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林,余 维,杨合民,明进波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常德 415000)
目前,乳腺普查已得到广泛开展,大众对乳腺癌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断提高,早期发现及针对小乳腺癌实施治疗已经普遍推广[1]。随着人们对审美及生活质量的需求逐渐增多,也有愈来愈多的患者选择保乳治疗方案[2]。如良性病变实施切除,常出现放射样瘢痕,这与乳腺癌超声影像非常相似,临床极易误诊[3]。因此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2013年8月以来,于我科实施乳腺局部切除经复查超声示放射样癒痕的70 例患者临床资料,及70 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旨在研究乳腺术后放射状瘢痕与乳腺癌超声表现的鉴别诊断。全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以来,于我科实施乳腺局部切除经复查超声示放射样癒痕的70 例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组),及70 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均为女性患者。研究组年龄最大为77岁,最小为30 岁,平均年龄为(31.5±4.5)岁,术后的平均时间为(17.5±27.5)月,肿块均为20 mm 以下,之前均予保乳手术治疗,并且切缘均系阴性。对照组年龄最大为68 岁,最小为27 岁,平均年龄为(41.5±7.5)岁,共29例自觉发现乳房肿块(41.4%),共26 例乳房出现疼痛不适(37.1%),余15 例经体检发现(21.4%)。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设备 高频超声选择HDI 5000 Philip、IU 22 Philip,其探头频率为8.0MHz~10.0MHzc。
1.3 常规超声检查 两组均选择仰卧位体位或者双侧斜卧位,嘱其将双手臂上抬并置头顶双侧,在充分暴露两侧乳腺后,连续扫查乳腺,如发现可疑的重点部位,予纵切面联合横切面连续性交叉扫查,同时对比双侧乳腺差异[4]。
1.4 高频超声检查 两组均予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对比两组超声提示的生长方式、边缘、形状、后方回声、、回声特点、腋窝淋巴结血供情况和肿大特点,测量研究组放射状瘢痕手术前后的THC(血红蛋白总浓度)[5]。
1.5 分级标准 乳腺肿块依据血流信号半定量法丰富程度进行分级。在肿块内无血流信号,判定为0 级;在肿块内提示血流信号少量,具备2 处以下点状的血流信号,并且内径大小在0.1cm 以下,判定为1 级;在肿块内提示血流信号中量,具备主要血管不少于1 条,并且长度不低于肿块半径,也可同时有小血管分布,不低于3 条,而其长度则在肿块半径以内,判定为2 级;肿块的血流信号较丰富,并且血管分布达到4 条以上,也可呈网状交错分布,判定为3 级[6]。
1.6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9.0 软件对数据予以统计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mean±SD 表示,其计量资料对比选择t 检验;其计数资料对比选择 χ2检验,将P<0.05 作为统计学差异。
2.1 研究组形状不规则70 例(100.0%) 对照组61 例(87.1%),不具差异(P>0.05);两组晕环征,差异显著(P<0.01);两组肿块纵横比>1,不具差异(P>0.05);两组肿块横切面宽度/厚度>2,差异显著(P<0.01);两组砂砾样钙化,差异显著(P<0.01);两组肿块后方呈回声衰减,呈明显差异(P<0.05);两组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呈显著差异(P<0.01);两组肿块内部出现血流信号,呈显著差异(P<0.01),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表现对比(n,%)
2.2 经随访 研究组良性病变患者术后各时段瘢痕THC与恶性病变患者相较,不具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研究组良性病变术后各时段瘢痕THC与恶性病变对比(μmol/L,±s)
表2 研究组良性病变术后各时段瘢痕THC与恶性病变对比(μmol/L,±s)
项目 6月以下 6-12月 12月以上良性病变 259.56±57.38 191.29±69.62 131.52±54.99恶性病变 289.67±66.76 228.41±58.85 124.87±45.32 t值 0.359 0.228 0.791 P值 P>0.05 P>0.05 P>0.05
2.3 典型图示
图-1
图-2
目前,放射状瘢痕为临床病理学中的一种概念,包含在乳腺的良性疾病当中。该类瘢痕的病灶主要呈假性浸润表现,同疾病的发展过程与切片截取有密切关系[7]。该类瘢痕与外伤、脓肿以及手术等瘢痕存在较大区别,病理类型独立,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乳腺组织呈回缩以及纤维化状态[8];第二,可能存在导管的闭塞或者扩张;第三,存在慢性炎症。也有文献报道,该类瘢痕为上皮组织或者间质结构出现的重排列状态[9]。
另据文献研究发现,该类瘢痕虽呈良性表现,而非典型增生的性质,则表明其与癌症仍具有密切关系[10]。乳腺良性肿块实施手术治疗后,出现放射状瘢痕的患者中,随访患癌者为普通人群的2 倍,但良性疾病未出现放射状瘢痕的患者,与此不具相关性。由于外上象限为放射状瘢痕的多发区域,所以对于此类型的患者,临床需给予高度重视。
本文结果中显示,研究组形状不规则70 例,对照组61 例,相较不具差异,说明放射状瘢痕规则与否,与乳腺癌不具有显著区别,同样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也较小。而研究组晕环征0 例,对照组56 例,相较下差异显著,则说明晕环征是乳腺癌与良性病变术后放射状瘢痕的敏感性差异指标,良性病变少见甚至无,而乳腺癌患者多见。
此外,结果中研究组肿块纵横比>1 共25 例,对照组39 例,相较下不具差异,仅管放射状瘢痕与乳腺癌均可出现肿块纵横比>1,但该指标仍无法对两者相鉴别,但却是两种疾病状态下均可出现的超声表现,临床也不应忽视。而研究组肿块横切面宽度/厚度>2 共60例,对照组0 例,相较下差异显著,说明肿块横切面宽度/厚度>2 为两种疾病状态鉴别的敏感性指标,对未有该表现的放射状瘢痕患者,不予排除乳腺癌可能,而怀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单单出现此情况也不能完全排除诊断,应结合临床病理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此外,结果中研究组砂砾样钙化0 例,对照组30例,相较下差异显著,说明砂砾样钙化是鉴别放射样瘢痕的敏感指标,但并不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出现此超声影像,应结合临床进一步证实,从而明确诊断。其中研究组39 例肿块后方呈回声衰减,而对照组60 例,虽呈明显差异,但区别两者仍不具备敏感性,放射样瘢痕肿块后方如回声衰减,仅提示纤维样改变增加不多,无法明确鉴别是否为癌肿的可能。
此外,结果中研究组4 例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对照组64 例,以及研究组6 例肿块内部出现血流信号,对照组55 例,则是鉴别两者的敏感性指标,放射样瘢痕通常不出现肿大淋巴结,并且肿块内超声下通常也不出现血流信号,如两者均出现,则高度怀疑乳腺癌可能,需立即予以进一步检查确诊。
综上所述,放射状瘢痕肿块横切面宽度/厚度>2,为判定恶变的敏感性指标。乳腺癌患者超声提示肿大腋窝淋巴结、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内部呈砂砾样钙化以及周围较强回声等均为恶变的敏感性指标。乳腺术后放射状瘢痕与乳腺癌通过高频超声下敏感性指标对比,可以给临床提供诊断的可靠依据,并且能够降低重复活检,减轻患者痛苦,应予推广。
[1] 魏源水, 朱宏辉, 倪斌, 等. 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疗效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08(4):31-33.
[2] 李晶, 刘莉萍, 欧阳取长, 等. 盐酸帕洛诺司琼与盐酸托烷司琼在乳腺癌化疗中的止吐疗效观察[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9(3): 51-53.
[3] 王建伟, 韩峰, 周建华. 乳腺癌患者腋中组转移性淋巴结的声像学特征分析[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4, (06): 452-455.
[4] 王铁柱, 李丽, 王宁. 高频超声与钼靶X射线设备在乳腺癌诊断中的联合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14, 11(08): 97-99.
[5] 苏昆仑, 徐海滨, 涂美琳, 等.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4, 23(5): 419-422.
[6] 杨洁, 黄志平, 廖萍, 等. 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超声表现对比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 25(2): 127-129.
[7] 罗丽芳, 郑小红, 邓劲瑶, 等.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J]. 实用癌症杂志, 2014, (5): 574-576.
[8] 林韵.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4, 20(5): 8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