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辉/WU Zhaohui
拿什么与城市分享
What to Share With the City?
吴朝辉/WU Zhaohui
2015年8月1日,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二期“中间思库· 暑期学坊”圆满结业。这是一个面向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及青年建筑师的公益性教学培训活动。作为国有设计院举办教学活动的率先尝试,中间思库暑期学坊自2014年首次举办以来,受到了建筑设计领域的广泛关注和建筑教育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产生了显著影响。今年举办的第二期培训活动,仍由崔愷院士主持,徐磊、柴培根、于海为、张男与我等5位设计实践一线的优秀建筑师担任导师。从来自国内外80多所院校和设计机构的报名者中遴选出20名学员,参加了为期3周的培训和设计活动。
去年第一期“中间思库· 暑期学坊”的总课题是隆福寺传统商业区的改造和复兴,着重探讨如何提升城市活力。与之相比,这期课题则更倾向于研讨片区单体建筑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实现与城市分享和共生。两次学坊都是“真题真做”,选取具有城市前瞻性的课题,涉及对区域的展望、城市资源的整合,对城市设计具有明确的启发作用。
本着“构筑建筑教育和职业实践之间的桥梁,营造思考建筑的环境,传播源自设计实践的本土与理性观念”的宗旨,本期“中间思库·暑期学坊”的总课题为“拿什么与城市分享——动物园批发市场的迁移改建”,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针对首都功能调整进行城市研究。在动物园批发市场周边区域(简称“动批”)方圆500m范围内聚集了北京动物园、北京展览馆和天文馆等能够与城市分享的设施。但“动批”20多年的经营活动在本地区与城市生活的关联性并不大,是一种飞地式状态。搬迁后的“动批”地段将注入办公和商业等新的人群资源,使这组建筑有机会再次融入城市的邻里生活。
作为学坊的主持者,崔愷院士提出将“动批”改造项目定为今年的主课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点是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城市空间的转型、城市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环境的再研究、城市历史的再发展,都是一系列需要关注的课题。第二点的考虑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建筑学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实地对城市进行分析研究,以及由此深入到设计改造过程中,这种机会还是不多的。根据这两点为主导方向,我受导师组的委托,对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动批”的周边环境较为复杂,调研内容也涉及了多个方面,其中重要的发现是,在“动批”周围的居住区、学校和科普场馆出于管理目的被大量的围墙圈成了“大院”。因此提出了以城市分享为课题,意在推动周边的大院回归到充满活力的城市开放性上来。城市分享应该避免人流的再次聚集和拥堵,耗费宝贵的城市资源。城市分享带动着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发展的新平衡,它所带来的城市功能转换将刺激周围设施的开放升级和主动分享。
在5位导师的指导下,20名学员分为5组,针对动物园批发市场的东鼎商场、金开利德、世纪天乐、天河白马、众合商城等主要建筑物和周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和设计。学坊通过团队合作整体处理城市街区关联环节的落地问题,确定以城市利益为主导的城市观,理清城市脉络,从城市关系、街道关系和邻里关系中整理出建筑转型的线索,进而在设计中不同程度地应对了现状中动物园南门的拥堵、展览馆广场的引导性模糊、大学校园设施公共性不足等问题。
1 学员林婧的方案
2 学员梁瑜和杨秾全的方案
徐磊导师组的课题是城市客厅。现状的东鼎商场地上空间质量不高,地下空间利用非常简单,徐磊导师带领学员对建筑和场地进行了整体改造设计。北展广场晚上及策展期间都会聚集大量的人流,针对使用者的空间需求,从北展广场引入人流进入“动批”东部入口区。比如学员林婧的方案是将地下空间打开,成为透光的“隧道”,利用原有的地下空间挖空部分做下沉广场,通过一些便民商业、轮滑、三人篮球、演出、展览等空间吸引人流,增加空间活力。
3 学员毛影竹的方案
金开利德的建筑体量是片区内最大的。我们组以往来城市为课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动物园公交枢纽和地铁站带来的大量人流,将这个横在西外大街和西外南路很长的建筑局部敞开,打通与动物园南门乐善园遗存的空间轴线,疏解动物园南门售票和出入难的问题,为往来动物园的人提供停车、等候空间和第二出入口,改善混乱嘈杂的城市节点的空间质量。本组的梁瑜和杨秾全同学利用中心的胶囊形体量,在拆改最少的原则下,用负半球对改造建筑进行切割,整理出南北轴线,使一个封闭的大建筑变得开放宜人。其后加入的立体公园也产生了与动物园绿化体系和西外南路街道的耦合效应。
柴培根导师组的课题是城市交融。世纪天乐在北京建筑大学北侧,是“动批”的最高点。学员们对于高层建筑和围墙之间负空间的改造尝试,旨在打通动批片区和北京建筑大学之间的屏障,整理城市边界,提供步行连廊、场地道路、建筑内部等多层次视线交流的可能,理性处理商业空间、办公空间和校园空间的过渡。定位于区级体育健身设施,学员毛影竹同学的方案在柔化边界的同时为北京建筑大学的操场提供了城市分享的可能性,立体运动场容纳了更加丰富的运动方式,同时为片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城市界面,对空间进行了很好的再分析和再建构。
于海为导师组的课题是城市混搭。本组的5位学员对“动批”最小的建筑众合商城和唯一的住宅楼西外南路1号进行了改造设计,试图为各自为政和嘈杂的片区理清空间的需求和逻辑,在整合单体建筑的同时串联片区相似功能,形成双层交通体系,运用不同的空间处理手法解决相同的片区问题,实现不同语境下的城市混搭。其中鲁超峰同学充分考虑来自金开利德方向、北京建筑大学运动场方向、设计院方向以及文兴街小学及教育学院方向的复杂人流,将原办公入口后退,从而与前广场活动区域脱离,为文兴街和文兴东街丁字口分享了一个惬意的街头广场。
为了打破司空见惯的封闭盒子空间,张男导师以城市内街为题,希望将内街引入天河白马商城的改造设计。天河白马北侧就是北京天文馆,他的学员们在改善周边环境上做了很多努力,夹道空间、前广场、屋顶、围墙的打开等都细腻地融入设计范围,发现了建筑应有的潜质,重新建立了这些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其中王唯博同学对沿外街面前局促的三角形广场进行改造处理,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可与城市分享的休闲空间。对立面及西侧街角的处理手法也体现了开放共享的城市态度。
当学员们的设计成果完成之后,7月31日,“中间思库·暑期学坊”第二期结业评图活动在中国建筑设计院举行。结业评图由崔愷院士主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子瑜、北京大学建筑学院王昀教授、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以及本次学坊的5位导师组成的评委团队,认真听取了20位学员的课业汇报,并为每个学员做出深入、中肯的评价。作为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建国教授对于中间思库·暑期学坊的办学给予肯定,总结为“模式好、选题实、设计强、成果好”4个要点,导师和学员以较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和城市理解应对现实城市问题带来的挑战,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获得了高质量的设计成果。□
4 学员鲁超峰的方案
5 学员王唯博的方案
6 拼合模型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5-08-21