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质题材中寻找报道“锋刃”
——驻站记者新闻角度选择浅悟

2015-12-23 01:48梁晓莹
新闻前哨 2015年4期
关键词:锋刃驻站孝感

◎梁晓莹

在同质题材中寻找报道“锋刃”
——驻站记者新闻角度选择浅悟

◎梁晓莹

驻站记者远离编辑部,身处报社新闻策划中枢的末端。从供稿来源看,承担于编辑部的指定任务比专业部门少,指定的发稿机会也不多;但驻站记者也有“一线”和“全方位”优势:政治、经济、文化等通通涉猎,机关、社区、企业都可纳入报道范围。如果说总部的记者定位是“专家”,那么驻站记者的定位则是“杂家”。

从担负的角色任务来说,作为报社与地方沟通的桥梁,驻站记者约80%以上稿件为反映地方成就的工作性报道,尽管涉猎繁杂,但同样题材的稿件,又与其他市州存在相当高的同质性。

2013年起,笔者先后被派驻咸宁记者站、孝感记者站工作。两年间的一点粗浅感悟是,如何在纷繁芜杂且多具同质化的新闻素材中寻找可予报道的独特亮点,将之打磨成报道“锋刃”,这是驻站记者需练就的一项基本技能。

以点带面,从繁杂中整合大主题

驻地记者的比较优势在于身处基层,离新闻发生的 “第一现场”最近,接触的是滚烫的第一手材料。在火热的企业、社区中采访,手头会拥有一批繁杂而丰富的素材。分析这些素材,往往能发现普遍规律,提炼出厚重主题。

2014年新春伊始,带着“企业冲刺开门红”这个主题,笔者去孝感几家工业企业探访。如果只写热热闹闹开门红,那么顶多发一两篇小稿,且显得意味平淡。当时,湖北省工业经济可谓在巨大的下行压力下艰难起步,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调经济结构、转发展方式、促转型升级。落实到企业自身,更多体现于在市场的倒逼作用下,自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工业企业普遍面临低迷情势,如何渡过难关?记者在采访时,格外注意有没有一些能以点带面、有特点的东西可以总结,并将这个解剖点放在“新年第一单”上。

采访一家企业时,老总说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注意:那就是市场上出现一个趋势:已定型的标准产品反响平平,企业接到的单多是非标准产品,他们得按客户的要求重新设计机床、模具。他用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菜,客人还要重新点菜。”

企业遇到这种情况,是又喜,又急,喜的是非标订单的利润比标准订单要高10%以上。忧的是自身技术怕跟不上需求,技术员过个春节还不能闲,得加班画三维图。所以,记者着重写了这一例子,并加以点评:眼下,国内工业企业正面临转型调整,常规“大路货”正迅速被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取代。作为上游的“工业母机”——机床等装备制造产品,必将面临更多元化的创新挑战。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湖北的强项,面对非标订单增多的大趋势,我们的创新能力、人才储备、设备配套都准备好了吗?

在这篇稿件中,记者以四家工业企业为典型样本加以剖析,了解他们第一单的苦与乐,总结出几项企业更快适应市场的做法,并分别加以点评剖析规律,以图脱离单纯写“开门红”的窠臼,避免了同类题材对版面的挤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小见大,从细微处放大升华

孝感是孝子之乡,目标是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为此每年还举办一次孝文化节。去年,当地提出期望,以“孝”为主题,做一期精彩的“今日视点”。然而,去年及以往挖掘孝感孝文化的稿件已有不少,如何不炒现饭、不重复已有主题?在与部门领导、主编商议后,我们将主题定在探寻 “孝的DNA”上。

我们找到孝感四位不同身份的“孝子”,别的不谈,就谈家风对他们的塑造与影响。他们中,有长期倾力志愿者工作的“爱心大使”,有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企业家,有为了母亲放弃繁华、回归故里的游子,还有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捐献骨髓的媒体记者。他们的事迹各异,但传递的道理如一。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从父母、兄姐等人的言传身教中,“孝”,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基因。而这些并非个案,在孝感,许许多多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他们自身对长辈的关爱,以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以家庭培养为抓手,用尊老孝亲的实际举动为孩子做出表率,教孩子懂得感恩、传递善意。

采访这些可敬的“孝子”、道德模范,记者感触到了至深的善意,力图将这善意传承的温暖力量传递给阅读报纸的读者。我们还利用孝文化节举办的国际论坛间隙,选取几位专家做采访,请他们进一步升华总结。

制作这期视点,采访并没算太费力,四篇主稿,全是原汁原味第一人称朴实的叙述。但推出后,在当地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认为是一篇很成功、但看起来一点工作味儿都没有的 “工作性报道”。

2014年市州报道的一个共同的重要主题是群教活动。以前笔者做政宣报道经验较少,开始有点吃不准,但学习兄弟站稿件后发现,凡是以小见大、从细微中升华出主题的稿件,都比较好看耐读,如黄冈站推出的“51座土坯房”系列报道、黄石站刊发的《兴致勃勃来开会 会上丢了“乌纱帽”》等等。

一次到孝南朋兴村上魏湾采访,在路边看到一个橘红色的帐篷立在鱼塘边上。这里为什么要摆个帐篷呢?乡党委书记就讲了个故事。上一年,乡里决定投资560万元改造上魏湾,想要打造一个农村新社区的“生态样板湾”。全湾民居都按徽派风格统一立面改造,家家户户门口修水泥路,房前屋后全部绿化。要统一改造,得将原来那些随意搭建的窝棚、厕所等拆掉。可到了村民魏清春家时,遇到了麻烦,拆迁队强行拆了三次,他又搭了三次,一条村道为这个窝棚梗了4个月。党委书记想不通:“改善村里环境不好吗?明明是做好事,群众为什么要顶着干?”

原来,这口鱼塘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每晚魏清春都要在棚里睡觉看鱼。乡里想了个折衷的好办法,花200多元钱,买来一顶漂亮的帐篷送到魏清春家里,结果第二天他就自己拆了。我们采访魏清春时,他也证实了这段经历。

事情虽小,却以小见大——那就是,不要以为仅仅出发点是为村民做好事,人家就一定感谢;群众路线一定要真正摸清群众的心脉,才能将好事办好。所以,稿件就聚此一点出发,从这顶窝棚的故事讲起,谈当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的反思与实践。

由表及里,挖出新闻“内核”

看似雷同的素材,内里可能蕴含不一样的深意,就看愿不愿意费劲去剥开他。

去年底,孝南区的通讯员说,他们森工产业园搞了一个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希望我们报道一下。笔者了解后得知,工资集体协商并非新鲜事,武汉市餐饮协会早已实行,荆州、仙桃等地的少数行业也有类似约定。但此事在当地确有意义。然而,在孝南区工会采访时,对方始终围绕着工会所做的工作来谈,采访味如嚼蜡。于是我提出到几家企业去,向企业家和工人再了解一下。

采访的过程就是剥笋的过程。采访几家企业后我弄清原因: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表面看是企业家觉得工人不讲诚信,哪儿工资高就往哪儿跳,所以请行业工会来调停,实际上折射出一个必然趋势:像木质板业这样典型的小型“块状经济”,历来缺乏差异化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又过于依赖劳动力,一旦关联行业调整,极易受波及。它揭示的市场逻辑是:当经济新常态敲门而入时,制造业集聚区须尽快摆脱对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用工理念的路径依赖。一层层剥笋,我们在采写一则“前沿观察”后,又在时评版刊发一篇评论《“用脚投票”倒逼企业转型》,进一步深化论点。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都要年终总结,此时的版面,也欢迎各市州提供一些拿得出手的、反映工作实绩的 “干货”、“硬新闻”。

2014年末时,从孝感市政府获得信息——孝感市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6.8亿元,同比增长20%,成为我省继“一主两副”之后,第四个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市州。

财政数字都是冷冰冰的。如果只写这一点,也能发稿,但做不大。我试图挖出它背后的干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税收为主,体现了实体经济的发力,而之前我们获得的数据是,去年前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首次突破600亿元,达到613.8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五。11月当月,全市工业用电量7.2亿千瓦时,位居全省第一。据此,得出判断:正是实体经济鼎力支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再继续挖。面临同样的景气状况,为何孝感企业能发力迅猛?于是,我们将此与孝感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聚焦于孝感在经济新常态下营造的 “环境动力”:激活项目、资金、市场、人才等各类实体经济发展要素。就此主题采写的 《新常态下搏先机——看孝感“要素激活”攻略》在头版头条刊发后,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总之,笔者理解,从同质题材中寻找报道“锋刃”,首要前提是要靠脚踏实地地采访,深入现场、深入基层,观察、倾听、思考,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方式,从同质新闻事件中发现独特视角和细节。这样,看似同质化的题材一样可以打磨出新的光彩。

(孝感记者站)

猜你喜欢
锋刃驻站孝感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孝感天下,爱传千古
锋刃
锋刃
孝感令
锋刃
融媒体时代驻站记者如何适应新要求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略谈驻站记者的全局意识
综合自动化编组站施工驻站防护的探讨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