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路菡
红领的“互联网工业”新模式
文/周路菡
以3D打印模式产业链为代表的“互联网工业”的新模式,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
山东青岛的红领集团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以3000人工厂作为试验室,对传统服装制造业升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以3D打印模式产业链为代表的“互联网工业”的新模式,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
红领在中国制造中所能体现的最大价值,就是用数据驱动颠覆了原有的渠道驱动的商业模式,用工业化手段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了大批量定制的需求,有效解决定制产品生产周期长、产量和质量难以有序控制等问题。这也为中国传统低端制造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样本。这种方案可以推广、输出,必将助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服装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指根据具体穿着者个人情况,量体裁衣,单件制作的服装。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制式成衣,“以人为本”的定制服装重新赢得人们的青睐。可是,大多数定制服装目前还是通过手工制作,比如普通的一件西服,要经过设计师设计,然后由裁缝一针一线的缝制几十个工时,经过一百多道工序然后完成。虽然衣服独一无二、材质上乘,但动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高昂价格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如何通过生产线来生产个性化定制的服装,则是行业里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山东青岛,就有这样一家企业,通过十多年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不仅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性化服装定制方案,还打造了“数字化大工业3D打印模式企业”,使用生产线来让每一位顾客都拥有只属于自己尺寸和个性的服装,真正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匹配,这种大批量定制模式也让汽车用保持了高速、高效、低成本的优势,让企业拥有了无穷地活力。
那么,这条生产线是如何运作的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接触青岛红领集团的个性化定制生产线吧!
走进红领集团的工厂,粗看之下与传统的工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布局紧凑的厂房、轰鸣的机器,还有长长流水线上的工人。但是仔细一看,却会发现这里与传统生产线有许多不同:数据信息被传输到备料部门后,自动裁床是根据电脑提示调整裁剪方式来进行裁剪;在生产线上,每套西装所需的全部布片会被挂在一个吊挂上,同时挂上一张附着客户信息的电子磁卡,存储顾客对于西装的驳头、口袋、袖边、纽扣、刺绣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流水线上的电脑识别终端会读取这些信息并提示操作,在流水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工艺传递。每位员工眼前都有一部电脑识别终端,当一件衣服“流”过来,操作者要先扫描衣服上的RFID电子磁卡,再根据提示进行加工……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数据主要是从美国传送过来的。远在美国品牌店内的测量师会精确地测量出每位顾客的身材尺码,并在客户有要求的部位进行设计,将客户最终测量出的数据传输回青岛红领的板型数据库,红领会找到合适的板型进行匹配,再针对每位顾客对服装的颜色、款式、配饰等不同的个性化要求进行设计。然后红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生产,最后配送到顾客手中。
据悉,纯手工高端定制西装的生产周期约为3 至6个月,售价最低约需1-2万元;红领的定制西装从接单到出货最长只需用时7天,最低只需要2000元。作为一个服装大批量定制的企业,红领目前每个月有十几万的订单,每天都要生产几千件的服装,而这些服装因为颜色、面料、款式都不同,显示出了缝制的特殊性。2014年,红领集团在实现零库存的同时,定制业务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超过150%。
在传统服装制造领域,定制化和规模化向来是矛盾的,款式千变万化、型号大小不一、面料多种多样,使服装成为需求量巨大但管理却极为复杂的产品品类。但山东红领通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解决了定制与规模的矛盾,找到了服装定制营销的最终解决之道。红领通过对生产数据进行即时采集、分析和实时处理,有效解决了制作过程中辅助作业时间比例大、生产周期长、成衣产量和质量难以有序控制等问题。这一革命性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不仅颠覆了传统的量体裁衣加工制造的方式,也使定制成为一种时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让服装定制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红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服装企业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C2M模式。所谓C2M (Customer to Manufacturer),就是借助互联网搭建起消费者与制造商的直接交互平台,去除了商场、渠道等中间环节,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也正是通过C2M模式,服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与规模化制造之间的矛盾才被不断调和。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则称这种模式为“数据驱动的3D打印模式产业链”。
红领集团的管理者说,之所以称为“数据驱动的3D打印模式产业链”,是因为在长期量体裁衣的过程中,红领的员工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分析人体服装适合性的方式。即通过测量客户身体的19个部位,得到22个关键数据,再根据数据完成裁剪、缝合、熨烫、质检、入库等工序。
目前红领品牌以美国市场为主,在美国拥有多家品牌门店。每家店内都有一批设计师、量体师,为顾客手工进行测量腰围、胸围、袖长等体型尺码,红领系统累计下来的十几年的海量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为红领集团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互联网的时代,不管用户身处何地,只要能够按照红领的方式提供这22个数据,就可以为其量身定制衣服。
有了基本的数据还不行,还需要有数据平台系统进行整合分析。据悉,红领集团耗时三到四年,终于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数据库,数据库里包含了3000亿多个人体板型数据,可以和国外发回的消费者数据进行自动对接。也正是依赖这样的数据库,红领集团的生产车间里,所有的吊挂线上才没有一件衣服是相同颜色、相同款式、相同尺寸的。这也使全年四十万套的服装生产中,从裁剪、吊挂到后期的配送的整个大批量定制过程都有了信息化支撑。
有了数据库,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应用,这又涉及到对车间进行了智能化改造。这期间,红领又花了很多时间。红领的董事长张代理经过长期的分析,竟然将一件西服的制造过程科学地分为300多个工序,最后终于让西服的生产在流水线上就可以完成,而每个工位都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只对应一道生产工序。
后来为了对接外来的业务,红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即酷特智能(www.kutesmart.com),这个网站也是红领智能制造的门户。如果外国的客户需要红领作为加工支持,则只需要将客户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技术汇集的红领的平台上,然后红领就可以进行私人定制,即用工业化效率来制造个性化的产品,这种生产理念,其实是与3D打印模式一样的,“你可以将整个车间想象成一台数字化的大型工业3D打印机,3000多名员工都是网络上的节点,全部工序都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完成,每件产品可以说都是‘打印’出来的,”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表示。
此外,红领智能设计中心经理刘阿娜表示,目前红领已经建起包含20多个子系统的平台数字化运营系统。系统会根据市场一线每天发来的订单,自动排单、裁剪、配里料、配线、配扣、整合版型等,“实现了同一产品的不同型号、款式、面料的转换,以及流水线上不同数据、规格、元素的灵活搭配”。
为了让这个平台将个性化定制与流水线生产相互结合,就需要300多个生产环节通过信息化进行链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领的自动化工厂采用的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RFID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运用RFID技术,可以将整理、整烫、入库、仓储、配送等一系列的环节都通过技术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信息化。用科技手段控制整条流水线,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目前,红领的个性化定制系统的数据量已经非常庞大。据悉,该系统已有超过1000万亿种设计组合和100万亿种款式组合可供选择,可以为顾客提供多种版型、工艺、款式和尺寸模板自由搭配。可以说,正是红领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才建立起来自己的“定制王国”。
凭借数据驱动,原本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企业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企业,红领因此尝到了甜头。整个红领工厂,每件衣服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照料下,自主下单,自主排程,自动裁剪,红领的工人们和管理者们没有打搅工业文明的脚步声,却将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互联网文明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农业文明的个人裁缝能力,借助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了个性化订单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红领的优势让很多人开始心动。的确,定制对于厂家来说有其特定的好处。厂家可以卖一件做一件,所以厂家是零库存,没有资金积压,也没有货品积压,运营简单,市场发展潜力大。正因为如此,红领带动了一大批青岛本地企业向转型,其中就包括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
据悉,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多次带领团队到红领学习,张瑞敏曾经率高管7次走进红领,他还特别规定所有集团中高层都必须分批到此学习,目前已经去了9个团队。随后,海尔开始在青岛的滚筒洗衣机工厂和沈阳冰箱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或者新建。
海尔从2012年引入了互联网思维,在制造领域借用智能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围绕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柔性智能生产,推出了基于订单的个性化定制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对款式、容量、外形等的喜好和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冰箱。在战略思维上,张瑞敏开始将海尔平台化,即将原本8万名员工变成了2000个经营体,由“制造产品的加速器”转变为“孵化创客的加速器”。
在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工厂这个被称为“黑灯工厂”的高度智能化生产车间,除了机器的轰鸣和机器人精准的腾挪之外,几乎看不到工人。目前海尔工程师已经把洗衣机和冰箱的生产分成了若干模块,用户可以从互联网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实现DIY定制。这可以理解为“红领模式”在海尔的再现。
另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在考虑如何将红领的产品定制思维融入到企业未来的变革转型中,比如制鞋、服装机械、假发、帽子、计算机、汽车、家居等领域。“产品定制生产”和“品牌经营”成为很多行业转型的两个风向标。更多的行业开始汲取红领的经验,开始研究如何缩短产品设计与交付周期,强调主题包装为核心的设计系列,加强对设计过程的可控性,将设计真正纳入供应链中进行整体管控。
红领模式之所以能够带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是因为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的联接,以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定制、大规模生产的全新商业模式,这种方式也让企业从订单到生产再到销售,产品在用户和工厂之间形成了闭循环。
“这已经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服装企业,它摆脱了服装行业价格竞争的低级阶段,迈入以‘高附加值’竞争取胜的阶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说,在这背后,是数据的功劳,更是互联网和工业的有效融合。通过信息化来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同时不降低工业化制造的效率,不增加生产成本,这就是红领模式的魅力,也是红领模式在引导服装、电器、家具定制等行业转型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红领集团用10年时间,投入几亿资金,打造了独树一帜的服装定制经营平台,突破了国界、语言、时间、空间限制。红领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真正颠覆了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创造了大规模个性定制的生产模式。
数据统计显示,在2014年年底,服装行业近50家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量高达600—800多亿元,普通服装市场库存严重过剩。然而同时,国内较高购买力却大量释放到海外,现在国际上很多大牌在中国已经随处可见,由品牌带来的增值感不断下降。
目前,服装定制已经成为服装企业在深度调整中转型突围的方向,除了红领,报喜鸟、杉杉、雅戈尔、大杨世创等知名男装企业均瞄准定制业务。希努尔也在6月30日宣布其高级定制业务全面铺开,正式进入中国男装高定市场。希努尔董事长甚至表示,未来还将积极推进“互联网+”计划,将高端定制与O2O、智能制造相融合。
未来,产品定制将成为一个全新的蓝海。产品定制可以说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但什么才是智能制造,以及智能制造的驱动方式,很长时间都没有搞清楚。
目前,青岛市根据红领、海尔等很多企业的实践,提出了“互联网工业”的概念,而没有说“互联网+工业”或者“互联网+智能制造”。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是错误的,对于智能制造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反而“互联网工业”更容易理解。笔者也认为,智能制造与生产自动化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生产线的自动化、无人工厂的建设,以及机器人的使用等都是十几年前就开始实践的理念,到现在也已经具有很大的应用规模。智能制造的真正驱动要素还是在于数据,只有把产品变成数据,才能实现在互联网及其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流动与全程协同,也才能实现定制生产。
但将产品变成数据,则需要改变工业固定的设计、生产、销售的流程,使其开放性更强。在设计、生产中,大量的表达都需要用标准的数据语言进行描述,所以中国未来可能需要一场“标准数据”运动,来让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相互兼容。未来,定制领域也需要诸如三维自动测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顾客制作个性化产品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可以说,在“互联网工业”上运行的其实不是产品,而是一组组数据,但到达用户手中的则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这就是“互联网工业”的精髓。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智能和柔性管理手段,集成供应链上业务管理体系、生产制造工艺、柔性物流、智能识别以及标准化配置等资源和要素,以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生产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多定制的管理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