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篇
吉林油田的自主之道
2014年初,中国石油吉林油田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亏损。当时的油价在每桶110美元左右,在如此之高的油价下,仍然面临亏损的危机。根据当时的预测,如果不采取革命性措施,按原来体制机制运行下去,2014年吉林油田将整体亏损,2020年亏损额将超过40亿元。至此,吉林油田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与吉林油田情况相似的,还有辽河油田。
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集团根据两个油田上报的改革方案,在与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等有关部门研究后,下发了文件予以明确。根据文件规定,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辽河、吉林油田实行投资成本一体化、下放方案审批权、储量产量指标自主确定、市场化选择施工队伍、下放物资采购权、支持实施资产轻量化、推进产品价格市场化七项经营自主权。并赋予调整负资金政策、加大工效挂钩力度、支持可持续发展、有序开展矿区改革、实行指标分设统一考核整体兑现5项配套政策,推进辽河、吉林油田深化改革扩大经营自主权的试点。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实行投资成本总量控制,效益指标一定3年不变并确保中长期整体盈亏平衡。改革的根本是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强化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下放的7项经营自主权和5项相关政策,可以帮助企业将改革红利、政策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当时,吉林油田实际情况是,资源品位差:剩余资源以超低渗透、超低丰度、薄油层的致密油气为主,储采平衡系数已下降到0.47,资源接替难;原油稳产难:自然递减率基本在13%左右,平均单井日产0.7吨,仅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国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投资收益低:原油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增长过快,近两年高达150亿元以上,远高于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平均水平,而新井单井平均日产仅1.5吨;成本费用高:2013年吨油人工成本1192元,远高于中国石油股份公司584元的平均水平;历史包袱重,油田接收前郭石化的数千名员后,出现大量冗员。
“我们没有退路,油田的现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吉林油田公司总经理张德有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这位2012年12月20日上任的总经理,深感压力与挑战如影随形。“油田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普通员工也都纷纷发出感慨。
其实,吉林油田在中国石油集团推出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试点改革之前,就已经早早行动起来。2013年11月26日,在吉林油田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总经理张德有就提出了要搞好顶层设计,解决好“改什么、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集团公司有关文件下发前,吉林油田已经开始了探索。上半年小式牛刀,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年初,吉林油田2.4万吨原油配产不落实,他们果断调整经营政策,加大激励力度,按计划和目标产量兑现基本奖、超计划奖和超目标奖,并适时组织全公司科技会战,上半年不仅弥补了2.4万吨产量缺口,而且还实现了超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