47亿元的9.42倍,区域经济差异较大,这与构建海西经济区时所提出的总目标“协调发展”和基本要求“经济一体化”相违背。

目前关于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不同尺度的经济差异分析;基于不同测算指标视角的分析;基于不同研究方法视角的分析;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但还未有前人对海西经济区的经济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采用传统计量分析方法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海西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演变,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填补上述研究的空白。

由图4可以看出,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I指数呈波浪式缓慢上升趋势,自2000年以来,Moran's,指数由0.323 295一直缓慢上升到2013年的0.442536,说明2000年以来海西经济区区域人均GDP数据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说明了全球化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强化了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变小。

3.2局部差异

3.2.1Moran散点图

本文选取2000年和2013年作为研究断面,获得海西经济区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如图5所示。首先2000年以来,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变。2013年,位于第一象限的县市个数由2000年的41个增加到48个,约占海西经济区区域总数的1/3;位于第一象限的县市个数越多,说明区域经济的总体空间差异越小,这也与前文中全局相关系数估计结果相一致。2013年,海西经济区仍有75个县市位于第三象限,约占海西经济区区域总数的1/2,仅比2000年减少12个,说明海西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2000年和2013年这两年位于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第一三象限的县市数量远远多于位于存在空间负相关的第二四象限的县市数量,说明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市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性。

3.2.2LISA集聚图

虽然本文研究的152个县市都分布在Moran散点图中,但并不是所有象限中的县市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有必要计算LISA来进一步研究海西经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LISA是衡量空间单元属性与周围单元的相近和相异程度及其显著性的指标。本文利用OpenGeoda软件计算海西经济区各市县不同年份的人均GDP的LISA值并绘制出2000年和2013年的LISA集聚性水平图,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2000年海西经济区共有44个县市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处于“高一高”类型的县市一共有7个,全部集中分布在福建省的沿海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空间差异较小,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经济集聚性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强,属于县域经济发展高水平区。“低-低”类型的县市一共有35个,成片分布在闽粤和闽赣交界地,这些县市是海西经济区里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他们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周围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归属为海西经济区经济落后的集聚区域。对存在空间异常现象、属于“高-低”类型的类型的赣州市辖区和武夷山市而言,这两个城市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他们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表明这些地区虽然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对周边地区的涓滴效应还比较弱。而“低一高”类型的县市没有。2013年海西经济区共有57个县市通过显著性检验,比2000年多了13个,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变强。处于“高-高”类型的县市一共有21个,数量较2000年有了明显的增加,福州市辖区和连江县由于长乐市和闽侯县的扩散效应以及辐射能力,区域经济迅猛崛起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由2000年的没有表现出显著特征转变为“高——高”类型的县市,三明市的永安市、明溪县、大田县、尤溪县、将乐县、泰宁县,漳州市的漳州市辖区、南靖县、华安县、顺昌县,龙岩市的龙岩市辖区、漳平市、连城县组成一个新的HH集聚区,这些县市集中分布于福建省内陆地区,这体现了福建省内陆地区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与周边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是近年来福建省内乃至整个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低-低”类型的县市一共有31个,比2000年少了4个,说明海西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低-低”类型的总体分布格局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还是成片分布在闽粤和闽赣交界地。自2000年开始,低低类型的县市基本大都集中在这一地区,闽粤和闽赣交界地一直是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低洼集聚区,只有少数几个县市是变化的。龙岩的武平县,梅州的梅县,鹰潭的贵溪市,赣州的大余县,抚州的金溪县以及上饶市辖区退出LL集聚区,说明这些县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增加,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梅州市的平远县、丰顺县、五华县和潮州市的饶平县、揭西县转变为“低-低”类型,说明这些县市经济发展趋于减缓,又受周边经济水平更低的城市的扩散效应的影响,使其在空间上转变为“低-低”类型。与2000年相比较,赣州市辖区和武夷山市都退出了“高-低”类型,而潮安县转变为“高-低”类型,而且潮安县紧邻新增的LL集聚区,说明潮安县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与周边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对周边的LL集聚区的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较弱。2013年相比200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低-高”类型的县市,分别是宁德的古田县、霞浦县,莆田的仙游县,以及泉州的安溪县,说明这些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周围临近区域,形成了一个局部经济凹陷区,属于LH类型的这些县市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HH类型区的边缘,但是并没有受到这些城市较强的辐射作用,反而与其经济发展呈现出负相关性。

5.结论和启示

本文运用传统的区域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对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时空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海西经济区各县市在研究期间绝对经济差异呈不断增大趋势,相对经济差异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符合威廉姆逊的倒“U”型曲线理论,区域经济极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2)海西经济区整个区域的空间正相关效应正在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变小。海西经济区区域人均GDP既存在空间稳定性又存在空间异质性。Moran散点图呈现出位于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第一三象限的县市数量远远多于位于存在空间负相关的第二四象限的县市数量,说明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市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性。LISA分析表明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HH集聚区由福建省沿海向内陆壮大,LL集聚区呈片状稳定分布在闽粤和闽赣交界地。

(3)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空间误差模型更加接近客观实际。SEM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影响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资本投入水平、城镇化率、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其中在劳动力投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方面,其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因为海西经济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培训与就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致使其劳动投人水平及产出率较低,导致劳动力投入对经济经济增长的表现为负效应。

基于以上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第一,明确发展重点,打造“一带、五轴、九区”的区域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海西沿海发展带率先发展,依靠铁路和高速公路,由沿海向内地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形成以点带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发展厦门湾发展区等9个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第二,充分发挥对台的独特优势,拓展合作领域和方式。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扩大对台贸易和转口贸易,建设海西物流中心,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第三,加强海西经济区内部区域合作,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消除行政壁垒,明确职能定位,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逐步推进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