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 佾 编辑/罗婧奇
苏州河,不舍昼夜的时光
文/苏 佾 编辑/罗婧奇
上:民国,穿旗袍的周璇。 供图/刘建华/FOTOE
左中:1913年,“上海战争活动影戏”宣传海报:《难夫难妻》。
右中:陈歌辛。
下:1941年,影片《天涯歌女》宣传海报。
苏州河伴着不停息的时光流淌,见证了这座名叫上海的城池。她,给予万物滋养,更赐予人世情感,丰沛的河水或清或浊,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水马龙的来往,不知疲倦地或演绎或欣赏一场场人间喜剧。
翻看地图里的上海,细读它的路名和地名,这是个包容度很大的城市,像台北路、西藏路这类,一听名字就感觉是很广袤的地方,而苏州河,虽唤苏州,实际上却安稳在上海流淌,这座城实在包容得很。回顾历史,你就会发现“苏州河”之名是个外号,就像老弄堂街坊里的那位有趣的人,别号叫得多了反而盖过了真名,时间一久,别名占据了主名的地位。
之所以把吴淞江东西流向进入上海市区的这一段叫做苏州河,是有故事的。据记载,苏州河之名源起英国商人口中Soochow Creek的译名。很久之前的上海,虽然靠海,但也只是渔村发展起来的码头,真正红名在外的苏州,用它那甲天下的丝绸与园林,让外国商人慕名而来。上海开埠后,来访的外国人迅速增多,而到苏州的方式,唯有从上海乘船顺吴淞江直达最为方便惬意,久而久之,这段属于吴淞江的水域便叫作“苏州河”。
大胆在头脑里还原当时情景,也许是咱自己为这水域起的爱称小名呢?
——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乘着船向苏州进发,他们看着吴淞江两岸的人家,充满好奇地问随行的中国人。
“这个河去哪里,是去苏州么?”
“是的,就是去苏州的河,苏州河。”
名字传开了,简单明了告诉所有人,这是苏州河,顺水达苏州。在横亘的历史中,直白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被时光沉淀,日复一日往来苏州上海间的客船是苏州河之名最好的标注者。吴淞江之名看似更为大气,但却不足以概括苏州河的风情与内涵。所谓吴淞,意为吴国之大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文化与经济发展,吴淞江主要是吴越文化的发展,而苏州河却是吴越文化、良渚文化、海派文化等的交汇缩影,只用吴淞之名自是不够包容。
1848年,“苏州河”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官方出现,上海道台麟桂在与英国驻沪领事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淞江写作了“苏州河”。由于这次苏州河的官方正名由外国人先提出,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都在文件里避免使用,后也因尊重历史而一直沿袭,直至2004年初出版《上海通志》,“苏州河”才被确指为上海境内的吴淞江河段。苏州河,这由小名衍变出来的称呼,跨越百年历史,最终还是被正名了,而这个名字现在唤起来更添了许多包容与贴切。
全长125公里的苏州河,是吴越文化发源地太湖之水入海的主要通道,古人曾书“吴淞之水震泽来,波涛浩瀚走鸣雷”来描绘苏州河水势之大。其实这水势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州河的河道多弯,所以有“古江蟠曲如龙”的说法。众所周知,长江也是一条多弯的长河,而细看苏州河的流域图,你会发现这是一条躲在上海市区里的微缩版长江,极其相似的“W”形,把6397公里缩放进125公里展示,弯的密度瞬间就增加了50多倍,这早已不是水路十八弯所能描绘的了。正是如此,才造成了苏州河河面宽宽、水流缓缓的特色,也让周围依水而生的人更愿意去亲近。
苏州河,在不经意间给予人们更多依赖它跑生活的理由。最早,还是从渔民生活和交通运输开始,而后上海逐渐从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接待各色人等,经商尤为丰茂,内部的货运往来就有了渡河的需求。繁忙的苏州河黄金水道,不能让过多的摆渡船挡了河道,所以桥就成了最佳解决方案。
苏州河历史上先后修建了30多座桥,目前我们有幸还能看到的是26座。第一座桥是1570年修建的老闸桥,又名福建路桥,原为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闸,上设浮桥可供行人通过,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桥。同治三年(1864年)建成木桥,光绪十一年(1885年)10月,工部局将旧木桥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桥,取名老闸桥。后民国政府又重新修葺,更名福建路桥,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整修重建,未再更名。这只是一座普通桥的历史,并不是典型桥的故事,要说苏州河桥的典范,必提外白渡桥。
很多人知道外白渡桥要感谢琼瑶名剧《情深深雨濛濛》,全剧高潮陆依萍跳桥落水,所跳的就是外白渡桥,人自然是落入苏州河中了。外白渡桥建成于1907年,可故事的开头却能追溯到1856年,英国商人威尔斯召集一群英美投资商组建了苏州河桥梁公司,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修了一座木桥,叫威尔斯大桥。威尔斯不仅想通过此桥扬名,更妄图向过桥的中国人征收过桥费赚钱。
听闻此事,很多人宁愿多走路、多花时间乘船过河,也不再走此桥。威尔斯发不义之财的如意算盘就此落了空,1873年他折价把威尔斯桥卖给工部局。工部局为了抚慰人心,先拆除了威尔斯桥,又在桥址旁修了一座浮桥,让人自由过桥。
1906年,工部局在威尔斯桥原址上修了一座钢架桥,名为“外摆渡桥“,仍是免费通行,大家戏称“不要钱白渡苏州河的桥”。
工部局后来又打算在乍浦路口再修一座桥,但因资金短缺便无下文。幸好此事被上海五金大王叶澄忠知晓,慷慨解囊,才令被老上海人称为”二白渡桥“的乍浦路桥得以建成。
这样三座白渡苏州河之桥,迅速畅通了大上海各区的经济,让处于困难之中的中国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让苏州河流域涌现出了一批像吴蕴初、刘鸿生、荣宗敬这样叱咤大上海商界的风云人物,更缔造了小小一片区域创造出中国近代工业一半产值的神话。
20世纪30年代,上海,苏州河上的划船比赛。远处是外白渡桥及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供图/文化传播/FOTOE
在很多描述苏州河的文艺作品里,这条河都凸显了脏与臭,充满市井杂乱与都市欲望。但在过去,早期的苏州河是当地人主要生活用水的来源,根据上海开埠之后国外研究水质的学者的记录,当时的苏州河非常适宜作为优质饮用水的水源。
这一切的改变,与桥带来的商业经济大发展密不可分。一座座工厂与仓库在苏州河边立了起来,它们不光带来了民族骄傲,也带来了更多的污物废水。1920年,苏州河第一次变成了文艺作品里描绘的那个样子,发黑发臭,污染程度逐日加剧,直到成为终年黑臭的臭水河。
有人说苏州河之于上海,就像塞纳河之于巴黎,其它不谈,水污染的类比的确情况相近。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只要正视就终会解决。其实要感谢那些文艺作者不厌其烦地在自己的作品里,反复地、不遗余力地写污染的苏州河有多么脏与臭,让这个认知建立在人们心里,令人们重视保护河流。这种表达促成了治理行为,鱼儿在2001年重回苏州河,人们看着如今不再黑臭的苏州河,怀念感恩。情感往往有些不理智,人们虽不希望河流再污染,但也不会抹去其黑臭时光的记忆,不管清流浊水如何更迭,苏州河始终被爱着。
2015年6月19日,上海,第十二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 摄影/Marcio Machado/东方IC
如果说沿河工业并不全是苏州河的功劳,那么码头文化、航海产业则少不了依赖着苏州河。
最早,太湖唯一的入海口唯有吴淞口,但由于吴淞水域淤泥沉积,屡屡造成太湖水患,多次疏通吴淞也就是苏州河河道,扩黄浦口。如此经屡次疏通清淤,苏州河成了黄浦汇集入海的支流,称“黄浦夺淞”。依此来看,航海文化盛行不足为怪。而这里的码头文化,自然比内陆码头多了几分航海的远阔气概和冒险精神。
苏州河两岸是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三大宗教的汇聚地,沿河而行不光看见清真寺、玉佛寺、真北路桥附近的天主教教堂,有心的人更能溯源欣赏妈祖文化。
河南路桥北端的天后宫是苏州河边供奉中国航海女神——海神妈祖的庙宇。此庙宇始建于南宋年间,旧称丹凤楼。明朝时重建的妈祖庙宇天后宫立在城墙的万军台之上,成了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那时,站在妈祖娘娘的行宫庙宇里,能将黄浦江入海、苏州河送流的景色尽收眼底,典故里“沪城八景”之一的“凤楼远眺”由此而来。苏州河边的人喜欢妈祖,不仅因妈祖掌管海上平安,也因寄托于此保佑沿水而居的人们在偶尔冒险营生时能平安归来。
一片水域所带来的永远不止营生这么简单,更有人们的心气与精神,苏州河边的人对妈祖的信仰,就是对这种心气与精神最为生动的解读。
苏州河的怀旧,是因为它是推动这块流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苏州河的文艺,是由于在它的两岸诞生了许多戏与曲,中国电影的发展更是从苏州河开始。
溯河而上,便能欣赏到上海第一次被拍摄进电影胶片里的风光,而中国首家电影院虹口大戏院、第一部有声电影的首映地光陆大戏院都在苏州河旁。
河南路桥北侧,拥挤的道路和街市。 摄影/梁永安
1908年,意大利人劳罗在上海拍摄《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和《上海租界各处风光》等新闻与风景短片,外国人抱着对东方的好奇,拍下了租界各处的风光画面,恰好成为今日研究苏州河两岸风貌的重要材料。时光就是有神奇的力量,让过去带着些忧伤屈辱的事情,在今时今日意外地有了些许价值。
伴随着苏州河畔工业发展的推动,上海城市电力系统于1882年开始供电,从那时开始,上海就成为中国摩登的代名词,苏州河也变得格外新潮。纵观中国电影史,它的启蒙时间,并未和国际电影史差得太远。据《申报》刊登的“电影”放映广告中记载,1896年8月11日夜晚,上海苏州河北的闸北西唐家弄,私家花园徐园内“又一村”的游艺晚会上,法国文化商人放映了《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这不仅是上海对于电影放映的初接触,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的电影放映。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放映了《水浇园丁》等影片的时间是1895年12月28日,与中国的放映时间相差不到8个月,而上海苏州河就从这场放映开始,成了中国现代电影的发祥地。
1905年在北京摄制的《定军山》是电影摄制上的中国第一部影片。当时,北京丰泰照相馆主人任景丰因对拍电影感兴趣,便自购摄影机等器材,请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这部京剧电影《定军山》,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是利用露天广场日光拍摄的。而中国电影史上真正第一部故事电影《难夫难妻》,则是在1913年由张石川和剧作家郑正秋、杜俊初等筹组的新民公司筹拍的。当时美国人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一边承包在中国放映一些外国影片,一边想筹拍适合中国的电影,但无奈不了解国情,无从拍起。正是由于这种机缘巧合,新民公司与亚细亚影戏公司走到了一起,新民公司负责编、导、演业务,资金和摄影等则由亚细亚影戏公司提供。
《难夫难妻》片长四本,演员都无经验,以文明戏的表演模式演绎。虽然这部片长30分钟的故事影片如今看来十分幼稚,制作简易、表演夸张,但在那个年代于舞台则是巨大的突破与进步。这也是中国电影开荒者之一郑正秋的第一部作品,是他执笔为亚细亚影戏公司编写的一个抨击社会现实的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一起导演这部剧,这种启蒙,无论是对之后的电影还是文明戏,都有良多益处。
若不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胶片来源断绝,或许新民公司不会只拍了这一部戏就终结。但从此,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就在美国商人投资经营的电影公司体制下悄然成长起来,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故事电影,更诞生了叶秋心、黎明辉、胡蝶、阮玲玉、徐来、袁美云、陈燕燕、王人美等众多唱演俱佳的中国影星。
那时的明星之多、风采之盛是毫不逊色于国际的,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是演戏棒、唱歌好,周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最早的中国多栖明星,周璇在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拍摄了43部电影,演唱了200多首歌曲,她在《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等电影中的表现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主演的《马路天使》、《忆江南》等电影更是享誉海内外。
谈到周璇最动人的角色,很多人都对《马路天使》里的歌女小红记忆犹新。歌女小红临窗而坐,对着窗外的苏州河,向心仪的小陈唱着一首首表述衷肠的歌,譬如《四季歌》、《天涯歌女》。
天涯觅知音,低矮破落的棚屋里,小小歌女也有情爱圆满的祈愿。歌声从苏州河边传出,红遍中华热土,更让周璇在出演《马路天使》后,又出演了《天涯歌女》同名电影,蜚声海外,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女明星。
苏州河边不仅明星多,有才华的创作人更多,耳熟能详的贺绿汀、聂耳、田汉、黎锦晖都暂且不表,只说一位与苏州河最有缘份的陈歌辛先生,经典歌曲《苏州河边》便是他的作品。
夜留下一片寂寞
河边不见人影一个
我挽着你
你挽着我
岸堤 街上来回走着
夜留下一片寂寞
河边不见我们俩个
星星在笑
风儿在妒
轻轻吹起我的衣角
我们走著迷失了方向
尽在岸堤 河边彷徨
不知是世界离弃我们
还是我们把它遗忘
夜留下一片寂寞
世上只有我们俩个
我望著你
你望著我
千言万语变作沉默
陈歌辛,原名陈昌寿,出生于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著名作曲家,人称“歌仙”。代表作《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恭喜恭喜》、《夜上海》等名曲。在陈歌辛先生创作的200多首作品中,《苏州河边》是最具江南柔情的意境小品。歌里与心爱的人夜游苏州河,在升腾的水气里,被打湿、浸润出一片朦胧诗意。夜晚宁静的苏州河边,像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全然没有白天的忙碌杂乱,这种遗忘虽是一种寂寥,更有一种心安,因为河水始终陪伴。姚莉、姚敏的歌声里有苏州河那时的缠绵风貌,又饱含许多如水墨画般的雅致,此声才算得上苏州河歌曲里的代表作吧。
多数的文明都是由河流发展和流域变迁而起源,苏州河不仅造就了古时的青龙镇,更布局出一座上海城。百年风雨,苏州河边留下了有万国风情的建筑,引得不少佳话的桥,但终会丧失一些人事物,留下一些残缺供后人想象。但实在不必伤叹,不停更迭的流水,始终带着最初的深情,时间越久长,感情越质朴,不会逝去的苏州河情愫,就是去补足这些时光缺憾的最好良药。
不论在哪里,你总会遇见苏州河,那不舍昼夜的时光,正在为遇见牵下红线。
百年老桥浙江路桥,摄于2014年。 摄影/陈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