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霞
(陕西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竞走运动员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的血液指标分析*20
——以奥运会冠军王丽萍为例
曹艳霞
(陕西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运用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测定方法,对优秀竞走运动员王丽萍高原训练过程血液指标进行监控,评价她训练时的负荷、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效果,以及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机能状态。血液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白血球(WBC),红血球(RBC)、血色素(HGB)及血球压积(HCT)。结果表明,王丽萍高原训练一个月左右,各项指标效果显著,下高原后第15-16天参赛效果较好。
竞走;血象指标;高原训练
探究显示,高原训练能刺激促进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合成,能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的成熟并加速其释放速度,提高血红蛋白合成量,实现“血液回输”效应,提高机体运氧能力之目的[1-2]。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王丽萍在2000年奥运会前实施了为期33天的高原训练,科研组人员安排了系统的血象指标监控,对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队员身体机能的调控及竞技状态的形成至关重要。相应数据,是“备战2000年奥运会竞走队科研攻关与服务”组提供[3],主要血液指标包含CK、BUN、WBC、RBC、HGB及HCT。
1.1 研究对象
以2000年奥运会女子竞走冠军王丽萍为研究对象。王丽萍1976年7月8日出生,身高164cm,体重60 kg,项目20km,籍贯辽宁,悉尼奥运会冠军,成绩1:29'03"。
1.2 研究方法
1.2.1 阶段性机能监控安排
依据教练员高原训练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第1 阶段(7月29日-8月5日),是高原环境适应阶段;第2 阶段(8月6日-8月13日),是控制强度、增加负荷量阶段;第3 阶段(8 月14日-8月21日),是强化专项、主抓实战、完善技术阶段;第4 阶段(8月22 日-8 月29 日),是调整训练、恢复机能、突出比赛意识阶段。不同阶段,机能监控的偏重点不同,主要分为日常机能监控和重点训练课的监控。如表1。
表1 王丽萍高原训练内容及成绩
*(包含多个内容的,则取各成绩之和)
1.2.2 测试时间与指标
分别于训练前3天,训练中每间隔3天测一次,测试时,分别取王丽萍晨操前的指尖血20 ul,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eckman Coulter Gen S测定CK、BUN、WBC、RBC、HGB及HCT。
低氧发生器是美国“的Hypoxic Tent System TM”和“Colorado Mountain Room TM”。
1.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信度P<0.05为显著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水平。
2.1 王丽萍高原训练期间CK的变化
CK是能量代谢的关键酶之一,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线粒体当中,它在肌肉中催化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的相互转移,故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血液中CK的含量较低,但是在大运动量训练后,特别是大强度训练后,部分肌纤维在运动过程中被破坏,骨骼肌中的CK进入到血液当中,并称为CK[4]。为此,通过检验血清当中CK的含量,可以间接实现监控训练强度的目的。CK是竞技体育训练中评价教练员训练目的的至关重要的指标之一。在训练监控中,一般在大强度训练后的次日晨取血测定其CK,或评价恢复期间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机体损伤的恢复情况的监控。对其进行纵向比较,能够掌握运动员对训练强度的适应情况,以及教练员制定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机体的作用程度。
图1 高原训练CK变化趋势图(U/L)
图1即王丽萍高原训练期间的CK数据变化趋势,CK变化随训练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全程几乎维持在正常水平,其变化趋势和训练强度的安排相符,表明在此阶段的训练强度计划对王丽萍的身体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其次恢复状况较好,表明运动员能够适应这一强度安排,其恢复能力较好,能够适应当时的运动训练强度,而且能保障下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正常进行。
2.2 王丽萍高原训练期间BUN的变化
尿素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正常情况下主要通过血流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液排出体外。竞走比赛是一个长时间、长距离、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很多文献报道,利用生化指标对竞走项目的训练量监控过程中,应该以BUN控制在8.4 mmol/L以下为训练量的控制区域。探究认为血尿素水平超过此值,即使运动员在主观感觉上还没有疲劳感、或疲劳感不明显,但机体内的蛋白质和酶都已经开始大量分解,使运动员身体受到了较深的损伤,容易造成过度训练。理论上来讲,当运动前后BUN增加值超过3 mmol/L时,则运动量太大,运动员已达疲劳值;如增加量为2 mmol/L左右,则认为运动量较大,运动员基本能适应;如果BUN变化值只有1 mmol/L左右说明运动量很小。血尿素广泛应用在评定运动量中,是通过长期跟踪测试,结合训练内容及训练目的,了解运动员身体状态、机能状态及其饮食习惯等,需要基础标准来对照研究,不能孤立地以正常值水平进行评价。只有对运动员各方面的情况全方位地了解后,结合实际专项训练监控值,进行科学评价并探索血尿素在训练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王丽萍训练前后BUN值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看出,高原训练期间王丽萍测试的BUN值基本上控制在8.4 mmol/L以下[5],呈周期性的变化,在大量训练后调整都能恢复到较低的正常水平,运动员本身能够适应训练量的安排和训练节奏变化,说明机能状态处于可调控范围,保障了教练员训练计划的正常实施,特别是在赛前这段时间的训练过程中,血尿素水平逐渐下降,机能恢复良好,为大赛有个较好的身体机能提供了保障。
图2 高原训练BUN变化趋势图(mmol/L)
2.3 王丽萍高原训练期间WBC的变化
WBC是每单位血液内白细胞的数量。成人正常值范围为4.0-11.0×109个/L。在大强度训练或比赛时,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会造成运动员暂时性的免疫力低下,被称为运动性免疫力低下[6],在此期间运动员感染疾病的概率升高,一旦感染发生,不仅影响正常训练和竞技能力的发挥,甚至会导致无法参赛。这对于运动员能够正常按照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参加系统比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日常训练过程中,监测WBC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方法及手段。在大负荷训练强化阶段,偶尔检测出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运动员,适当地调整其训练负荷,是现阶段科学手段在监控训练过程中要经常实际运用的。王丽萍在奥运会前高原训练期间的WBC值变化情况见图3。
图3 高原训练WBC变化趋势图(U/L)
由图3看出,王丽萍在奥运会前高原训练期间的WBC值处于正常范围内波动,8月6日、9月2日、9月26日的WBC值均处于较低水平,8月29日、9月20日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处在正常值范围。
2.4 王丽萍高原训练期间RBC的变化
RBC又称红血球,含有血红蛋白,主要作用是运输O2和CO2,其次在酸碱平衡中起缓冲作用。女子20km竞走项目属于长距离的运动,有氧供能在比赛中占主导地位,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糖、蛋白质和脂肪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尿素,为机体提供运动能量[7]。血液中含氧量及饱和程度直接影响到供能效果。RBC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的作用是通过气血屏障结合氧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带到肺部而呼出体外,实现其搬运功能。血红蛋白在竞走项目训练监控中,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对王丽萍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一段时间的RBC的监控(图4)显示,RBC的变化幅度较大,参照训练内容,这于赛前最后一个大强度训练密切相关。主要是大强度训练对RBC的破坏所造成的,其变化趋势和训练强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初上高原期间,其变化主要原因是机体的适应性变化。
图4 高原训练RBC变化趋势图(109/L)
2.5 王丽萍高原训练期间HCT的变化
HCT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密切相关,诸多因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导致HCT升高;通过这一特点,结合运动员电解质的测定,对运动员训练中的补水情况做辅助评定。诸多因素导致的贫血会使HCT降低。成年女子正常值在0.35—0.5之间[8]。从图5可见,王丽萍此期间的红细胞压积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训练造成的HCT变化不明显,显示训练计划较合理。运动员身体机能适应训练安排。
图5 高原训练红细胞压积变化趋势图
通过对王丽萍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期间指标的研究发现:数据没有出现过较大超出正常范围的波动,此阶段训练强度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教练员训练计划以及内容的制订,于血液指标数据是紧密结合的,根据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进行了适当地调整,两者有较高的相似性。总之,王丽萍的身体很好地适应教练员赛前安排的训练内容,训练计划完全符合生物适应性;科学合理的训练,是运动员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通过对王丽萍赛前高原训练阶段血液指标系统监控,为教练员制订训练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帮助,符合科学化训练原理。
图6 高原训练强度曲线图
高原训练是在特殊的缺氧环境下的训练,对身体机能和意志的磨练都有特殊的作用。较之平原训练,其能更好地挖掘队员的机能潜力和提高竞技水平,但又具高风险,要很好掌握高原训练并非易事。不懈地探索高原训练的规律,兴利除弊是我们体育科研工作者攻关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通过王丽萍奥运会前高原训练分析得出:她的高原训练是必要的,而且效果显著;上高原后,训练量逐渐加大,经过一周的调整,逐渐达到峰值,随后又经历下一个波谷、波峰;高原训练量的控制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高原训练一个月左右,形成理想的奥运会竞技状态,下高原后第15-16天参赛效果较好。
[1]DEHNERT C, HUTLER M, et al. Erythropoietin and Performance after Two Weeks of 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 in Well Trained Triathletes [J]. In Sports Med, 2002, 23 (8): 561-566.
[2]PEL TONEN J E, LEPPAVUORI A P, KYRO K P, et al. Arterial Haemoglobin Oxygen Saturation is Affected by F(I)O2 at Submaximal Running Velocities in Elite Athlete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999, 9(5): 265-271.
[3]王丽萍.备战奥运竞走比赛的训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5(36):124-129.
[4]蒋志学.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服务组织与管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01)
[5]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8-90
[6]洪长清,严翊,谢敏豪. 运动员大负荷力量训练中免疫及内分泌机能变化规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15)
[7]王君侠,王贺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对改进竞走技术的意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93-95.
[8]陈波.我国田径耐力性项目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监控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2009,06(24).
The Biochemical Index of Race Walker in the Plateau Training during the Preparation for Olympic Games——A case study on the Olympic champion WANG li-ping
CAO Yan-xia
( PE Department of Yulin University, Yulin 719000, Shaanxi, China)
This paper researches systemically the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contents and biochemical index of a Chinese excellent female race walker, Wang li-ping dur ing 30-day pr e-competition for the O lympic Gam es by m ethods of li terature r 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ductive and logic analysis, technical analysis and so on.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et valu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women's 20kM walking race, and to enrich altitude training theory about on pre-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ing,
race walk; biochemical index; plateau training
陕西榆林市科技局(SF12-48);榆林学院科技处项目(14YK05)。
曹艳霞(1970-),陕西佳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生理与休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