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严佳婧
移动医疗这块“蛋糕”并不甜?
文 严佳婧
对移动医疗行业来说,2014年注定是一个里程碑。
移动医疗到底能让消费者和投资人尝到多少甜头?
想知道移动医疗的发展趋势,首先来了解一下目前火热的移动医疗APP为何物。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将医疗APP定义为,与医疗设备结合的运行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通信设备的软件程序,也可以作为常规医疗设备的配件或者常规医疗设备的一个转换平台。其主要作用是让使用者更好管理自身健康,并在需要时获得有用信息。此外,一些应用程序还可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提高对患者的诊疗水平。仅2014年一年,美国FDA批准使用的医疗APP就达30余种。
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通过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披露的数据,移动医疗APP的数量在两年半时间内翻了两番,达10万种以上。市场收入在2013年达24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底将增长到260亿美元。据业内估计,截至2015年,全球5亿智能手机用户将使用医疗APP。
将视线转向我国,移动医疗市场状况也是一片繁荣景象。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而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也开始将触手伸向这个领域。其中,中国移动的移动医疗主要在中心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进行布局。中国联通关注医疗信息化比较热的领域,包括移动医疗、监控监测方面、医疗信息的共享方面。而中国电信着力打造医疗信息化应用基地。
对于这样的数据和现实,是不是已经可以说移动医疗的前景就是一条铺满黄金的道路?对此,上海捷信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峰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百分百的肯定:“和医疗市场本身相比,这个数据并不是特别夸张。‘热门’不代表成熟。当然目前移动医疗的规模尚小,也就意味着需求很大。”
而国内的移动医疗的需求究竟是在求医问药还是日常健康管理?林峰认为前者的比重还是要高于后者。以美国为例,普通公民在患病时,首先第一选择可能是家庭医生,经过家庭医生的判断之后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时,再进入到预约环节。实际上这就大大减小了各大医院的负担。又或者诸如糖尿病患者,对于用药和血糖监测有着定期和刚性的需求,通过移动医疗的APP监控,可以免去一次次跑医院的苦恼。而在中国,无论是发烧感冒还是住院开刀,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排队挂号,时间、人力、物力都被大量磨耗。
目前,中国可算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丰沃土壤。早在去年,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资源处副处长郭顺义表示,移动医疗在这两年会进入发展快车道,市场将会成倍增长。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移动医疗APP功能也趋向多样化。根据KWC2012年的一份报道指出消费者对于移动医疗可能带来的便利和需求取向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见表1)。
可见,一顿饭到底吃了多少卡路里或者春夏秋冬我到底应该怎么吃饭又或者今天我的运动量该是多少这样的“软健康”话题。与医生如何共同交流管理自己的健康仍是大多数人的需求。而当下和未来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为这些服务买单呢?
中国大部分群体渴求医疗信息透明化,并参与健康诊断的过程中去。其实有关疾病、治疗和用药的信息资源都放在那儿,只是目前很少有人在设计产品时会考虑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消费者需要有关健康的权威信息,并且也乐意为此支付费用—— 而不是每天输入一日三餐,或者看到自己又走了多少路,不经过专家分析的数据并不能给没有医疗知识的普通人带去多少实际的用处。
表1 期待移动医疗服务改善几个方面
林峰同时还指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不该仅仅局限在APP开发上。“前阵子我参加了一个交大的论坛,目前国外已经有了这样的实践。在一些ICU病房,医生可以在PAD或者其他移动设备上获取实时的监控信息。使用定位系统,掌握呼吸机的位置和试用状态。”移动医疗改善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健康管理,对于医生和医院的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APP只是工具。对于医生来说,需要的是更好和医院沟通的平台,节约时间成本;对医院来说,更好地做到信息透明化,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得就诊更为顺畅,这才是移动医疗的重点,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妇产科网创始人龚晓明医生表示:“面对一个临床问题,作为一个医生,我不得不说,网络诊疗是不合适的,缺少了视触叩听的环节,互联网医疗可以完成的最多就是诊前的咨询工作,利用互联网建立诊断,不仅不合法,而且还可能会出问题,诊前咨询和诊后服务,是互联网可以弥补的一个医疗上的空白。在线医疗,或者移动医疗,大概最好可以实现的是医疗的O2O环节,从Online的诊前资讯了解开始,Offline面对面的诊疗,再之后可以回到Online的咨询服务上来,当然在之后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再次回到线下诊疗上来,只有完成了Offline to Online的过程,移动医疗才可能真正动起来。”
那么酷炫的APP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移动医疗要发展起来,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你应用做得多好,而是要解决中国医疗体系问题。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数据给用户就可以了。”林峰在谈到目前数字医疗的发展状况时这样说道,“诸如‘好大夫’这样的平台,目前还是停留在一个轻问诊的阶段,你有了大病,平台上的医生也不敢轻易给你下诊断,你也不会轻易相信他的结论。”因此家庭医生和随访必须介入到移动医疗中去。当医生可以通过APP也好,移动设备也好,监控患者的健康信息,和患者沟通交流,互相的信息透明正确,才能从单纯的移动健康数据发展到移动健康医疗的程度。林峰同时肯定了国家对于医疗资源社会化政策的肯定。要从头颠覆目前我国的医疗制度,并不实际,而民间的医疗事业自己摸索出的移动化和数字化模式,能否在未来的中国遍地开花呢?林峰表示捷信医药已经开设了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为基础的连锁型社区慢病管理中心门诊部,在取得一定社会认可的同时,还会继续摸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医疗看上去是一块香饽饽,其实更像是一块不知口味的蛋糕,众多竞争者和投资人热火朝天的背后,可能尚未有人尝到真正的甜头,而我国未来的医疗体系改革与发展,其数字化和移动化的建设进程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